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8年03月02日
■農華
走在大街上,看著喜慶店里掛著方的、圓的、閃爍的、音樂的各式各樣的燈籠,又是一年元宵臨到來。看著五花八門的燈籠兒時記憶又涌上心頭,元宵節斗燈籠的歡快場景依然讓我記憶猶新。
記得小時候元宵節挑燈籠都是紙糊的,多為圓形或方形,意在圓圓滿滿方方正正做人,基本上都是自家長輩給孩子制作。要經過扎模,糊紙,描畫這幾道工序。我的紙燈籠也是如此,多數是爺爺給我制作,爺爺是村里為數不多的秀才,見過縣大老爺。爺爺為我制作的紙燈籠別致,耐斗,圖畫優美,常常為我引來無數人羨慕的目光。
斗燈籠是家鄉的老習俗,每到元宵節晚上,村里的小伙伴們都不約而同地匯聚到村頭的曬谷場。先爭相誰的燈籠好看,比做工、比繪畫。然后三人一伙五個一群地斗燈籠,互相碰撞著手上的燈籠,看誰眼疾手快機靈,看誰燈籠結實耐碰。斗燈籠的結果往往是把里面蠟燭碰倒,反應快的吹滅蠟燭保住燈籠,反應慢的只有眼睜睜看著心愛的燈籠熊熊燃燒。
記得有一年,我好不容易斗贏村里諸多玩伴,像打了勝仗的將軍凱旋歸來。在回家時的路上,遇到隔壁家阿叔,他瞄著我手上的燈籠一本正經說:“小華,快看看,你燈籠下而好像爬著一只蟲子哦。”也許是勝利沖昏了頭腦,我急忙把燈籠翻過來瞧瞧,結果紙糊的燈籠自然燒起火來。當我氣急敗壞回家告壯時,惹得大人們哈哈大笑,笑了過后爺爺還會如是說:“燒了好,燒得好。”后來才知道,元宵節就算是斗敗燒了燈籠,還是被逗燒了燈籠,那都是一件吉利的事情,寓意紅紅火火。
三十多年過去了,現在不管是城市還是鄉村,都很少看到童年時的紙糊燈籠,取而代之的是越來越先進帶電動、能發光、會唱歌的燈籠。也沒有兒時成群結隊斗燈籠的熱鬧場面,變成了幾個大人守護著一個小孩,舉著一盞盞造型逼真的洋氣燈籠。雖然他們也會感到快樂,但相比我們童年時那種點著蠟燭的情趣,三五成群一起分享的樂趣,總覺得少了些什么,那種快意的心情或許只有在記憶中找尋了。
時光飛逝,如今人們思想觀念也變化了,那些熱鬧的老場景已經漸行漸遠,那種默默燃著蠟燭的紙糊燈籠也隨之遠去。但在我的記憶中飄不走的是那一盞盞紙糊的燈籠,在那條又黑又長的鄉村小巷里,淺一腳深一腳的倉皇腳步,是手里那盞忽明忽暗的紙燈籠,伴隨我行走在漆黑的夜里,引領我要去的方向。雖然紙糊燈籠已經在鄉村消失,燈籠雖不同,但鄉俗還在。童年記憶里的紙燈籠,永遠是我人生旅途的指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