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9年08月30日
從阿須草原再出發 開啟格薩爾文化傳承和發展的新征程
出征儀式上的祈福儀式。
甲央齊珍發言中。
劉安全發言中。
牛麥青云發言中。
江永仁青與四郎呷瑪交流考察心得。
◎本網記者 蘭色拉姆 文/圖
6月15日上午,正在內蒙古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在赤峰博物館接見古典民族史詩《格薩(斯)爾》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代表,并觀看一段說唱展示后指出,56個民族不斷交流交往交融,形成了多元一統的中華民族,要重視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
8月1日,“康巴之旅——找尋格薩爾的足跡”大型尋訪考察活動拉開帷幕,在十一天的尋訪考察中,來自青海、四川、甘肅、西藏,共46名專家學者、愛好者和媒體界人士穿越四省六州十九縣,行程近7000余公里,只為充分挖掘和探尋格薩爾文化遺跡。
回顧
四次“格薩爾故里行”走出的堅實“足印”
桑煙繚繞、龍達飛揚、駿馬奔騰,8月1日上午9時,“康巴之旅——找尋格薩爾的足跡”出征儀式在德格縣阿須鎮舉行。據了解,前三屆“格薩爾故里行”活動也是在格薩爾故里阿須草原率先拉開帷幕。
原甘孜州政協副主席、四川民院教授噶瑪降村有幸參加了首屆“格薩爾故里行”活動。如今,作為“康巴之旅——找尋格薩爾的足跡”一分子,有機會與“格薩爾故里行”活動續緣,噶瑪降村非常開心。
在他看來,從第一屆到第四屆“格薩爾故里行”活動舉辦以來,人們對格薩爾文化的思考和探索從未止步,這源于千百年來格薩爾王的傳說故事、說唱等俯首皆是,也源于格薩爾文化融入了藏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更源于格薩爾文化研究與時代的同步前行。
2001,在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三十一屆大會上通過決議,將史詩《格薩爾》千年紀念活動列入2002—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參與項目。為慶祝這一“喜事”,我國舉行了系列活動,我州也于當年在德格縣阿須鎮舉辦首屆“格薩爾故里行”活動。
全國格薩爾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諾布旺丹告訴記者:“首屆‘格薩爾故里行’的成功舉辦,引起了國內外人士對格薩爾文化的關注,更讓阿須草原成為研究格薩爾文化的基礎性硬件。不過,當時很多人只是把格薩爾定義為文學作品,而非文化形態,更沒有將其上升到人類乃至世界文化遺產的高度。總體而言,人們對格薩爾文化的認識只是初步的。”
2007年,第二屆“格薩爾故里行”活動再次在德格縣拉開帷幕。在此次活動期間,“首屆藏北格薩爾旅游文化研討會”在德格縣召開。該次活動由德格縣委縣政府牽頭組織,是首次召開的以格薩爾文化主題的學術論壇活動,阿須鎮和德格縣城為活動主要“陣地”。此次活動吸引了100余人專家學者及格薩爾文化愛好者到來,其中包括阿來等著名作家。
記者了解到,當年召開學術論壇旨在讓格薩爾文化從文學作品走向產業化,讓格薩爾文化作為推動當地旅游文化產業的支撐,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諾布旺丹認為,時隔五年,人們逐漸將格薩爾文化定義為傳統的集大成者,傳承文明的重要途徑,源于《格薩爾》史詩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國內地位得到了提升。
2014年,第三屆“格薩爾故里行”在阿壩州紅原縣舉行,這是“格薩爾故里行”活動首次“離開”阿須,也是首次以跨區域、跨省份的方式開展。當時,相關人員從紅原縣出發,沿果洛、色達、德格、康定一線進行考察調研。相對于前兩屆,第三屆“格薩爾故里行”活動考察范圍進一步擴大。諾布旺丹告訴記者:“格薩爾文化不局限于某個固定區域,應當有核心區和輻射區,同樣,‘格薩爾故里行’活動所涉及的范圍也應當如此。”
