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旅游 >> 旅游資訊 >> 瀏覽文章

大力發展全域旅游 建設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

四川日報    2017年08月01日

        ■傅勇林

    核心提示

  四川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報告在安排部署下一階段工作時強調,要以建設世界旅游目的地為抓手,推動成樂、成雅協同發展,攀西經濟區要建成國家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和全國陽光康養旅游目的地,川西北生態經濟區建成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和國際知名生態文化旅游目的地。要實施“綠色四川”旅游行動計劃,大力發展全域旅游,建設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學習貫徹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努力把四川建設成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重在工作落實。要堅定不移地落實綠色發展理念,按照省委治蜀興川總體戰略推進旅游業發展各項工作,圍繞“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以大力發展全域旅游為重點,切實推動我省“511”旅游發展新格局形成,突出5大區域,打造10大旅游目的地,構建10大精品旅游線路。

  ●旅游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已成為推動四川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建設美麗繁榮和諧四川的重要力量。旅游業發展到今天,已經進入全民旅游和個性旅游為主的階段,全域旅游是轉型升級的根本途徑。

  ●發展全域旅游、建設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是凸顯旅游產業綠色特質,深入實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立足四川實際,切實實現群眾增收致富、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必然要求。

  ●緊緊圍繞“三大發展戰略”,加快旅游業轉型升級,壓緊壓實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建設的各項工作任務。

  發展全域旅游、建設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是建設美麗繁榮和諧四川的重要力量

  旅游是傳播文明、交流文化、增進友誼的重要橋梁紐帶,是當今社會人們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旅游業發展到今天,已經進入全民旅游和個性旅游為主的階段,全域旅游是轉型升級的根本途徑。簡而言之,就是要改變單純建景區、修賓館的傳統模式,推動資源、資金、政策、服務等圍繞旅游業聚集和布局,從供給側整體提升一個地區的旅游品質,讓游客感到“一山一水總關情、一景一物都入心”。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經濟發展、民生福祉、國家戰略的高度,深刻闡述了旅游業發展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為新時期旅游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四川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決策部署,把旅游業放在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要位置來抓。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報告明確提出,要實施“綠色四川”旅游行動計劃,大力發展全域旅游,建設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在推動四川旅游資源優勢向資本優勢轉化過程中,四川省委、省政府充分發揮旅游業對擴內需、調結構、促就業、惠民生的重要引擎作用,制定出臺《關于加快建設旅游經濟強省的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快旅游業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成立省旅游發展委員會,設立100億元旅游產業創新發展股權投資基金,深化旅游綜合改革試點,全面推進依法治旅規范市場工作,打出了政策扶持、資金保障、依法管理等一套“組合拳”。目前,四川旅游業在全國各省市旅游業發展中名列前茅,成為全省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旅游經濟高速增長,為全省經濟結構轉型增添了動力。2016年全省旅游總收入達到7705.5億元,接待游客6.3億人次,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308.8萬人次,實現入境旅游外匯收入15.8億美元。旅游業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達到8.4%,占第三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8.4%。旅游業持續發展,促進了城鄉美麗新貌煥發。全省有中國最佳旅游城市1個、中國優秀旅游城市21個,宜居、宜業、宜商、宜游的現代城鎮體系逐步形成。鄉村旅游蓬勃發展,一大批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的幸福美麗新村相繼涌現。2016年全省實現鄉村旅游收入2015億元,全年我省農民從旅游發展中得到人均純收入885.3元。全省448個貧困村通過發展旅游實現脫貧摘帽,占2016年退出貧困村總數的19.1%。旅游產品供給豐富,滿足了廣大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要求。截至目前,全省A級景區達440家,其中5A級景區12家、4A級景區200家,國家級旅游度假區1個、省級旅游度假區40個,鄉村旅游經營戶15萬余家,星級飯店426個,其中五星級飯店32個。一批大房車露營地、特色民宿、農業公園、健康養老等新興旅游業態也蓬勃興起,“近者悅、遠者來”的良性旅游發展格局在四川初步形成。民族地區、革命老區實施全域旅游發展,促進了區域繁榮和諧穩定。2016年全省藏區旅游總收入達到443.4億元,是2010年的4.6倍。成功創建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9處和小平故里、朱德故里25A級景區。

