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旅游 >> 旅游資訊 >> 瀏覽文章

景區玻璃棧道遇冷值得深思

甘孜日報    2019年11月04日

     只有將玻璃棧道作為景區游覽的有益補充和有機結合,以此拓展游覽空間、優化游覽體驗,才是玻璃棧道及同類項目正確的打開方式

     ◎王金偉 余得光

      從張家界天門山玻璃棧道走紅開始,轟轟烈烈的“玻璃棧道”建設在全國各地如火如荼地展開。無論是山峰還是河谷、海濱還是湖畔,都不難發現玻璃棧道、玻璃吊橋以及玻璃觀景臺的影子,這儼然已經成為景區吸引客流的制勝秘訣。在一些新開發的景區,尤其是山岳(山地)型景區,玻璃棧道更是成了“標配”。然而,今年國慶假期,曾經人潮涌動的玻璃棧道遇冷,這一現象值得深思。

     作為一個“舶來品”,玻璃棧道出現伊始并不是作為景區的旅游附屬品,而是承擔著城市觀景平臺的功用。世界上第一個玻璃步道是修建于1994年的加拿大國家電視塔,游客可以從約342米高空俯瞰多倫多美景。在日本東京晴空塔和我國上海金茂大廈88層觀光廳也有類似的游覽體驗項目。后來,玻璃棧道所帶來的極致觀景視角與刺激的體驗,使其在自然景區找到落腳點。看似僅僅是棧道鋪設材料的簡單替換,卻產生了出人意料的體驗效果。張家界天門山和淶源白石山玻璃棧道的大獲成功,刺激了同類山岳型景區前赴后繼地上馬此類項目。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超過250條玻璃棧道、玻璃吊橋、玻璃觀景臺在全國各地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數量的激增也帶來一系列問題,同時對管理方提出了新的挑戰。少數意外事故所引發的關于玻璃棧道安全問題的討論時常見諸報端,關于制訂玻璃棧道建設標準規范的呼聲也日趨增多。然而,在建設標準缺失、監管主體不明確的背景下,玻璃棧道建設市場似乎走入了一個監管的“真空地帶”。

     綜合來看,玻璃棧道在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可以歸結為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建設標準的缺失。盡管在2018年已有河北省地方性技術標準發布實施的先例,但是目前尚未出臺國家層面與行業層面的相關標準。在建設和監管標準缺失的情形下開展的建設活動,勢必存在安全隱患。二是監管主體的缺位。玻璃棧道兼具觀光、交通與游覽體驗多種功能屬性,其屬性的多樣性提升了監管的復雜度。與之相關的文化和旅游、住建、質監和安監等部門都負有監管職責,而在聯合監管過程中,監管主體不明確容易使玻璃棧道成為“燙手的山芋”,進而導致監管缺位。同時,監管層面的復雜性使得部分旅游主管部門直接叫停玻璃棧道及類似項目建設,這種“因噎廢食”的舉措很有可能也是不得已而為之。三是產品本體的缺陷。由特種鋼化玻璃與鋼架支撐結構組成的玻璃棧道這一產品原本并非為景區而生,因而在山岳型景區玻璃棧道的施工過程中,玻璃棧道鋼結構的外力作用對山體本身的影響不容忽視。這一點從張家界天門山玻璃棧道發生的落石傷人事件就可見一斑。

      任何一個新事物的產生與發展都需要經歷規范化的過程,“因噎廢食”絕非良策。對于政府監管方而言,應當加快推進國家相關安全標準制定,明確監管主體;建立切實有效的監管機制,增強景區玻璃棧道風險預防及安全保障舉措,完善應急預案,防患于未然,方能引導以玻璃棧道為代表的新興游樂項目實現安全有序規范化發展。對于景區運營方來說,在風口面前應保持冷靜,不盲目跟風;同時,根據景區自身情況和特色,選擇適合的旅游體驗項目,而不是把玻璃棧道視為使景區“起死回生”的“萬金油”。只有將玻璃棧道作為景區游覽的有益補充和有機結合,以此拓展游覽空間、優化游覽體驗,才是玻璃棧道及同類項目正確的打開方式。


  • 上一篇:康定城內水井子成為游客打卡地
  •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