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2年09月23日
◎王家年
許多年前,我收藏了一枚清代琺瑯彩錢形態噐物,經過一番研究我知道了是清代琺瑯彩花錢。后來,我又在藏友余先生家里見到幾枚他收藏的清代琺瑯彩花錢,其中有一枚為清代銀胎琺瑯彩“劉海戲金蟾背長命百歲”花錢,應為宮錢,存世量極少,極為少見。
為何說它少見呢?花錢并非流通錢,它只具有錢幣的形態。過去,開爐、鎮庫、饋贈、犒賞、祝福等,都要鑄錢,明清花錢發展達到鼎盛,這種琺瑯彩“錢”是宮廷里專供某種需要的時候所用如:辟邪品、吉利品、紀念品等,以“吉語錢”最普遍。如:“長命富貴”“福德長壽”“加官進祿”“天下太平”等,這些都以吉語為內容,這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滲透力。明清花錢發展達了鼎盛時期,皇宮內也開始鑄造花錢。這種銀胎、銅胎琺瑯彩錢就是例證,以康熙、雍正、乾隆朝為多,屬宮廷壟斷的工藝珍品,到了民國時還有制作,不過民國的琺瑯彩花錢遠不如清代的漂亮,遠不如清代的收藏投資價值高。琺瑯彩花錢材質有銅胎、瑬金銀胎等,尤以琺瑯彩花錢最為珍貴、最為難得。
琺瑯彩是專為清代宮廷御用而特制的一種精細彩繪,大都用于瓷器,據清宮造辦處的文獻檔案記載,其為康熙帝授意之下,由造辦處琺瑯作的匠師將銅胎畫琺瑯之技法成功地移植到花錢上而創制的新品種。因它需運用加工極細的琺瑯料在銅胎上繪制花紋,低溫烘烤而成,且其書法筆畫復雜,用銅絲表現筆畫的紋路和填充釉料技術要求高,一枚錢的誕生則格外不易。我撫摸著手中的這幾枚琺瑯彩花錢,古代匠人辛苦鑄錢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讓人好不感慨。
琺瑯彩花錢的工藝特點:琺瑯彩工藝只能使用紫銅制胎,其色彩亮麗,人物生動,體現出厚重堅實,金光燦花錢的制作工藝最為復雜,琺瑯彩書法,書法筆畫復雜,用銅絲表現筆畫的紋路技術要求很高,彎曲度稍不準確,作品就會變形。在花紋中填充釉料時,如掌握不好,釉料或無光澤立體之感,或外溢造成板面不清楚。康熙朝使用的畫琺瑯原料為西洋進口料,雍正朝自行研制琺瑯料。琺瑯彩花錢繪畫題材多為寓意深刻的芙蓉鴛鴦、靈芝水仙、錦雞牡丹、梅蘭竹菊、翠竹麻雀、秋樹八哥等畫面。
琺瑯彩花錢以其很高的藝術價值,豐富吉祥的內涵,同古錢幣千絲萬縷的關系,成為中國古代民俗文物中的一個獨特的版塊。琺瑯彩花錢中的字文圖案千姿百態,各具姿容,有人稱花錢為古代“銅版畫”,的確,其豐富的內容,是清代民俗民風的縮影。
“毛猴”工藝
時下,又到了聽蟬嗚的時候,老北京人把蟬的蟬蛻做成了“毛猴”,妙趣橫生。老北京的“毛猴”有單個或成組的,如:“毛猴樂隊”“毛猴球隊”。它“似猴非猴、似人非人”“以物代猴,以猴代人”,將自然界猴子的機敏、活潑和毛猴藝人高超的創造力完美融合,樸實中透出一種天然情趣。
傳統的毛猴渾身都是中藥,毛猴的發明人是藥店的伙計,歷史上第一只毛猴,是因“泄憤”而誕生。相傳清朝道光年間,在北京有一家名為“南慶仁堂”的藥鋪。藥鋪里的賬房先生尖酸刻薄,經常訓斥打罵伙計,迫于生計,小伙計們都敢怒不敢言。一天,店中配藥的小伙計又因瑣事挨了一頓臭罵。到了晚上,他在煩悶中擺弄著藥材,偶然發現蟬蛻具有賬房先生的某些形象特征,不由心中一動,于是就地取材用辛夷做軀干,又分別截取蟬蛻的鼻子做腦袋,前腿做下肢,后腿做上肢,用白芨一粘,片刻一個尖嘴猴腮的“賬房先生”便成型了。小伙計看著自己的杰作,不禁笑出聲來,誰想這一笑吵醒了同室的師兄們,師兄們看著這個中藥版的“賬房先生”連連夸贊:“真像,真像”……第一個毛猴就這樣橫空出世了。后來被有心人加以完善,逐漸形成一種深受人們喜愛的手工藝品。
舊時,在北京的廟會上,毛猴曾經風靡一時,幾樣尋常的中藥,在毛猴藝人手中,剪切、拼接、梳理、定型,一會兒工夫,一個個樸素小巧的毛猴就誕生了,“剃頭的”“推小車的”“賣糖葫蘆的”“拉黃包車的”“算卦的”……簡單的材料表現出老北京的市井生活,構思精巧,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自然靈動。“半寸猢猻獻京都,惟妙惟肖繪習俗。白描細微創新意,二味飲片勝璣珠。”老舍先生的夫人胡絜青的這首詩,便是毛猴盛極一時的真實寫照。
隨著時代的變遷,傳承手藝眾多且年代久遠的手工藝品都逐漸走進了人們的視線,承載老北京濃厚民俗與年味的毛猴,穿越了數百年的歷史,被毛猴藝人們賦予了全新的時代內涵,活靈活現的“微猴世界”韻味十足,妙趣橫生,被大眾所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