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0年11月12日
◎郭驥
今年是甘孜藏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在這個值得紀念值得慶祝的日子,我腦海里浮現出一幕幕過去因工作赴甘孜的情景,記憶特別深刻的是送帳篷到石渠縣。
我入伍時的部隊駐守在昆侖山麓,在那里工作了十五年,部隊長年上山執行戰備訓練和國防施工任務,因地處藏北高原,工作和生活在高原,高寒缺氧,人煙稀少,物資奇缺,條件十分艱苦,到四川省軍區工作后,我才知道四川省也有高寒缺氧的地方,石渠縣就是海拔最高、最為偏遠、條件最艱苦的一個縣。
2011年,四川省委省政府請求軍隊派出軍車支援地方,向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牧區運送新式帳篷,軍委迅速批準了這個請求并向軍區部隊下達了運輸任務,得知這個任務后,我主動向省軍區領導請戰,讓我帶車隊去路程最遠和海拔最高的石渠縣運送帳篷,省軍區領導爽快地同意了,機關就開始著手組織運力,因經過整編后的省軍區沒有現役成建制的汽車分隊,就從省軍區司政后機關和成都警備區及預備役高射炮兵師臨時抽組了36人的駕駛員隊伍,于3月4日接回30輛新式軍車,其中有普通康明斯20輛,高原專用的康明斯十輛,除留了5輛普通康明斯分配給急需的單位使用外,其余25輛當晚連夜去溫江裝載帳篷,本想盡量多裝多運一些,但新式帳篷屬于輕型帳篷,各種部件很占地方,費盡力氣,車隊只裝了960頂帳篷,就再也裝不下了。
翌日上午,即3月5日上午,四川省委省政府在溫江組織了聲勢浩大的首發儀式,首批新式帳篷分別向甘孜州的石渠縣和阿壩州的紅原縣運送,這是省委省政府的慎重考慮,首先照顧到最遠最急需的地方。軍地領導在首發儀式上作了短簡動員后,車隊就出發了。我們這個車隊出發時合計27輛車,含25輛運輸車和兩輛指揮車,共46人,含36名駕駛員和指揮組與保障組十人。
在我參與執行的任務中,帶20多輛車和40多個人去石渠縣,本身不算多大一件事,20多年前在作戰部隊時,就參與組織過五六十輛車五六百人上昆侖山執行任務,但省軍區部隊畢竟不同于作戰部隊,組織車隊長途運輸少,此去往返要七八天時間,往返行程2000多公里,途中要翻越六座大山,駕駛員又是從各單位臨時抽組的,有一部分從未上過高原,沒開過冰雪路,又完全是新車,裝備還不熟,不確定因素還是比較多,安全風險還是存在的,為此,我們首先加強了組織指揮,駕齡長技術嫻熟上過高原的老駕駛員單獨駕駛,其余的就一正一副倆人駕駛,或加強一個修理工。每到一地,及時組織檢查保養車輛和總結分析行駛中的問題,安排駕駛員吃好休息好,做到張弛有度,保持良好的體力和精力。
3月初的甘孜高原,春寒未消,美麗的景色讓人目不暇接,深遠而蔚藍的天空,像花兒怒放的白云,雄奇的折多山,遼闊的塔公草原,獨具風格的民居,藏族同胞友好的笑臉,都跟我們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
到了道孚縣后,與甘孜軍分區在獨立營蹲點的奪呷副司令員會面了。獨立營是一支歷史悠久、忠誠使命、作風過硬的英雄部隊,參加過保衛山西、渡江作戰、保衛延安等戰役,整編20多年來,視人民為父母,把駐地當故鄉,維護穩定,促進民族團結,出色地完成了汶川和玉樹抗震救災等50余次重大任務,榮立過集體一等功,特別是在2010年道孚山地火災中,為了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15名官兵英勇犧牲,2011年10月,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簽署命令,授予獨立營“獻身使命模范營”榮譽稱號。甘孜軍分區十分重視獨立營的建設,常年都有一個軍分區領導在營里蹲點指導工作。而在獨立營蹲點的奪呷副司令員也是一個響當當的英模人物,是全軍優秀共產黨員,被評為“四川省十大杰出青年”,“時代先鋒”,“人民公仆”,中宣部和總政治部以及四川省委宣傳部和四川省軍區政治部都宣傳報道了他的事跡。奪呷在石渠縣當了近十年的人武部部長,他的英雄事跡主要就是在那“生命禁區”里干出來的。
