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文化 >> 康藏文化 >> 瀏覽文章

桃源盛景在故園

甘孜日報    2020年08月26日

   ◎黃東光

   久居城市,每日穿梭于高樓大廈之間,許多人對鄉村生活都充滿了無盡的向往。四季的輪回中,步入阡陌,踩著時令的節拍,春播、夏種、秋收、冬藏,在氤氳著泥土的芳香里,體會日子的忙碌與充實,鄉土上的勞作,帶來的是清雅的樂趣,更是一種身心的愉悅。翻開作家周華誠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清新、質樸的文字,深切道出了一個城里人融入鄉村生活的所感所想,那種田園牧歌似的意境,似籠著輕紗的夢,飄蕩在周華誠朝思暮想的水稻田里,也飄進我們的心里。

   全書分“侘寂帖”“四季歌”“相見歡”“桃花酒”四卷。周華誠本出生農家,后經打拼,輾轉到杭州成了一名媒體人。星移斗轉,故鄉的身影總是那么難忘記,故鄉的風情時常叩動著他的心靈。也許離家太久,也許思鄉情切,兜兜轉轉間,那縷縷鄉愁終呼得他心動行動,遂告別繁華的都市,毅然回到了故鄉的懷抱,跟著父親插禾、栽秧、種稻、收割,以躬行的姿態,親近泥土,親近著大地。從媒體人又“變回”到農人,周華誠心悅誠服地接受命運的派遣。三月的江南,正是旺春的時節,雪白的梨花開得滿世界燦爛,春風吹來,泥香花香攪得天地間一片馨香。那時斷時續的“梨花雨”,悠悠蕩蕩地落到肩頭,落入田間,漸漸與土地、與稼穡融為一體。蜻蜓也趕趟似地來往穿梭,樂此不疲地在稻田里翻飛著。進入四月,性急的枇杷更是等不及了,油綠的葉片下,一股腦一股腦地綻出金黃的果粒……周華誠在“父親的水稻田”里勞作,看著一蔸蔸禾秧,由青轉綠,由綠變黃,最后結成成熟的稻穗,那種勞動的艱辛,加上豐收的喜悅,皆悉數化為他筆下汩汩流淌的文字。一丘欣欣向榮的農田,讓他找回了久違的親情,洞悉著莊稼的生長、培護、收成,那種櫛風沐雨的過程,讓他由一株禾、一片葉,油然想到了人生。

   對周華誠來說,只身回到故園,不僅是為了追求鄉間的寧靜和愜意,也是一種生活的再造。逼仄的城市,是很難尋到花落田間的浪漫,鳥鳴深澗的怡然。走入鄉村,卷起褲腳邁入田間,如老農似的,扎扎實實的忙上一天,享受大自然的風吹雨淋,體會農事的不易,是件挺有意義的事情。它會讓人在艱苦的勞作之余,慨嘆生活的豐富與寬廣,領略人生的拼搏創造之趣。在周華誠眼里,“干活,真的不僅僅是謀食的手段,也是讓身心愉悅的一種方式。”他把這樣的勞作過程,視作是體現自身價值的難得機會。許多人就是借助這種日復一日的平凡勞作,才開始“覺得自己是一個有用的人”,才開始懂得土地、鄉村給了他們多少精神上的助益。以往,人們身居鄉村,每日操持著農活,簡陋的工具,落后的生產方式,很難讓人體會到農事的快樂。如今,時代不同了,隨著越來越多人告別鄉村,走入城市,城鄉一體化的建設,不僅從整體上提升了整個社會的發展進程,也徹底改變了農村的舊時容貌。時下的鄉村,已日益成了“綠色”、“原生態”的代名詞。

   在此語境下,再步入鄉村,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鮮,充滿著朝氣。以至周華誠把回鄉務農,視作是一種“心手合一、心神凝聚的修行。”人們在侍弄莊稼中,強筋健骨,揮灑著汗水,卻收獲著蔬果的芳香與甘甜。人們在田間,與作物結伴,與瓜里為鄰,雖曬得黝黑,卻磨練了意志,改變了以往的心性。勞動帶給人們的,不止是鄉間的詩意,還有關于人生的成長、價值的追求、生命的終極意義。從這個意義上說,走入鄉村,以田為友,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切切實實在勞動中經受生活的磨礪,在風雨淬練中促進思想的躍升,實乃人生中的一種大清趣。

   周華誠在書中自豪地說:“我有兩塊水稻田,一塊在土地上,一塊在人心里。”一句簡單的道白,言明了勞動之于生活、之于人生的關系。其實,每個人心里都住著一個“桃花源”,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它既是一種生活信仰,更應成為我們的一種人生追求,倘有此念,則走進故園,這樣的“桃花源”一定會美得令人驚羨。

  • 上一篇:夜宿道孚
  • 下一篇:詩意江南的靈魂抒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