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7年11月24日
■范河川
聽說峨色呷瑪老人去世的消息,一種難言的惆悵彌漫整個身心,甚是惋惜。老人是河坡手工藝的一張名片,是新時期河坡民族手工藝走向世界的探索者,河坡民族手工藝技藝與唐卡繪畫藝術得到國內外認可,居功至偉。河坡民族手工藝不僅是一種精神的延續,更是文化的基本傳承方式之一。對河坡民族手工藝的熱愛,對老一輩手工藝傳承人的敬仰注定要與河坡民族手工藝結下永世的情緣。到河坡的次數已經多得到記不清,幾乎走完所有工匠家。當聽說老一輩傳承人相繼離世,忍不住想寫寫幾個認識的手工藝傳承人與我認識的經歷,表達我對河坡民族手工業的這份情緣,算是紀念吧。
峨色呷瑪是河坡鄉有名的工匠,是國家級非文化遺產傳承人。居住嘎拖寺山腳下的普瑪村,山清水秀,具有典型的藏區農業風光,是以生產佛具和藏刀聞名于世的村落。這里手工藝工匠云集,峨色呷瑪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7歲跟師學藝,在唐卡繪畫,佛像鍛造的技藝上都到達頂尖水平。我前后去過在他家多次。一次是陪同攝影師的李天社老師一行采風,我們先到從事佛具生產的手工藝匠人其美多吉家拍攝其收藏的佛具,之后步行到峨色呷瑪家,他非常熱情的接待我們,到他家后印象最深的是他的兒子根秋丹真正在描繪一幅還沒有完成的唐卡畫,他指著這幅唐卡說:“這是青海那邊定的,一共定了三幅,我也正在創作一幅大的唐卡。”一邊說著帶我們走進他的手工藝工作室,工作室看上去很簡單,對著門光線好的地方是一個類似三塊石頭支的火灶,火灶對窗戶的里面是桌墊,桌墊的旁邊有許多加工用的工具、模具、風箱。其它邊上放滿的盡是半成品的佛具,四周墻上則掛滿了加工好的刀具和其他手工藝成品。他指著火灶邊上這些半成品說,這個是嘎拖寺要的,要得很急,他和他的學生正在加緊趕制。接著他點上火,拉開風箱開始加工,同時對李天社老師講:“河坡藏族手工藝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300多年前。自從松贊干布時期,藏王屯兵康區,不斷向東南內地擴張起,這里就開始了刀槍、戈矛、弓箭等兵器的鑄造。當時河坡工匠利用當地鐵礦土法煉鐵,作為鑄造兵器的原材料。”李老師忙著拍照估計沒聽進去多少,當時我很感興趣,也非常留意。當晚住在峨色呷瑪家,邊喝酒邊聊天,他介紹了很多河坡手工藝的歷史,這是我第一次在現場聽河坡手工藝發展歷史。南宋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康區第一座藏傳佛教寺廟嘎拖寺為在教派的激烈競爭中求得生存與發展,在白玉縣河坡鄉建成。蔡巴-噶德公布活佛七次赴內地,聘回了一批又一批漢區名匠,興佛堂,塑神像,刻經版,制佛具,這不但為白玉民族工藝注入新的技術內容,亦拓寬了原材料門路。
到了元代,八思巴進京途經嘎拖寺,接受主寺活佛阿俄-益西布巴之紅教最極灌頂后,有了師徒之誼。為報師恩,八思巴在京時,特地留意京中工藝珍品,回藏途中又憩息嘎拖寺,將所置珍品相贈。為存放這些珍品,再次請來了漢區名匠,共修殿堂,合建寶庫,這些工匠有部分就留在了當地。
明永樂八年(1410年),明成祖朱棣為給他逝去的妃子徐氏求冥福,“遣使往西土求藏經之文,刊梓印施,以資為薦物之典”。應邀之噶瑪巴第五世活佛德銀協巴,活佛素仰嘎拖寺之名望,在赴京時,特地到該寺,并隨帶該寺一些著名工匠同往京,“于靈谷寺建普渡大齋道場”,使白玉民族工藝匠師首次有了直接在先進地區參觀學習的機會。這種宗教文化上的交往,促使民族工藝本身由較單純的兵器工藝向生產藏槍和佛事工藝轉化,而且德格土司和昌都地區的藏兵所用藏槍大部分產于河坡,這種轉化無論是對當時或以后的民族工藝發展,均起了不可忽視的作用。河坡之所以成為白玉乃至整個康區的手工業中心,溯本探源,無疑是與格薩爾的兵器生產基地和康巴第一座佛教寺廟在河坡建立有著重要的關系。
講完歷史,老人還自豪的向我們介紹,他在這個作坊中工作了60多年,帶動了全村人進行手工藝的生產。這里做手工工藝的人大多數都是他的學生,家家戶戶都能打制藏刀和制作其它精美的佛具,作為主要的經濟收入來源。他說他正在收集編撰反映河坡藏民族手工技藝的圖譜,希望哪天可以面世。