  全域旅游在四川的有效實踐充分證明,四川省委、省政府關于發展旅游業的決策部署與中央精神高度一致,完全符合四川發展實際,是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等重要思想的具體行動,是習近平總書記旅游思想在四川落實落地的集中體現。旅游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已成為推動四川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建設美麗繁榮和諧四川的重要力量。

  持續深入地做好發展全域旅游、建設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這篇大文章

  發展全域旅游、建設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是發揮旅游產業綜合帶動優勢,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旅游業是綜合性產業,是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今后我國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主題,最重要的目標是調整優化一產、二產,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整體改善。旅游業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最能夠協同提振投資與消費、拉動產業與就業、促進開發與開放,從而形成地方經濟的強勁增長點、動能轉換的強勁爆發點,對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具有重要現實意義。以發展全域旅游為抓手,加快推進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建設,同時也是解決旅游產業自身供給不足的有力抓手,有利于統籌出臺鄉村旅游的農村用地政策;有利于創新金融產品,盤活旅游資產;有利于按旅游人口需求創新公共服務設施設計和建設規劃;有利于統籌域內各類資源,進行高效配置。

  發展全域旅游、建設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是凸顯旅游產業綠色特質,深入實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必然要求。綠色發展是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文明發展道路的歷史選擇,是通往人與自然和諧境界的必由之路。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指出,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讓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美麗城鎮與美麗鄉村交相輝映、美麗山川與美麗人居有機融合,充分綻放四川獨特的自然生態之美、多彩人文之韻。延續的中華文脈、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四川旅游產業發展的根基,同時,旅游業也是環境友好度高、環境帶動效應好的“綠色產業”,發展旅游業有助于生態文明社會進程的不斷推進。實行全域旅游,有利于發揮旅游作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產業的優勢。通過發展全域旅游,把生態和旅游結合起來,把資源和產品對接起來,把保護和發展統一起來,有利于將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旅游發展優勢,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創造更多的綠色財富和生態福利。

  發展全域旅游、建設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是立足四川實際,切實實現群眾增收致富、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必然要求。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指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點在農村,難點在貧困地區特別是“四大片區”,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定不移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不斷增進民生福祉,決戰決勝全面小康。旅游業的發展,根本目的在于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隨著全域旅游的深入推進,使更多的民族地區、貧困山區群眾就業增收的渠道不斷拓寬,背靠山水美景摘下了窮帽子、過上了好日子。目前,全省有400多萬人從事旅游服務,以旅游為主導產業或重要產業的行政村超過5000個,發展鄉村旅游的農戶達到15萬戶,越來越多的群眾吃上“旅游飯”、提前奔小康。全域旅游是釋放旅游業綜合功能、共享旅游發展紅利的有效方式,有利于共建共享美好生活、共建共享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美麗生態環境。實施全域旅游,促進城鄉旅游互動和城鄉一體,不僅能夠帶動廣大鄉村的基礎設施投資,促進廁所革命、道路建設、農田改造等,提高農業人口的福祉,還能提升城市人口的生活質量,并形成統一高效、平等有序的城鄉旅游大市場,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和重要標志。

  四川旅游經濟發展總體規模已位列全國第五位,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與自身旅游資源稟賦、發達省份發展水平相比較,我省旅游業發展方式還比較粗放,資源利用效率不高,旅游企業的總體競爭力還不強,旅游服務和市場監管有待提高。從全球視野來看,我省距離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還有不小的差距,景區品質還需提升,服務的便捷性舒適度還不夠,市民和游客文明程度有待提高。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旅游業的地位和作用,明確把旅游業作為“萬億級”產業集中突破。我們一定要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深入貫徹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和全省民族地區生態環保及全域旅游發展工作座談會精神,切實推動旅游業“十三五”規劃實施,以全域旅游為抓手,努力構建我省“511”旅游發展新格局,建設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為實現“兩個跨越”,建設美麗繁榮和諧四川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具體目標如下:

  ——努力實現旅游產業實力進一步增強。旅游業發展增速保持在每年15%以上,2020年全省旅游總收入比2015年翻一番,達到1.2萬億元,旅游業成為我省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

  ——旅游產業、素質進一步提升。旅游新業態不斷涌現,產業結構漸趨優化,旅游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全面加強,大熊貓、大九寨、大峨眉、大香格里拉、大蜀道五大國際旅游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提升,區域發展更加均衡。客源結構進一步優化,2020年入川游客與本省游客的比例優化為4555;全省接待國內游客中過夜游客人數在總人數占比達48%,比2015年提升2個百分點。“十三五”期間全省接待入境人均天花費年均增長率比“十二五”提升3個百分點。

  ——旅游綜合帶動作用進一步凸顯。旅游業對全社會就業帶動、促進百姓致富作用更大。到2020年,旅游直接就業人數達到230萬人以上,通過發展旅游惠及貧困人口占全省脫貧任務的20%以上的目標。努力實現旅游產業實力進一步增強、素質進一步提升、綜合帶動作用進一步凸顯的目標。

  以黨代會精神為指引,把發展全域旅游、建設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工作壓緊壓實

  緊緊圍繞“三大發展戰略”,加快旅游業轉型升級。一是堅定不移地實施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戰略,夯實四川旅游業行穩致遠的底部基礎。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報告提出,必須堅持把多點多極支撐發展作為激發區域內在活力、增強四川經濟實力的重大抓手。按照省五大經濟區發展規劃,我們將著力推動成都平原經濟區打造我省最重要的入境旅游目的地,以提高旅游國際化水平為核心,實現成樂、成雅協同發展。推動川南經濟區整合發展文化旅游產業,在文旅融合、低空旅游、水上旅游等方面盡快破題。推動川東北經濟區建成四川重要的自然生態、歷史文化和鄉村旅游目的地,大力開發和提升休閑觀光和體驗等多元化、復合型旅游產品,塑造川東北旅游品牌。推動攀西經濟區打造全國知名陽光康養旅游度假勝地,以西攀高速為軸線聯合推動攀西陽光康養旅游帶建設,創建國家級陽光康養產業發展實驗區。推動川西北生態經濟區打造國際知名生態和文化旅游目的地,通過實施全域旅游發展,打造一批精品旅游區、旅游線。同時,繼續培育一批四川省旅游強縣,有效激活縣域旅游經濟活力,努力形成區域協同共興、整體跨越提升的新格局。二是堅定不移地融入“兩化”互動城鄉統籌發展戰略,構建四川旅游業轉型升級的主戰場。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報告提出,“兩化”互動城鄉統籌發展戰略是實現“四化”同步發展、加快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路徑。我們將緊緊圍繞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推動進程,聯合相關部門選擇部分市、州,用兩年左右時間集中扶持35家在全國具有影響力的房車營地、索道纜車、游樂設施、低空飛行等旅游裝備制造龍頭企業,重點打造一批“旅游產業園區”和國家工業旅游創新單位,集中培育10個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創建縣,使旅游業成為我省三次產業鏈條延長、產業層次提升、產業競爭力增強的重要承接力量。同時,圍繞成都平原、川南、川東北、攀西城市群和特色小鎮、美麗新村建設,積極推動旅游規劃與城鄉建設、土地等“多規融合”,形成宜居、宜業、宜商、宜游的現代城鎮體系。三是堅定不移地深化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形成四川現代旅游業發展的核心動力。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報告提出,必須堅持把創新擺在發展全局核心位置,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我們將集中精力研究破解當前制約四川旅游業發展的“老問題”“硬骨頭”,爭取在旅游景區管理體制、旅游投融資機制、旅游市場綜合治理等問題上取得先行先試的區域性突破,形成全省可推廣可借鑒的經驗性成果。