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文化 >> 康藏文化 >> 瀏覽文章

卑微者在逆境中的人性之美

甘孜日報    2020年07月29日

   ◎荊墨

   在當代文壇,梁曉聲是令人尊敬的作家。他以《今夜有暴風雪》《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雪城》聞名于世,其長篇小說《人世間》獲得第十屆茅盾文學獎。在創作小說間隙,他也寫下了大量深受讀者喜愛的散文。而今,在散文集《我心靈的覺醒》中,梁曉聲熱情書寫70年的情懷與熱望,喚醒心靈,見證卑微者在逆境中的人性之美。

   書中,收錄了梁曉聲在各個創作時期的經典之作,有反映濃厚親情的《慈母和我的書》《兄長》等,有歌頌人性的《我與橘皮的往事》《花兒與少年》《丟失的香柚》等,有探討文化的《中國人文文化的現狀》《百年文化的表情》等,更有言辭犀利,針砭時弊的一系列雜文《社會黑洞》《國民心性之我見》等。還有梁曉聲有關父親、兄長、小妹、老師、兒子,以及一些給他帶來啟發的陌生人的篇章,從中可見梁曉聲的至情至性,他毫無保留毫無掩飾地寫出心中的愛與感動。

   梁曉聲對于家庭、家人有著濃厚的感情。他說:“自從家產生了,然后產生了最初的家庭倫理,全部人類文化的這棵大樹,是在家這個塊根上生長起來的。”他所成長的年代,貧窮、愁苦、無奈……這些詞匯是家的一種注腳,但他胸中的溫情不曾冷卻,家也成為他后來創作中的重要題材。《慈母和我的書》一文講述小時候為買一本小說,他跑到母親工作單位要錢。母親不顧工友的反對,毫不猶豫地掏錢:“我挺高興他愛看書的。”梁曉聲目睹母親在簡陋環境下辛苦工作的場景后,第一次發現母親是那么瘦小,也第一次覺得自己長大了,這次經歷成為他成長中的重要一幕。

   梁曉聲胸中飽含脈脈溫情,同時也以敢于發聲、針砭時弊著稱。他總能以敏銳的目光去發覺現實問題,再以文字叩擊社會良知,洞悉社會病灶,探尋時代脈搏。關于中國當下的現實,他舉例說,中國人碰到一起,總不免首先“吐槽”一通:先言自己的懷才不遇,接著批評別人有眼無珠;先言自己的卓越能力,接著感嘆別人妒賢嫉能。“吐槽”自己生活的那座城,那個省……卻很少有人承認,是由于自己身上的某些毛病,恰巧與社會的某些毛病發生了大大小小的慣性撞擊,才使自己陷于狼狽之境。這些,每每讀來,頓感酣暢淋漓,他對普遍問題的關注與思索,引起我們強烈的共鳴與反思。

   梁曉聲寫下的每一個字,真真切切、實實在在說的心里話,相信能打動每一位讀者。就如書封所言:即使再渺小的生命,也可以通過自我犧牲和覺醒的意志之光,劃破時代的黑夜,讓短暫的生命迸發明亮的光輝。面對患有精神病的兄長,梁曉聲無疑感到愧疚而心痛,但讓他更心痛的是:“人間的有些責任,哪怕是最理所當然之親情責任,亦絕非每一個家庭只靠倫理情懷便承擔得起的。”在與兒子的相處中,梁曉聲所思考的是:“少爺小姐型的一代,是對任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最大的報應。而對于一個窮國、一個正在覺醒的民族,則簡直無異于是報復。”梁曉聲眼中,每一個人的命運遭際,其實都與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綁在一起。

   梁曉聲的風格,依然保持著他那種罕見的真誠。他告訴人們,作為個體生命,應以怎樣的精神思想獨立于世。他肯定了網絡對中國正能量的影響,并探討網絡主體和話語權、人與欲望的關系、人類文化的分歧與共識……在這種探討中,反思新國民何以誕生。他在《沉默的墻》一文中,由墻聯想到人,“像墻的人是不可愛的。像墻的人將沒有愛人,也會使親人遠離。”在他看來,生命只有一次,應該在其旺盛的時候,盡其所能地發光發熱才更符合生命的自然。梁曉聲的思考,不僅展現出人生的智慧,更啟發國民社會。

   梁曉聲為人民寫作,替百姓代言,是一位仗義執言、俠骨柔腸、直面人生的作家!梁曉聲的這部散文隨筆力作,無疑是一個獨樹一幟、獨具魅力的藝術世界和精神家園;他留給讀者的印象是生動的,真實的,是浸透了血肉感與煙火氣的。

  • 上一篇:愿做革命的“螺絲釘”
  • 下一篇:文字里的回味與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