奪呷副司令員見我們對沿途情況不太熟悉,便主動提出與我們一同去石渠,他是“老石渠”,又是活地圖,有了他與我們同行,我們完成任務更加有了保障。
第四天的黃昏時分,車隊艱難的翻越過了滿是積雪的最后一座高山,極目遠眺,雅礱江在無邊無際的草原上靜靜地流淌,蜿蜒曲折,泛著粼粼的波光,像天穹下一道圣潔的白練。而天邊的落日又紅又圓,余輝溫暖著大地。以前我在大西北見過“大漠孤煙直”的壯觀景象,而今天又驚喜地看見了“長河落日圓”的美麗畫卷,此刻我忘記了車外的天寒地凍,放下車窗玻璃,伸出頭來吹著高原的風,風雖然寒冷而又猛烈,但干凈而清新,使人心曠神怡。
經過四天的長途行駛,車隊于3月8日下午傍晚時分到達石渠縣縣城尼呷鎮。
石渠有一個藏語名稱“扎溪卡”,意為雅礱江邊,這里屬于長江黃河源頭生態屏障建設區,地處青藏高原東南緣川、青、藏三省區結合部,平均海拔達到4500米,縣城尼呷鎮海拔4250多米,比拉薩還高近600米。
全縣面積2.5萬多平方公里,人口卻只有8萬多,氣候寒冷,常受到暴風雪襲擊,不適合人類居住,所以又有“千年凍土”之說,在縣城方圓100公里范圍長不起一棵像樣的大樹。
但石渠有大面積的天然草場,全縣經濟以畜牧業為主,牧民們逐草而居,形成游牧部落。
帳篷就成了重要的生活物資。
各級黨委政府對牧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很關心,四川省委省政府從2009年就開始了對新式帳篷的研制和生產,擬將價值4億人民幣的十萬頂新式帳篷于2011年夏牧前全部免費發放到牧民手中。
車隊緩緩駛進縣城尼呷鎮,縣委范書記帶領縣委人大政府政協和人武部五大班子領導,還有一千多群眾,頂著飄飄灑灑的雪花,歡迎車隊,牧民手持潔白的哈達,載歌載舞,像過節一樣開心。
車隊停在了城東一片寬闊的草地上,這里已搭好兩頂樣板帳篷,省上先期來了專業技術人員,帶了兩頂帳篷來向牧民做安裝示范,牧民們興奮地在樣板帳篷里進進出出,又翹首以盼我們車隊的到來。
看到牧民們的急切心情,我們組織快速卸載,并立即分發了部分帳篷,部隊和地方領導都加入到了分發帳篷的隊伍里,把一捆捆厚厚實實的帳篷抬放在牧民的肩膀上。領到新式帳篷,牧民們喜不自禁,蒙宜鄉牧民吉波高興得合不攏嘴,說:“這個帳篷輕巧又結實,我們喜歡”。看到牧民們這么開心,長途跋涉四天運送帳篷的官兵們沒有了倦意,也都很開心地笑著。
當晚,車隊40多人分散住在人武部和運輸站等幾個地方,范書記特別提醒大家早點休息,因為水力發電的水庫結冰,水流量小,發電受影響,晚上只有短時供電,11點就會停電,明天早上也很可能發不起電,沒有熱水,更沒有開水。
那一夜,狂風呼嘯,大雪紛飛,我住在人武部宿舍,一秒鐘也沒有睡著。到石渠睡不好覺,我是有心理準備的,以前在藏北高原,剛上山的時候是睡不好覺的,頭疼欲裂,痛苦不堪,有的戰士用背包繩把頭部捆綁起來,以減輕疼痛,適應一周后就正常了。但在石渠一夜失眠,甚過以往,甚過海拔更高的地方,這是我沒料到的。
也是那一夜,讓我對石渠產生了虔誠的敬畏。從宿舍窗戶遠遠望去,人武部營區莊嚴肅穆,一片靜謐,民兵武器裝備倉庫值班室的燭光始終亮著,營區里不時還有手電晃動,那是干部和職工在警惕地值班和巡邏。這個高原人武部,連續四年被省軍區評為五好人武部,人武部黨委連續三年被省軍區黨委表彰為先進黨委,營房設施建設也被省政府和省軍區表彰為先進單位。這里年平均氣溫為-3℃,最低氣溫達到-46℃,一年365天都要烤火取暖,半年吃不上新鮮蔬菜,有人說在這里躺著也是奉獻,但人武部的干部職工不是這樣想的,他們一茬又一茬地在這惡劣環境里工作著,戰斗著,創造著很多難以想象的業績。
此刻的腦海里又浮現出白天的一幕幕場景,各族群眾在冰天雪地里那么高興,跳起歡快的舞蹈,牧民吉波笑得合不攏嘴,縣領導那么熱情那么周到。想到這些,對大自然的敬畏和對石渠人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石渠人是最純樸的人,最堅強的人,最吃苦的人,最拼搏的人,是什么精神什么力量使他們在這里扎下根來,無怨無悔,笑對人生?我腦海里冒出幾句詩:
石渠競何苦?