將圍繞科技創新這一“第一動力”,推動現代新技術在全省旅游業的    廣泛應用,以旅游業新技術應用大會為平臺、三大國家和省級旅游重點實驗室為支撐,形成全行業新技術應用的熱潮,為四川現代旅游業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壓緊壓實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建設的各項工作任務。一是聚焦發展能力提升,推動全域旅游發展。加強行業指導、堅持地方主體,依托市、縣黨委政府抓好28個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將“全域布局、全業支撐、全民參與、全程服務”的產業發展新理念融入到產業發展、城鄉建設、文化傳承、生態保護等領域規劃,成為“多規合一”的重要引領。圍繞打造“萬億級產業集群”,做大、做精、做優“吃、住、行、游、購、娛”全要素產業集群,加快以景區為核心的門票經濟向以過夜為核心的綜合經濟轉變。推動旅游業與文化、農業、工業、音樂、體育等產業雙向滲透融合,大力發展山地旅游、康養旅游、紅色旅游、水上旅游、溫泉旅游、陽光旅游、研學旅游、工業旅游,優化旅游產品存量,擴大旅游產品增量。以標準化為引領,加快將各類旅游資源轉化為可供游客消費的旅游產品和服務,大力創建面向國內外市場的A級旅游景區、旅游度假區和生態旅游示范區。二是聚焦服務能力改善,狠抓旅游公共服務建設。對標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建設要求,推動解決我省旅游公共服務實施建設短板。推動《四川省旅游+交通融合發展專項行動計劃(20172020年)》落地實施,完善口岸機場、支線機場、快速鐵路、高速公路等快速交通網絡。推動旅游集散中心、標識標牌、應急救援等納入地方城鄉公共服務設施體系統籌推進。持續推進“旅游廁所革命”及自駕游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三是聚焦供給結構改善,推進旅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啟動實施“3+2”文化旅游重大項目提升工程,今年將以啟動三星堆文化旅游綜合提升項目為突破口,逐步形成峨眉山—樂山大佛、都江堰—青城山、武侯祠—杜甫草堂等文化旅游區綜合提升、典型示范。推動納入三批次“百鎮試點”的98個旅游鎮的產品打造,建設一批國家3A級以上景區的特色旅游鎮。實施鄉村旅游和旅游扶貧計劃,推動鄉村旅游規模化產業化品牌化發展。重點推進364個全國鄉村旅游扶貧重點村建設,發展鄉村旅游合作社,創新農民資源入股、土地入股和門票分紅等合作發展方式,建立鄉村旅游規劃師、工程師、技術員“兩師一員”制度,推動鄉村旅游規模化產業化品牌化發展。到“十三五”末,全省通過發展旅游惠及貧困人口占全省脫貧任務的20%,將四川打造成為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的鄉村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大力發展紅色旅游。積極推動中國“長征遺址”申遺,加快推出一批紅色旅游精品線路、紅色旅游特色小鎮和特色景區,進一步做強我省“長征豐碑”“將帥故里”“川陜蘇區”三大紅色旅游品牌。強化紅色旅    游的教育功能,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打造一批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四是聚焦美麗四川品牌塑造,強化旅游宣傳營銷和市場整治。進一步打響四川旅游品牌。把四川旅游品牌塑造納入全省對外開放合作戰略中統籌推進,綜合運用媒體營銷、事件營銷、體驗營銷、航線營銷等方式和新技術手段,深化“四川,不僅僅有熊貓”旅游形象宣傳。依法維護四川旅游形象。對旅游市場經濟發展進程中暴露出的問題,堅持法治化、標準化、綜合化治理相結合的原則,深入開展涉旅安全服務保障和旅游市場專項整治工作,重拳整治旅游市場。千方百計確保旅游安全。堅持把旅游安全工作放在突出位置來抓,按照“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失職追責”的要求,進一步強化“屬地管理、政府負責、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工作要求,建立完善旅游安全預警機制、涉旅安全聯合檢查機制,加快建設旅游應急救援體系以及安全保障長效機制(作者系省旅游發展委員會主任)


  • 上一篇:“圣潔甘孜”成避暑游好去處
  • 下一篇:我州全力推進全域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