諾布旺丹補充說:“第三屆‘格薩爾故里行’活動進一步挖掘了格薩爾文化相關內容,喚起了當地民眾對格薩爾文化和歷史遺跡的關注。同時,此次活動首次將格薩爾文化和當地民俗、民間文化相結合,實現了學術界、政府、群眾三大層面對格薩爾文化的重視和統一。”
諾布旺丹認為,此次“康巴之旅——找尋格薩爾的足跡”活動的開展是格薩爾文化發掘和研究歷程中的又一次飛躍。首先,此次活動的主辦單位、承辦單位組織更廣泛。其次,參與此次活動的人員結構更豐富,包含了學界、媒體界、政府界人士,且參與人員涵蓋范圍更囊括了整個藏區。同時,此次活動考慮到了格薩爾文化與社會和民間的互動,在尋訪途中,尋訪人員通過走訪社區、政府機構、民間團體等,可從民間去汲取養分,從而進一步深化對民間傳統、民間智慧的認識。此外,此次活動的跨省區增加了甘肅,范圍變得更廣,并且活動有充分的組織架構,相關責任單位考慮周,提前踩點,為順利完成活動提供了很好的前期準備。
現狀
大力推進格薩爾文化的代際傳承工作
經過祝頌老人的祝福“洗禮”后,“康巴之旅——找尋格薩爾的足跡”的兩個小組踏上了“征程”。按照“一步一腳印”的原則,兩個小組率先對德格、石渠兩縣境內相關點位進行考察。
作為康巴文化研究院院長、甘孜州格薩爾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征程”一開始,牛麥青云就按捺不住內心激動。他認為,本次活動是一次學習取經之旅、固本強基之旅、和諧共贏之旅。他希望在格薩爾文化研究的新一輪的春天中,大家齊心協力讓格薩爾文化這棵大樹愈加茂盛,讓祖先留下的千年文化綻放新魅力。
翻過山梁、穿過草原,在石渠縣長沙干瑪鄉、阿日扎鄉、呷依鄉八榮村等地,第一小組成員分別考察了嶺國三十員大將嘉擦夏嘎犧牲地遺址、松格瑪尼石經城和格薩爾拴馬的石頭。第二小組成員則在德格縣俄支寺了解格薩爾文遺跡歷史源流,在石渠洛須鎮參觀了格薩爾三十員大將之鄧瑪紀念館。
僅第一天,考察團成員們就收獲滿滿。“以前,我曾質疑過格薩爾是否真實存在。通過今天的考察,我覺得格薩爾一定是藏族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否則,那些遺址和文物又該從何說起?”江永仁青一臉認真地說道。
江永仁青是昌都市“格薩爾學會”會員,也是一名圓光藝人。據江永仁青介紹,在說唱時,圓光藝人會先拿出一面銅鏡,放在香案上念經祈禱,然后對著銅鏡說唱。“圓光藝人需要定期修行,否則說唱時看到的東西就會模糊。但因為外界的誘惑實在太多,如果藝人不能靜心修行,將導致說唱水平日益下降。”
繼續與江永仁青擺談,記者收獲了“新鮮”見聞,隨后,記者采訪了中國格薩爾說唱家阿尼。阿尼是徳格縣柯洛洞鄉人,說唱《格薩爾》已有41載光陰。“在黨和國家的大力支持下,格薩爾說唱藝人從曾經的青黃不接發展到了后繼有人,很是令人欣慰。”
在玉樹州雜多縣雜多酒店,記者有幸見識了雜多格薩爾說唱藝人的神奇。隨著陣陣掌聲,肩掛藍色哈達的格然多丁走上了舞臺,作為團里最年長的說唱藝人,格然多丁今年51歲,自13歲放牛時做了一場夢后,他便成了遠近聞名的說唱藝人。
坐在舞臺中央的凳子上,眼睛一閉一睜,格然多丁的說唱正式開始,他邊說邊挑眉,整個身體逐漸抖動起來,說唱語速與手勢動作連貫有節奏。當“阿彌陀佛”狀手勢出現,雙目再度閉上時,格然多丁的說唱結束了。緊接著,戴著插有白黃紅三色旗帽子的格來登臺,“塔啦拉姆塔啦調”拉開了格來的說唱序幕。與格然多丁不同地是,格來無法自行結束說唱,當手指被同伴狠掐,他才醒過來停止了說唱。
格然多丁告訴記者:“就目前來看,我縣域內共有古籍和藝人說唱整理本、吟誦藝人說唱音像資料及其它作品191部(篇、尊、卷、件)。面對紛繁的說唱資料,說唱藝人的傳承壓力較大,加之游牧文化環境的變遷,部分說唱藝人的創造力受到了影響。”
在玉樹市結古鎮召開的座談會上,當地推動格薩爾文化走進校園的相關舉措著實讓人眼前一亮。據了解,近年來,玉樹市大力開展格薩爾文化進校園活動,采取不同方式,在幼兒園、小學和初中設置了相應的“格薩爾”課程。
在諾布旺丹看來,玉樹市對格薩爾文化的代際傳承很讓人感動,不同學齡段設置不同格薩爾課程,有助于學生體驗和認識格薩爾文化魅力,更有助于培養剛需人才。同時,諾布旺丹指出,在西北民大、西南民大、中央民大、青海民大等人才培養基地,目前已經培養的格薩爾博士生不下50人,今后若要涌現更多的格薩爾文化傳承及研究的專業人才,類似玉樹市“進校園”的工作開展必不可少。
