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7年12月27日
——專訪稻城縣委書記曾關和
■縣委中心報道組
州委十一屆四次(擴大)全體會議,謀劃了今后一個時期我州事業發展,部署了下一步工作,動員全州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決打贏深度貧困脫貧攻堅戰,加快建設美麗生態和諧小康甘孜。就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省委十一屆二次全會和州委十一屆四次(擴大)全體會議精神,稻城縣怎樣將會議精神落實到具體行動中呢?為此,筆者專訪了稻城縣委書記曾關和。
筆者:請問,稻城縣如何看待目前面對的發展機遇?
曾關和:習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既關乎民生、民心,關乎發展全局,為農業農村描繪了美麗宏偉的藍圖,更讓廣大農牧民群眾為之振奮。但如何堅決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新發展理念,加快實現鄉村振興,讓美好藍圖變成現實、變成實惠,也給各級黨委、政府提出了一個重大而全新課題。就稻城而言,“藍色星球上最后一片凈土”已然成為享譽國內外的名片,獨特的自然資源優勢為我們實施全域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我們必須把全域旅游作為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堅持“生態保護與全域旅游并重、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并行”的發展路徑,以全域旅游助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美麗生態、創新開放、繁榮小康”新稻城,努力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中貢獻稻城力量。
筆者:以全域旅游助推鄉村振興,稻城有什么具體打算?
曾關和:自然生態資源是稻城發展全域旅游的先決條件和先天優勢,是全縣群眾賴以生存、鷗水相依的發展基礎,保護生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一要突出綠色發展。引導全縣干部群眾樹立和踐行“生態優先、保護第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讓“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成為全縣廣大干部群眾的共識共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二要突出恢復治理。全面開展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全力打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堅定守住“生態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繼續實施“山植樹、路種花、河變湖(濕地)”工程,全面落實河長制,推進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和大規模綠化稻城行動。三要突出長效監管。全面落實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責任制,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加強環境監管隊伍建設,嚴格實行“先評估后開發、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補償、誰污染誰治理、誰破壞誰恢復”的資源開發制度,強化環境保護責任追究。
筆者:要實現鄉村振興,稻城縣有什么具體措施?
曾關和:全域旅游是推動稻城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和核心動力,是打開群眾增收致富大門的“金鑰匙”,必須進一步夯實支撐配套基礎,提升旅游服務品質,統籌城鄉環境治理,全力打造“全域旅游、城鄉提升、景區建設、服務環境”的樣板,帶動鄉村振興縱深發展。一要注重基礎設施建設。以亞丁景區5A創建工作為抓手,大力開發次級景區景點,加快推進亞丁景區南坡、松絨布姆尤尊景區等次級景區景點開發打造,規劃布局旅游精品線路,打造景觀廊道和鄉村特色旅游村落,進一步跟進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配套旅游服務中心、標識系統等基本服務設施。二要注重服務品質提升。堅持以游客滿意為標準,以品質化服務為方向,優化旅游服務環境,強化旅游企業和旅游從業人員的服務意識,全面提升旅游服務質量,樹立旅游企業良好的形象,讓游客“食有特色、住有檔次、行有保障、游有看點、購有商品、娛有品味”,滿足游客日益增長的多樣化美好需求。三要注重城鄉一體化發展。進一步深化“城鎮、城郊結合部、旅游鄉村”的風貌改造和綠化亮化凈化工程,進一步加強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努力使稻城成為一個“干凈整潔、生態宜居、城鄉融合、美麗祥和”的標桿化衛生城市和國際精品旅游目的地。
筆者:以全域旅游助推鄉村振興,關鍵是產業發展,請問在發展產業方面稻城縣有什么打算?
曾關和:推動“產業興旺”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只有產業的融合發展才能帶來農村經濟的繁榮,只有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才能真正實現鄉村振興。圍繞觀光“做文章”,充分發揮旅游業的復合支撐效應和產業帶動效益,因地制宜發展體驗式特色農牧產業,全力打造綠色生態觀光農牧業,推進農牧現代化、特色化。圍繞餐桌“做文章”,做強本土農牧業品牌,不斷豐富稻城特色精品菜系,把農特產品推銷給本地餐飲行業,實現“內部消化”。圍繞增收“做文章”,積極探索和推廣“龍頭帶動、入股分紅、合作經營、資產收益”的脫貧增收新模式,在群眾參與產品生產、加工、銷售上下功夫,促進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促進群眾創業就業,增加群眾收入,讓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以全域旅游助推鄉村振興,稻城縣還將做好特色文化的傳承發展,做好鄉風文明建設等。
總之,以全域旅游助推鄉村振興,實現脫貧奔康才是最終目的。在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省委十一屆二次全會和州委十一屆四次(擴大)全體會議精神的過程中,稻城將走出一條“全域旅游”促進鄉村振興、帶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農牧民群眾就地脫貧奔康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