氧氣吃不飽。
百里無綠樹,
四季穿棉襖。
驚雪至深夜,
聽風到拂曉。
可敬高原人,
奮斗精神好。
凌晨四點過,駕駛員們就起來為返程做準備,逐一發動車輛。康明斯是柴油車,而柴油在高原上又容易受凍,要靠高溫解凍,因為噴燈不夠,有些駕駛員爬到車底下,把牛糞燃起,解凍柴油。所有車輛發動好后,天都還未亮,車隊開始出發,范書記帶著縣里機關人員為我們送行,對官兵們一大早摸著黑干活又喝不上熱水吃不上早餐反復表示歉意,我是經歷過高原艱苦生活的人,對范書記說沒有關系,軍隊是要打仗的,啥條件都應習慣,這點困難能夠克服。
車隊沿著來路,朝甘孜縣方向開始回返,天色漸漸明亮起來,戰士們一邊迎著風雪開車一邊啃著干糧,沒有水喝,啃得滿嘴粘糊糊的,大家沒有怨言,甚至還風趣地開著玩笑。我被感動著,心里想,省軍區部隊像這樣長途執行運輸任務也不多,大家表現這么優秀,吃了很多苦,回去一定向省軍區領導反映官兵們的表現,為他們請功請嘉獎。回到省軍區后,我及時向省軍區黨委匯報了帶隊執行任務的情況,并為執行任務的同志請功請嘉獎,黨委領導們對官兵完成任務很滿意,但考慮到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省軍區部隊從搶險救災到災后重建,官兵立功受獎比例比較大,軍區組織部已有提醒,要控制一下,就把這事擱下了。得知不評功評獎后,執行任務的40名官兵非常淡定,沒有任何人再提起立功受獎的事情,表現出了過硬的思想素質和全局意識。
轉眼間,快10年過去了,今天的甘孜州和石渠縣的經濟和社會建設已發生了巨大變化。甘孜州的交通面貌日新月異,雅康高速開始通車營運,川藏鐵路雅安至康定至林芝段已開工建設,格薩爾機場正式通航,到2035年,將形成覆蓋全州18個縣市的“兩橫兩縱五聯”的高速公路網布局,11條出州通道與周邊市州高速公路網銜接。交通的快速發展又拉動了旅游業,全州A級景區達到47個,2019年接待游客33000000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360多億元。旅游業又促進了GDP,2019年達到323億元。而石渠縣也在快速發展著,2019年的GDP在2011年我們去時的基礎上翻了一番,由5億多變成了10億多,全縣大力振興鄉村經濟,推動產業扶貧,拓寬農牧民增收渠道,實現了整體脫貧摘帽。道路、電力、供水、通信、住房等基礎設施建設也有了很大進步,特別是電力建設,國家電網援助甘孜,建起了“新甘石”電力網,從新都橋連接至甘孜縣和石渠縣,24小時都有電力供應,我們那次凌晨摸著黑發動汽車吃不上熱飯喝不上熱水的經歷,已成為歷史,以后不會再有了。
如今的石渠,已有高原明珠的風采,成為人們旅行向往的地方。
這些消息,這些喜訊,這些發展變化,催人感奮,給人鼓舞,我為甘孜州和石渠縣取得的巨大成績而大大點贊,而由衷喜悅,為甘孜州和石渠縣未來更加美好而深深地祝愿與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