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酒的作用
彝族人的酒具有廣泛的社會功能。磋商大事、調解各種糾紛、達成共識等都離不開酒。古時候彝區各家族之間、各村寨之間發生沖突之時,有過錯的一方要主動泡酒承認錯誤。屆時雙方圍壇而坐,邊喝酒邊剖析自己的過錯,最后達成共識,互相敬上一杯交杯酒,握手言歡,重歸于好,永不反悔。還有當一個部落的利益遭到其他部落的侵犯時,在這種危急關頭,便以喝血酒來維系共同的信念,形成共同的力量來維護共同的利益。 因此,酒是彝族調解各種社會糾紛,化解矛盾的賠償物和賠罪物。彝家人有這樣的諺語:“兩座山不能靠在一起,兩碗酒可以把朋友連在一起”,“田埂是稻子的護埂,美酒是友誼的紐帶”??梢娋埔殉蔀橐图胰司喗Y友情、接物待人、調解糾紛無法替代的法寶。無論在社會上、還是在家族間、個人間發生打架斗毆等一切矛盾糾紛時,都可以通過一定的方式,以公認的習慣法進行調解,一旦調解成功,當事人點頭認可后,理虧方往往打(買)酒賠禮道歉,殺牛宰羊喝和解酒,只要喝了和解酒,即可消除民事糾紛或雙方怨恨,誰也不敢推翻調解結果。酒以成信,是彝族社會各種勢力間以“喝血灑,鉆牛皮”等形式來履行政治聯盟、結盟起誓,軍事合作等協議的約束力。
1935年5月20日,劉伯承率領中國工農紅軍一方面軍先遣隊到達冕寧。當時的涼山還處在奴隸社會,冕寧的拖烏地區屬彝族聚居區,由果基、羅洪、倮伍三個家支形成各自的小部落,彼此經?;ハ?ldquo;打冤家”。由于國民黨和地方軍閥的長期壓迫,彝族與漢族之間產生了深深的隔閡,存在著根深蒂固的敵對情緒,這就給紅軍通過彝區帶來很大的困難。
劉伯承、聶榮臻率領紅軍先遣隊進入彝區時,樹林中有成群結隊的彝人出沒,并用喊叫聲阻止紅軍前進;紅軍走到彝海,涌出成百上千的彝人,手舞大刀長矛、鋤頭棍棒,高聲吼叫向紅軍撲來。紅軍堅持黨的民族政策,沒有放一槍,停止前進。后來經過紅軍宣傳人員反復宣講紅軍是為受壓迫的各族人民打天下的;各民族之間一律平等;紅軍此行不打擾彝族同胞,只是借路北上抗日。由于紅軍主力要通過的冕寧以北安寧河支流拖烏河到南埡河一線,是果基家的地盤,根據彝族重義氣的特點,統率千軍萬馬的劉伯承表示愿與果基頭人結為兄弟。通過通司(翻譯)的聯系,彝族頭人果基小葉丹愿意與紅軍談判。于是1935年5月22日,劉伯承和果基小葉丹就在山青水秀的彝海邊舉行了舉世聞名的“彝海結盟”儀式。按照彝家的規矩,果基小葉丹叫人找來一只雞,但沒有酒和酒具,劉伯承便從警衛員皮帶上解下兩個瓷盅,讓警衛員舀來彝海的水,以水代酒。小葉丹的當家娃子沙馬爾各念完咒語,將雞順嘴用刀割開,將雞血分別滴入兩個瓷盅里,小葉丹按照彝族的風俗請劉伯承先喝,先喝為大哥,兄弟就應該服從大哥。劉伯承高興地端起血酒,大聲說:“上有天、下有地,今天我同果基小葉丹在彝海結成兄弟,如有反復,天誅地滅”,然后一飲而盡。小葉丹也端起血酒大聲發誓:“我小葉丹同劉司令結為兄弟,愿同生死,如有反悔,和這雞一樣死去”,說完一口喝下血酒。劉伯承當眾將隨身攜帶的手槍送給了小葉丹,小葉丹回贈自己的黑騾子。傍晚,劉伯承代表紅軍將一面寫有“中國夷民紅果基支隊”的紅旗授予小葉丹,并送了部分槍支。次日,紅軍在小葉丹的向導帶領下,順利走出彝區,直達安順場。從此,紅軍后續部隊便沿著“彝海結盟”這條象征民族團結之路,勝利通過了敵人估計紅軍無法通過的彝區,為搶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從而徹底粉碎了蔣介石企圖讓紅軍重蹈石達開覆轍的陰謀,譜寫了一曲民族團結的凱歌。在劉伯承將軍和彝族首領小葉丹彝海歃飲血酒結成聯盟的故事中,酒成了結盟的媒介和履約的保證,已傳為歷史佳話。