為了解甘孜州格薩爾文化進校園和專業人才相關情況,記者請教了三位甘孜格薩爾學會的專家。他們不約而同表示,甘孜州也在開展格薩爾文化進校園活動,但尚未根據學齡段設置課程。就格薩爾文化的傳承和推廣而言,玉樹州的做法值得大力借鑒和推廣。
展望
讓格薩爾文化之樹厚植于沃土之中
從高山到草甸,從白晝到黑夜,經過十一天的學習考察,兩組成員均有了不少收獲,為清楚他們的“行囊”裝下了何種“果實”,記者對他們進行了逐一采訪。
全國格薩爾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甲央齊珍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談到藏族《格薩爾》史詩,這為傳承和發展“格薩爾”文化指引了方向。此次考察活動,堅定了文化自信,強化了文化認同,鑄牢了共同體意識,是構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舉措。
全程用專業錄音筆記錄知識點,四郎呷瑪是大家公認的“好學生”。一路走來,果洛州治多縣額“嘉洛紅宮”遺址、珠姆銀湖、白螺湖等讓他感觸頗深,他說,格薩爾王的阿須草原、森姜珠牡的嘉洛草原都是實際存在,且經得起考驗的,希望今后能在更廣闊的領域去調研交流,從而讓更多人認識《格薩爾》史詩的魅力。
相較于參與此次活動的專家和學者,廈門大學博士生卓瑪青措算是“內行”中的新人。她認為,除了史詩文本與藝人的研究,最不能忽略格薩爾真正的歷史,當人們將歷史從史詩中剝離出來,雖然真正的歷史不會像史詩里那樣具有神圣性、傳奇性、神話性,但真正的嶺國、靈藏在歷史上,至少在元明時期,的確是朵康最強的部落集團,這一點通過歷史的考證,毋庸置疑。
因為熱愛格薩爾文化,德格縣印經院文保中心副主任牛麥翁姆在考察中兩次感動流淚。在果洛州達日縣觀看格薩爾藏戲時,感動于格薩爾文化的生根發芽和保護傳承,牛麥翁姆情不自禁流下了淚水,那一刻,她的內心在吶喊:“保護傳承格薩爾文化至關重要,為達日縣點贊!為格薩爾文化付出心血的所有人致敬!”
在班瑪縣藏戲團的一間小屋里,牛麥翁姆被格薩爾劇本、格薩爾曲譜等珍貴資料震撼,翻開這一頁一頁的資料,牛麥翁姆的眼眶再次濕潤。牛麥翁姆告訴記者:“格薩爾文化是藏民族的文化,更是世界的文化。作為一名基層文化工作者,我要向先輩們學習,為推廣格薩爾文化貢獻自己的力量。”
康巴文化研究院工作人員、90后的崔睿是回族。十一天的尋訪考察開啟了他的格薩爾“新世界”,他告訴記者:“雖不是藏族,但我也很崇拜格薩爾,這次活動讓我肯定了格薩爾不僅是神話人物,更是在歷史上出現過的民族英雄。同時,參加此次活動還加固了我的格薩爾知識框架,為我今后進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立足于此次考察和調研互動的收獲,專家學者們就如何進一步推廣格薩爾文化表達了看法。噶瑪降村認為,甘孜州有關格薩爾的歷史遺跡、遺址有很多,相關部門可加大這方面的重視力度,打造以格薩爾文化為內涵的生態旅游、人文旅游等特色品牌,在傳承文化同時為旅游目的地培育新地標。
同為甘孜州格薩爾學會專家,呷瑪生龍表示,青海和甘肅從省到州格薩爾文化研究專門機構的設置值得甘孜學習。貢布郎加認為保護好格薩爾相關遺址、遺跡,有助于挖掘格薩爾歷史來證實格薩爾其人,從而更好傳承格薩爾文化。巴登降措建議在格薩爾出生地阿須打造覺如雕像,并培養專業人才;劉安全建議在借鑒學習別人同時抓好自身特色。
《藏地陽光》雜志總編、教授根秋多吉建議,通過報刊、電視、網絡以及新媒體,運用藏、漢、英三語宣傳報道格薩爾文化,建立格薩爾文化研究數據庫,并從文學角度、民俗角度、歷史脈絡等方面入手,對格薩爾文化進行分類研究。
迪慶州廣播電視臺副臺長、主任編輯扎西頓珠認為,今后對格薩爾文化的研究不要僅限于文本,而要進行全方位、多渠道、多學科、更深入的研究。同時,要考慮格薩爾文化的文化、社會和經濟效應,做到大胸懷、高情商、處理好源流兩者間的關系,實現強強聯手再塑格薩爾文化新輝煌。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