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文化 >> 康藏文化 >> 瀏覽文章

洞悉“天氣志”里的中國智慧

甘孜日報    2023年07月19日

◎黃東光

自古以來,中國就有“觀天象,知風雨”的說法。在古代,由于科技還不發達,國人對天氣的認識,大多來源于對風、云、霧、星辰等自然天象的肉眼觀測。隨著人們對自然規律的深刻把握,逐漸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天氣志”。為追溯中國古人在氣候觀測上的認知軌跡,作為中國氣象局氣象服務首席專家,曾任中央電視臺《天氣預報》節目主持人的宋英杰,憑借其多年強大的專業積累和知識功底,撰寫的《中國天氣諺語志》,從氣象大數據的角度,用生動通俗的語言,梳理和解讀了從古到今的氣象諺語,其中不僅蘊涵著千百年來積累的民間智慧,更含有豐富的科學知識。

全書將氣象科學與傳統文化相結合,便于我們從現代科學的角度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國的天氣諺語多到數以萬計,它來自于三個方面:一是經過士人加工錘煉的雅言;一種是產自民間,在流傳過程中被收錄到諺語典籍之中;還有一種是很多“野生的”諺語,因一直未入編撰者的“法眼”,只是以“老話兒”的身份活在鄉野。在中國古代,天氣諺語是全民參與的產物。它既扎根鄉土,在鄉土結實。又在中國各階層人們的精心培護下,顯示出勃勃的生機。

在古老的時代,農人、哲人、詩人都曾經是諺語的“寫手”,這使得本為科學屬性的氣象觀察一直深得文化的滋養。“不同的創制者,不同的視角,不同的文化審美,使天氣諺語的表達有了雅與俗并存,士與民各賞的多元化。”在宋英杰看來,古老的天氣諺語體現了兩種集成:一是匯聚了“別人”(其他生物)的智慧。二是吸納了多種文化的營養。如今,翻閱很多諺語典籍,在介紹某一諺語的來歷時,往往會用到舊俗、俚俗、鄉俗、土俗,或者俗信、俗傳、俗稱之類的詞匯,總是離不開一個“俗”字。與此同時,也有不少端莊大氣的天氣諺語,能帶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中國的天氣諺語,就是在這種雅俗共賞中,一點一滴體現出中國文化的深厚底蘊。

流傳了上千年的天氣諺語,整體上呈現出中國歷史文化的豐饒面向。這些諺語大多沿習已久,淵源流長,在流傳的過程中,逐漸形成朗朗上口的韻語化,飽蘸著古詩詞的意蘊之美。有些則帶著地域性顯著的鄉土氣息,不求優美,唯圖靈驗。有些諺語,是幾乎可以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所謂“通行諺”。有些諺語,雖然沒有融入多少科學基因,但卻神奇般地與某些氣象學原理不謀而合。有些諺語,只針對特定的時間和地區,離開本地便“水土不服”,隨著現代氣象學的發展,尚需要做到與時俱進……還有些諺語在觀照氣候的同時,還頗具哲學韻味,中國先哲借由天氣闡釋人間哲理或治政理念,無意中也成了天氣諺語最初的來源之一。

不少人一提起古老的天氣諺語,往往會下意識地覺得過時了,但是相當比例的天氣諺語雖然“著裝”樸素,卻包裹著一顆高貴的科學之心。品味之后,方有敬畏。

作者指出,現在我們已不再像從前那樣倚重諺語,但還是要向諺語學習體驗,學習傳播。以現象窺見規律,以物候推測氣象,使花鳥魚蟲皆可為“預報”所用,萬事皆有韻律,萬物皆被勾連。在人們的眼中,世間的一切都可以成為天氣的先兆。

諺語的魅力與親和力,在于它是從生活的日常抓取,從身邊的現象提煉的。無論是俗不可耐的粗獷之語,還是春風拂面的經典用詞,很容易引起人們的情感共鳴。科學的傳播,也需要“俯下身來”,向諺語學習。從這個意義上說,天氣諺語還是有用的。

正如宋英杰在書中所歸結的那樣,“找尋并品味諺語,不只是甄別或評述某些諺語的精妙或悖謬,更重要的是,走近諺語所代表的家常視角、平民思維、鄉土情結。”用情感知《中國天氣諺語志》,其萬千氣象,定會讓我們于洞悉中嘆為觀止。


  • 上一篇:打破暗與光的阻隔
  • 下一篇:沒有了

  • 本文地址: http://www.mtl1611.cn/html/wh/kcwh/90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