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文化 >> 康藏文化 >> 瀏覽文章

記錄溫暖世界的中國故事

甘孜日報    2020年08月28日

訪扶貧長篇報告文學《幸福的歌聲傳四方》作者達真

   ◎本網記者 蘭色拉姆 文/圖

   作為新中國成立后建立的第一個專區級少數民族自治州,甘孜州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是黨和國家民族政策的光輝體現,也是我國民族地區實現跨越式發展的生動縮影。

   在建州70周年之際,追溯歷史,講述有溫度的甘孜變化,是廣大甘孜兒女銘記黨恩國情的表現,也是廣大甘孜兒女奮力拼搏,共迎更加美好明天的信念所在。近日,由我州作家達真創作的扶貧長篇報告文學《幸福的歌聲傳四方》,在為甘孜建州70生辰呈上賀禮的同時,更讓我們看到了那些溫暖的故事。

   走進《幸福的歌聲傳四方》

   5月7日上午,雨聲陣陣,溫江維也納酒店茶坊內,記者見到了《幸福的歌聲傳四方》一書作者達真。按照約定,他將在這里講述自己與《幸福的歌聲傳四方》的故事。

   達真出生在溜溜康定城。1984年,他考入西南民族大學中文系,在校期間就在《民族文學》等刊物發表中短篇小說若干。畢業后,他當過編輯、記者、制片人,幾十年來執于行萬里路,讀萬卷書,足跡除未能問鼎珠峰和可可西里外,遍及西藏及相鄰西部地區。

   豐富的人生積淀為達真創作《幸福的歌聲傳四方》夯實了基礎,正如他所說,如果沒有多年農村牧區的親歷親見,我能寫一部帶給世界驚喜的關于扶貧的報告文學嗎?也許別人能,但我做不到。如果不站在歷史的高度來總覽這一波瀾壯闊的大格局、大巨變,缺少歷史的親歷感和縱深,充其量是一部淺閱讀的數據、案例、口號、媒體疊加的應景之作,天長日久便風輕云過。

   自決定創作《幸福的歌聲傳四方》開始,達真就告誡自己,本書不預設立場,不是單純唱贊歌,而是通過重新發現,通過平凡故事表現大主題,把政治理念浸潤到生動的生活“幸福的歌聲傳四方”中,平和地讓世界接受。

   《幸福的歌聲傳四方》一書由最大的政治責任是成功的源泉“自信篇”,最大的民生工程是生存基石“精準篇”,最大的發展機遇是發展“福祉篇”,以及下好長江上游“生態+扶貧+旅游”這盤大棋“環保篇”四部分構成了。

   就書籍具體內容而言,有三分之一描寫幫扶對象怎樣實現“兩不愁三保障”;三分之一描寫國家、省、州、縣、鄉、村援藏干部、駐村第一書記、扶貧專干,如何用道路自信來支撐生存和發展;另外三分之一則描寫幫扶對象的第二代,通過上大學、“9+3”等技術院校的職業教育,在大中小城市或回鄉中,用知識和技能創造勞動成果,自食其力地融入社會走上發展之路。

   達真告訴記者,站位在歷史的長廊,試圖將該書的起點放在新中國的解放之日,因為從那天起,就是偉大扶貧史的開篇,而習近平總書記引領的精準扶貧是扶貧史上的偉大高潮,空前絕后,是將人民為中心的人權理念放在世界格局來展示中國制度優越的世界貢獻。

   完成《幸福的歌聲傳四方》一書的寫作,達真用了一年半,期間他最大的欣慰是兩個看見一個希望:看見“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區人的觀念落后的堅冰被打破;看見精準扶貧使干部作風通過深入群眾后的大轉變。希望這片有過紅色貢獻的土地,成為鮮活的沒有圍墻的愛國主義、民族團結、脫貧成果的教育“場館”,供世界觀摩。

   《幸福的歌聲傳四方》中的人物縮影

   郭開春,第四批溫江扶貧援藏色達工作隊隊員,也是達真在基層收集《幸福的歌聲傳四方》創作素材時,遇上的一位初心與使命的接力者。

   達真認識郭開春,要從去色達縣大則鄉、霍西鄉采訪說起。當時,同行的陳婧聊起了郭開春,并從手機里翻出了照片。逐一翻看著照片,其中兩張讓達真唏噓不已。

   一張照片中,郭開春剃著寸頭,身穿海魂衫的靚照,背景是藍藍的大海,遠處的天際線剛好和海魂衫的橫紋重合, 帥小伙開心地笑容定格在畫面里,整個氣質非常陽光。另一張照片中,郭開春黑不溜秋、胡子拉碴,像一個不修邊幅但卻剛毅的康巴漢子。

