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文化 >> 康藏文化 >> 瀏覽文章

“歷史碎片”里的文化記憶

甘孜日報    2023年05月10日

◎李釗

南嶺,是我國重要的一條地理分界線,也是溝通嶺南地區和中原地區的重要民族通道。在已故著名民族學家、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首先提出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學術思想中,“南嶺走廊”與“藏彝走廊”“西北走廊”并稱為三大民族走廊,該區域內保存著大量多民族多族群的歷史和文化積淀,對研究南嶺走廊乃至中國傳統社會的發展歷史具有重要參考作用,也可帶人重回傳統社會民間經濟生活的現場。

《南嶺文書》第一輯是以區域為單位、時間為順序進行編排的,收錄有南嶺山脈的騎田嶺、萌渚嶺、都龐嶺、越城嶺等核心區域的民間契約文書5360份,文書涉及財產所有、土地買賣、繼承分家等民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鮮活細致地呈現了南嶺多族群社會生活的真實面貌,反映出南嶺民族走廊地區各村落社會、經濟與文化發展變遷的基本情況。

民間契約文書是古代民間經濟生活最真實、最生動的寫照,其間蘊含著大量民間經濟和社會活動的信息。南嶺文書記載的內容十分豐富,與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不僅包含農田、水塘、房產、地基、園土等重要的不動產的買賣,有農具、車輛、牛馬等日常生產生活資料的交易,還有財物錢糧的借貸、典當、繼承和轉讓等等,文書內詳細記錄了契約簽訂時的場景,記錄著雙方姓名、交易事由、財物定價、付款形式、付款日期、保證制度等內容,從不同時期的文書對比來看,不僅可以看到當時南嶺傳統社會的生活實況和當地經濟發展水平,更可獲得南嶺的族群遷徙、交往和文化變遷的寶貴信息。在文字表述上,南嶺民間契約文書帶有多族群語言色彩,反映著當地多族群長期的生活經驗積累,真實記錄著當地傳統社會的生活形態。可以說,一張張契約文書就像是一個個零星散落“點”,與文獻記載相印證、對文獻資料進行補正后,便可串成社會生活里的一條條“線”,進而窺視到整個時代和社會的“面”的景象。

“官有政法,民從私契”。相較于官方法律文本,民間契約文書體現著百姓的日常規則、鄉俗民例和生活實際,更折射出傳統中國社會里誠信守約的“契約精神”。《南嶺文書》中,既有官版契紙,也有民間私約,在數量較多的民間私約中,都體現出了中國傳統契約精神的特質。“……即日立契交足是興隆/亮兄弟親手接授,回家正用其地,永遠杜賣之后,任從業主耕種受業,日后親房不得異言,所立斷契紙付與買主,永遠權執,為照是實……”這是一份“光緒九年癸未歲二月初三日任興隆、任興亮兄弟賣地契”中的一段文字。契約里明確了當事人雙方姓名身份、交易款項、付款形式、權利義務等基本要素,但無官方確認交易結果,也無交易雙方的簽名按印,依靠中人制度來維持交易雙方的契約平等。這體現出多族群聚居的南嶺民間在文化融合后,共同維護著公平交易的價值取向、恪守禮教的生活規范以及誠信守約的社會精神。

契約很“小”,也很“大”。《南嶺文書》中的契約如一張張“歷史碎片”,記錄著實際生活的方方面面,背后蘊含了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而每一張契約上“永遠權執,為照是實”的表述,字里行間閃爍著南嶺民族走廊乃至中國傳統社會里的“契約精神”。


  • 上一篇:古城寧波的別樣史記
  • 下一篇:行走中的詩性與沉思

  • 本文地址: http://www.mtl1611.cn/html/wh/kcwh/87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