第二次到他家是陪甘孜電視臺記者拍攝河坡民族手工藝專題片,選擇在老人家里拍攝,忙碌整整幾天,期間讓我震撼的是他在經堂鍛造的那尊佛像,陽光從窗戶透過,一束光照在佛像前,營造出曼妙輕盈的煙霧,肅穆莊嚴里透出神秘莫測的氣場,佛像看上去寶相莊嚴且栩栩如生,慈悲肅穆還惟妙惟肖,同行的朋友們幾乎忘記拍攝站在門外靜靜欣賞。當時尼泊爾的佛像在國內幾乎沒有,寺廟也是剛剛開始恢復建設階段,精美的佛像不是太多,自己人生中第一次經受這樣的視覺洗禮,終生難忘。呷瑪介紹說,寺廟依照這樣的佛像造型,青海、西藏定了不少。電視臺后來拍成專題片《呷瑪的鎖啦》,參評四川電視臺舉辦的電視專題片評比,獲得了好名次,通過電視很多人也認識了這個叫呷瑪的手工藝傳承人。
聽說他的兒子根秋丹真,成立了白玉縣河坡藏民族手工藝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幾年時間里,他到北京民族文化宮舉行的甘孜州非遺項目展演,多次參加成都西博會、國際非遺節,還前往北京、上海等地跑訂單、洽談項目合作。還繪制完成出當年他父親整理的手工藝圖譜,倍感欣慰。
在河坡民族手工藝中還有一位不得不介紹的傳承人,他就是根呷村手工藝人呷覺覺地,省級非遺項目“白玉河坡藏族金屬鍛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白玉縣河坡民族手工藝協會會長。家里有四兄弟,全部從事手工藝,沒有分家,至今還保持著藏族一妻多夫的傳統婚姻。他家生產的手工產品遠近聞名,不僅許多有名的寺廟將他的佛具作為珍品收藏,他做的藏刀還遠銷印度、尼泊爾等地。
記得第一次在德格縣舉辦中國格薩爾研討會時,途徑白玉,我陪同知名的專家學者們到他家考察調研,進入寬敞明亮的藏式客廳,各式各樣精美的手工藝品,令人目不暇接。呷覺給專家們講起歷史,霍嶺大戰格薩爾戰勝霍爾王“霍谷嘎”部落后,格薩爾強令“霍谷嘎”部落搬遷至今河坡鄉,讓“霍谷嘎”部落的著名鐵工曲打帶人打造兵器,馬具等裝備。格薩爾對曲打和部落的人很好,大家非常感激格薩爾,工匠們于是很賣力,不僅生產了大量的兵器、馬具,還制造了大量的生產、生活用品,由此成為藏區有名的器具生產基地。河坡由此得名,大家都說這里是格薩爾的兵器部落,歷代的德格土司和昌都土司,都使用河坡出產的武器裝備。
他說:“我們家族第一代傳人,就是格薩爾王時期著名工匠呷西青甲布。對藏刀加工有自己獨特的絕技,藏刀鍛造需要經過選材、下料、加熱鍛打、固定刻花、拋光、組裝、再打磨等流程,生產一把質量較高的7寸藏刀,包括刀身、刀把、刀鞘的制作在內,要用到鐵、銀、銅、牛骨、牛角、木材等10多種原料,經過近百道工序。
由于河坡工匠歷來分散生產,各家的原材料與工藝不盡相同,有些還有自己獨特的花紋圖案,因此所產藏刀各具特色。近年來,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家里每年都有很多慕名前來的外地人,通過大家的宣傳,河坡手工藝品更是蜚聲中外,被定為四川省甘孜州旅游商品,河坡鄉也被定為旅游商品定點生產基地。”
這期間,專家們也看見從西藏來到商人到他家訂購的取貨,借此機會大家紛紛觀看欣賞精美的刀具、佛具等手工藝品。
在河坡像他們一樣的手工匠人還有很多,比如則吾村手工藝人空車班鳩會長,下達村手工藝人格仁會長……他們都是非常優秀的手工藝傳承人,知名度都頗高,直到今天,他們仍然沿用著古老的手工打制工藝,使用的鐵錘、鐵棒、砧子、木架、鐵鉗、鋼鑿、鋼剪等簡單的工具。這是充滿智慧的捶打,是金銀銅鐵靈魂的重塑,是佛的喜怒哀樂再次展現,是藏族人對希望的寄托。
這些手工業傳承人,如今正走向“公司+農戶+基地+市場”的產業之路。千百年來的傳統雖令人贊嘆,但他們并未墨守成規,而是在州縣政府的支持下,引進現代機具,借鑒市場化的運作模式,主動出擊謀求發展。世世代代生活在這里的匠人們,靠著改革開放的大好政策,靠著自己的勤勞智慧與祖祖輩輩傳承的寶貴遺產,讓民族民間文化燦爛輝煌的同時,也過上了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