   “這是同一個人嗎?反差也太大了吧!”達真不敢相信,兩張照片中的主角竟是同一個人,加之陳婧“這是高原和平原對他的不一樣塑造”的回答,達真產生了去采訪郭開春的沖動。

   逢巧獲知三天后溫江區委書記要到色達來看望溫江的援藏隊員,郭開春也要到縣城,達真決定在色達多待一天。見到郭開春時,由于他要參加座談會,還要送殘疾人去看病,達真沒忍心讓他當即接收采訪,在互加微信后,他們開啟了一場“馬拉松式”的對話。

   接下來的日子里,每晚工作之余,郭開春和達真利用微信,就駐村第一書記密切聯系群眾的“雞毛蒜皮”事聊到深夜。

   從怎樣來到色達,到遇到的種種困難,再到幫助村民住上安居房、喝上放心水、完成醫保報銷......無不讓達真感受到了援藏干部的大愛。達真表示,藏族諺語“像酥油一樣溶化在磚茶里,像空氣一樣在人的呼吸里”很好詮釋了郭開春的所作所為。

   雅江縣紅龍鄉措柯二村第一書記毛富貴同樣給達真留下了深刻印象。達真告訴記者,毛富貴作為書記的發展秘訣是“算好扶貧細賬,當好群眾的家。”

   在毛富貴的帶領下,措柯二村抓住地緣優勢發展旅游產業,建設了“帳篷城”,并于2019年7月掛牌運營。同時,措可村還采取貧困戶成立專業合作社辦水泥磚廠的形式,建設了紅龍“平安水泥磚廠”,目前,磚廠日產值達到3840元,極大地滿足了村周邊的市場需求。

   回憶到基層數月的采訪,達真表示這讓他明白,走過了近百年奮進歷程的中國共產黨之所以撐起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天空,是因為有一代代懷揣著信仰和夢想的繼任者們,不計個人得失、前仆后繼地用不斷開拓進取的精神往前奔。

   在《幸福的歌聲傳四方》中重識甘孜脫貧

   在走基層、收素材、忙采訪中,達真見證了無數位初心和使命接力者,為甘孜州脫貧奉獻力量。而寫作《幸福的歌聲傳四方》一書,則讓達真對甘孜州脫貧工作有了新的理解。

   達真表示,歷史記載著人類生存與發展的起伏,記錄著執政者能力的高下。好的制度使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國富民強,反之則國弱民窮。翻開新中國的建國史,能看見新制度的建立者,怎樣踐行初心與使命,去書寫一個國家由弱變強、由貧變富的歷程。“得民心者得天下”是中國這個東方大國幾千年根脈不斷的不二法則,精準扶貧是初心與使命的偉大創舉。

   “家有幾口人?種了幾畝地?勞動力有幾個?家庭收入怎么樣?孩是否在上學?致貧原因是什么?主要產業是什么?”......達真認為,這些將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目光死死盯在最基礎的工作上,是考驗扶貧干部工作作風的硬核。唯有兩者的精準互動,才能對下一步的精準施策提供依據。精準扶貧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天下大事莫作于細”,扶貧亦是如此。要牢牢把握“精準”這個尺度,深耕細作,變“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

   達真表示,生存與發展是一對孿生兄弟,邁出生存的第一步,必然會跟進發展的第二步。循序漸進中會看見,脫貧的第二代,通過“教育+扶貧”的模式,阻斷了貧困的代際“傳遞”,這一代有了更多接受高等級教育的機會,有更多前輩無法企及的發展空間,體現出政府永遠是幫助,而不是包攬養懶的助困思路。可喜的是通過跟蹤,自己看見了脫貧的第二代用獲得的知識和技能在徹底脫貧的同時,又投入到助貧當中,這些知恩報恩的感人故事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鏈接,是脫貧奔康偉大預期的光明軌跡。

   達真還補充說,甘孜州位于三江源地區,全州水域面積占長江流域總面積的8.5%;濕地總面積占全省41.63%;草原面積占全省草地總面積的46.5%,是典型的生態資源、森林資源和生物多樣性大州。廣袤的森林、草地、濕地,使甘孜州成為長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和水質保障區,在整個長江流域和國家生態安全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對此,在借助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國家戰略之際,達真調查得出預判:“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貫徹取決于對《下好長江上游生態+扶貧+這盤大棋》站位的再認識。

  • 上一篇:七月末的傍晚
  •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