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文化 >> 康藏文化 >> 瀏覽文章

情系甘孜四十年

甘孜日報    2020年08月11日

   ◎鄔定洪

   我在甘孜州生活工作40余年,這四十年,在歷史長河中只是彈指一揮間,可在我人生中卻是最重要、最精彩的片段,這里有成長的身影、有奮斗的足跡,是我從青年到老年的全過程。盡管時間已如流水一去不返,但卻留下了永恒的記憶,因為這里是放飛我夢想的高地,也有我人生的主題!

   色曲河畔尋夢

   60年代末,大學畢業的我和那個時代的青年人一樣,響應黨的號召,服從組織分配,以一腔熱情,放棄大城市優越的條件,毅然選擇到民族地區工作。20出頭的我,只身坐在拉菜的敞蓬大貨車上,沿途顛跛,從內地來到川西北高原色達縣色爾壩翁達林業局。這里青山環抱,綠樹成蔭,源于金馬草原的色曲河如玉帶般穿流而過。如詩如畫的高原美景,正是令我神往的地方。在這里,我開始了人生夢想的追尋。在這里,我成了一名林業工人。

   那個年代,國家建設如火如荼,工業學大慶運動轟轟烈烈。盡管條件艱苦,人們干得卻十分火熱。在接受工人階級再教育的潮流中,我與工人朋友們同吃、同住、同勞動,幾乎是天當被,地作床,餐風飲雪啃干糧,披星戴月,艱苦奮斗,無私地支援著國家建設。我所在單位就是一面工業學大慶的旗幟,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對我人生觀的確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不斷交往中,我一個漢族青年與當地的藏族同胞結下了血乳交融的兄弟情誼,從那時起我便愛上了甘孜這片神奇的土地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民!立志獻身高原建設甘孜!

在翁達林業局的十五年里,有苦也有甜,在這里,我收獲了愛情,增長了才干,成為了一名共產黨員。不過這只是事業的起點。

   金沙江邊開拓

   八十年代初,按照全省林業產業布局調整,原翁達林業局千余職工轉戰金沙江畔的白玉林區搶救火燒木資源。

   白玉是四川三大林區之一,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令人痛心的是這里發生了一場森林大火。4萬多畝森林和80余萬方林木毀于一旦。多年的日曬雨淋已致部份木材腐朽變質。為搶救這部分資源,國家投入600多萬元資金搶救開發。我作為首批開拓者奔赴白玉,擔負起籌建、開發的組織領導工作。在州委、州政府的領導和當地縣鄉黨委的傾力支持下,開發搶救工作進展順利。短短幾年,搶運火燒木十多萬立方米,變廢為寶,實現產值二千多萬,稅收二百多萬。全面完成了對火燒跡地的更新造林任務。有效地利用和保護了森林資源,改善了區域生態環境。1989年組織上授予我“四川省農業勞動模范”稱號。

   金沙江邊的開拓者們重新揚起了新的風帆!

   大渡河上的纖夫

   1990年,我奉命調州林業局。當時全州林業正面臨資源枯竭、三角債圍繞、經濟危困的不利局面,不少林業企業在求生存中掙扎。當時木材生產是全州財政的主要來源,由于企業不景氣,效益普遍下滑,已影響到全州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那時,林業好比一艘在大渡河上航行的巨輪,面對風浪卻動力不足,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我們當時充當了纖夫的角色,哪管風高浪急,只有俯首蹬足,奮力拉纖。在州委、州政府的強力支持和上級部門的關懷下,通過深化改革、調整結構、強化管理、狠抓效益,終于使林業企業這條大船沖過了急流險灘,走出困境,步入了良性循環的軌道。

   特別令人欣慰的是,國家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給甘孜林業帶來了新的轉折,是林業發展史上又一個春天的到來。尤其是2001年6月,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朱镕基同志親臨甘孜實地考察,在全國啟動了退耕還林工程。這兩大工程的實施,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州的資源配置格局,促進了生態環境改善。據森林二類資源調查顯示:從1990年到2005年的十五年間,全州林業用地增加183萬公頃;國有林地面積增加110萬公頃;活立木蓄積增加一億二千多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也由1990年的10%提高到29.4%,真正成為由資源消耗型到資源增長型的林業大州。

   隨著生態環境的不斷改善和國家一系列惠民政策的落實,甘孜州的社會經濟發展大大加快,一個生態、文明、和諧、幸福、美麗的新甘孜正展示在世人面前!

   難以割舍的情懷

   四十年寒來暑往,斗轉星移,割舍不去我對這片熱土的深情厚意。這里是養育我的搖籃,是讓我圓夢的地方。我以貢嘎作筆,海子為硯,寫下人生感悟和對故土的祝福:

   蹉跎滄桑映歲月,青山為伍林為業。

   換取廣廈千萬間,不悔身弓鬢如雪。

   獻身康巴無反顧,甘與手足同涼熱。

   待到強州富民時,老翁頌歌歌不絕。

  (作者系州政協原副主席)

  • 上一篇:小說連載|南山
  • 下一篇:鄉土器物記|勾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