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4年01月09日
◎李釗
從江南到嶺南,久居異鄉的知名作家盛慧以文學為容器,盛放復雜濃烈、無處安放的鄉愁。如果說《外婆家》是他以真誠的懷鄉之心,夾雜夢鄉不遇的不安情緒,回望遙遠、詩意和溫情的家鄉,那么,《大灣的鄉愁》則是他擱置久居異鄉的愁緒,在行走中營造新的精神家園,為鄉愁尋找寄托地。
盛慧的《大灣的鄉愁》是一本以“鄉愁”為書寫主題的散文集,將鄉愁暫且擱下的五年時間里,他一直漫游于粵港澳大灣區頗具代表性的古村落,從建筑、宗族、祠堂等烙刻著風雨滄桑、歲月印記的鄉愁舊跡,到僑民、風物、民俗、美食等凝聚著共同信仰、蝕骨情懷的鄉愁胎記,行走在同一彎明月朗照的大地上,過去與現在的交織、驚艷與陌生的遇見,讓他慢慢打開灣區古村落的“盲盒”,由表及里深入大灣區的豐盈肌理,觸摸嶺南先民的永恒心跳,串聯起嶺南文化的基因傳承。
每一個灣區的古村落,都承載著悠悠嶺南的歷史記憶、生活智慧、文明印記和地域特色,是一部傳承文明基因、涌動磅礴力量的辛酸史、奮斗史和成長史,也是一本記錄時代變化和地域發展的厚重書冊,一村一族、一樓一祠、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承載著灣區兒女滿滿的鄉愁。“碉樓是一種感人至深的建筑,也是華僑們凝固的鄉愁”,遺落在田野里的碉樓,既是清初民末時期僑鄉江門社會動蕩、兵荒馬亂的投影,也是僑民漂泊異國他鄉追尋夢想的符號,既是“客居生根的夢想破滅”后回歸故土營造家園的證明,也是海內外宗親氏族凝聚愛國愛鄉情懷的豐碑。祠堂文化,是嶺南人的根、命、源,對于遠離故土的游子來說,祠堂則是回家的路標,時刻提醒后世子孫永遠不要忘記回家的路,不斷慰藉漂泊離鄉的游子的鄉愁。書中引用廣州沙灣何氏一族的事例,從安徽遷徙到嶺南的他們,“連祠堂上方的鰲魚頭,也朝向故鄉的方向”。桑基魚塘的發展是一段大灣區長達千年的歷史歲月,從農業轉向農業、商業,滄海桑田的故事在這片廣袤而厚重的土地上演,造就了大灣人放眼全球的視野、海納百川的胸懷、應時而變的智慧,這一筆重要的精神遺產,“暗藏著大灣人的性格基因,也寄托著大灣人的美麗鄉愁”。
鄉愁是每個人的精神力量。大灣區人心中的美麗鄉愁,不僅依托在這一方土地上凝聚鄉村記憶的有形載體上,更深藏在大灣區里世代滋長的人心和綿延不斷的情感,這是祖祖輩輩延續并固定下來的精神,不斷鋪就灣區傳承者、建設者精神氣質的底色。家國情懷是每個游子最深切的鄉愁,走進江門五邑華人華僑博物館,一段激蕩人心的歷史撲面而來。海外華僑在抗戰期間源源不斷地捐款捐物、浴血在戰斗第一線的背后,華僑回國興辦企業為改革開放事業作出卓越貢獻的背后,是一顆顆無比炙熱、無比滾燙的中國心。
行花街、波羅誕、北帝誕、扒龍舟、舞獅……民俗是連接鄉愁的紐帶,多彩民俗千絲萬縷地參與構建起一片區域的歷史脈絡和發展軌跡,如作者所說,民俗里藏著大灣人兩種可貴的心態:對天地萬物常懷感恩之心,對幸福美好生活的樸素向往。美食,也是一種鄉愁,杏仁餅、盲公餅、雞仔餅、西樵大餅……每一個小食背后都是有一份與故土有關的思念;沙河粉、陳村粉、瀨粉、蝦米糍、咖喱魚丸、雙皮奶……每一種味道都蘊含著一段濃得化不開的鄉愁,“世上的事情就是如此奇妙,勾起我們鄉愁的,是那一味朝思暮想的小吃,而治愈鄉愁的,也恰恰是生命之初的那一縷縷熟悉的味道”。
于作者而言,嶺南是鄉愁的起點,也是鄉愁的終點。而對我們來說,行走在同一彎明月朗照的大地上,每個人的心底那一份或深或淺、或遠或近的鄉愁,都將在回望共同的記憶與習俗過程中得以安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