彝族人的酒文化體現了經濟的、史學的、美學的、交際的、文學的、醫學的價值。酒是一種飲枓,一種食品,酒的生產制作,包含了人們的勞動價值。酒作為一種人們的生活必需品,進入商品的市場,自然具有經濟的價值;酒的釀造技術,酒的種類,酒器的制作等都經過一個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它與人類生產力、生產關系及生活方式的演變緊密相關,因而酒具有史學的價值;酒作用于人的感官,刺激人的神經,激蕩人的情緒,人們從酒中得到更多的生理快感和情感滿足,獲得美的享受,因而酒具有美學的價值;酒的品質日趨精美,飲酒的風氣日益濃厚,酒的包裝日益講究,酒成了一種名符其實的工藝精品,成了人們相互禮贈的佳品,在彝族傳統習俗中,酒更是民間一種能頂萬兩黃金的相互禮贈佳品,因而酒具有交際的價值;酒與文學藝術自古就結下不解之緣,古往今來,一個“酒”字,顛狂了多少文人墨客,縱觀中華數千年的文學史,從《詩經》、《離騷》到《紅樓夢》,無不滲透著酒的影響,是彝族進行“勒俄”、“瑪木”、“博潘”、“克智”等文藝創作和表演的滋養品,因而酒具有文化的價值;酒可以恢復疲勞、和血行氣,壯神御寒的“百藥之長”,適量飲酒,對勞動者的身心健康有益,中醫學還把它視為藥引子,古人云:“醫之性得酒而使”, 因而酒具有醫藥的價值,如端午節要喝雄黃酒,其目的是殺蟲、驅邪除穢,從頭到腳搽雄黃酒,意為在野外避免蛇咬傷,滲透了中華民族的大文化。
酒是彝族節慶的主要構成部分。節日來臨,全族或全村人團聚在一起,舉行盛大的慶典,舉起酒杯,營造喜慶的氣氛,忘卻了平時勞作的辛苦。飲酒在慶典活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有時甚至是活動內容的全部。親友相會,大家圍坐在鍋莊旁,一邊談天一邊暢飲,疲倦了就地打個盹,醒來后又重操酒杯,暢飲美酒,直到通宵達旦,甚至幾天幾夜。
酒是人生歷程的重要標志,在人生歷程的各個階段性儀式中,經常把酒當作一種標志,用以象征人的生命從一個階段步入另一階段。酒伴隨著人們走過出生、婚嫁、死亡的各個階段,可謂是彝人一生“生以酒迎來,活以酒壯骨,死以酒送歸”。結婚,是人生中重大事件之一,從說親到成婚過程都與酒有關,要經過喝“開口酒” 、“定婚酒” 、“結婚酒”的程序,還有“滿月酒”等,每逢婚嫁,參加婚禮的要送酒和牲畜。在喪事中,酒是必不可少之物,每當遇喪事時,親戚家門都要送酒送牛羊去,表示悼念,講究送酒多者為最敬最孝,送葬時把酒拿出來讓大家喝,
酒在彝族生活中的作用遠不止于此,無論從釀酒到飲酒的規矩,還是喝酒的酒具,彝族酒文化在濃郁的少數民族風情中獨樹一幟,在日常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政治、文化、經濟、生產和生活中無處不存在著酒的影響。時至今日,隨著時間的推移,遠古酒習俗在歲月的洗禮中經歷著變遷和演化,如今的酒文化已經成為中國一種象征性的商業文化,酒不斷地煥發出它的生機和活力,發揮著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