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文化 >> 康巴歷史 >> 瀏覽文章

遺風古韻話端午

《甘孜日報》    2016年06月06日

    ■嘉察·洛絨曲吉
    逢端午佳節,作為傳統節日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端午巧妙地把典禮和儀式融為一體,成為傳統節日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于傳統文化,我們所應該擁有的是對祖先的崇拜感和莊嚴感,而且要有樸素的感情。隨著社會的發展,就世界范圍來講,出現了很多不確定,人們的心態也發生了很多變化,對于“過節”的意識不強,并在當代文化元素的構建中被日趨淡化,多數人在“過節”時,或出門旅游,或找一個地方娛樂娛樂,或找一個地方吃上一頓飯,很少有人從“節日”的內涵中關注什么,當然,這種關注需要引導。很多人不了解節日,其實如果人們對節日有著較為深層的了解,情形應該不是這樣的,很多人就會擁有對節日的敬畏之情,就會有一份虔誠之心。
    中華民族有許多節日,其中,端午節不僅僅是給屈原過的,翻開中國歷史,情形似乎沒有那么簡單,端午節的起源,應該有兩個方面,一個是源于吳越,也就是今天的江蘇和浙江,在幾千年的文明進程中,祖先創造了龍,而且人們都把自己定位為龍的傳人,后人要與龍(也就是自己的祖先)進行交流,于是便有了端午節,這一天就是“交流日”。為什么這樣說呢?這就要從紀念這個節日的儀式里去尋找了,在江南有劃龍舟的習俗,有包粽子吃粽子的習俗,其實包粽子的目的是給蛟龍吃,也就是祭祀祖先的一種方式。過去的人包粽子,纏繞粽子的時候用的是五色絲,代表龍身上的彩色紋,一句話,端午節的真正含義就是祭拜祖先,孝是中華民族的美德。
    端午節有著豐富的愛國主義內涵,說到源頭,其落腳點在屈原。當然,也有一些不同的觀點,在古代荊楚地區的人認為是為了紀念屈原,其他地區的人則有人認為是為了紀念伍子胥,直到宋朝,才把端午節確定是為了紀念屈原的。這樣劃定與屈原的社會影響和文學貢獻是分不開的。比如屈原的《離騷》,就使后人擁有很深的印象。當然,有一點要說明,我們祭奠屈原,并不是為了紀念他投江自殺,我們所有紀念的是他的那種精神,也就是愛國精神。屈原的品格,正是今天我們要尊重這個節日的意義所在。
    隨著城市化進程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我們發現有這樣一種現象:那就是對傳統文化的保存,在比較封閉落后的地區保存得要好一些,相反則不然。這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和價值觀有關,和人們的精神索求有關,也和社會文化有關。從社會層面上講,在城市化進程中,人們比較關注的利,逐利是首要的欲望;精神索求在“利”面前顯得較為遙遠和縹緲,很多人意識不到精神對于人的重要性;文化的邊緣化也是原因之一。
    這是一個很現實的社會問題,也是應當引起足夠重視的社會問題。不同地區生活的人們,他們的生活節奏和生活壓力不一樣,人們的利益取向和精神索求不一樣,他們在傳統節日面前就有著不同的選擇和過節方式。還有的人在生活中把自己搞“丟”了,不知道自己應當怎樣過節,他們盲目地對待節日,有時甚至崇拜西方節日,很多人連西方節日的內容是什么都不知道。加上我們隊傳統節日的宣傳力度不夠,很多人不了解這些傳統節日的內容和意義。如果很多人知道端午節是一個防病治病的節日,我想就會有很多人重視這個節日,并好好過節的。當然,從人類學的角度來看,有三個問題是不可回避的,這就是:“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的未來在哪里?”當明白了我是一個中國人,我是龍的傳人,我們的文化足夠影響全世界、全人類,端午節就會顯得很有意義了,就會吸引更多的人熱愛和關注這個節日了。
     
    
  • 上一篇:八十多年前保護森林的命令
  • 下一篇:羊乃,一個不曾被遺忘的角落(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