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文化 >> 康巴人文 >> 瀏覽文章

釋“天眷西顧”

甘孜日報    2017年04月28日

■陶勇

在今天的康定老城中橋附近折多河東岸,新修了一牌坊,牌坊上書“天眷西顧”,此四字是清朝果親王經過康定時所提,目前這已經成為了康定城區內的一處景點。為什么果親王要用“天眷西顧”來形容康定?除了康定的秀美山水外,還有其文化內涵和歷史的原由。

康定,一座享譽世界的歷史文化名城,具有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是川藏咽喉、茶馬古道重鎮、藏漢交匯中心。自古以來就是康巴藏區政治、經濟、文化、商貿、信息中心和交通樞紐。從明朝開始,打箭康定開始成為漢藏交易的重鎮,藏商和漢商經常來往康定經營商業,在茶馬古道路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清朝康熙以后,這里成為了漢藏茶馬互市的中心,尤其以鍋莊業為代表的經濟中介最為發達,而且寺廟林立、民風淳樸。康定在清朝時對整個藏區的治理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可從康定在清朝時的建制變化中可以看出。

清雍正初年,蒙古準噶爾部策旺阿拉布坦率軍入侵西藏,藏區秩序十分混亂。為保障七世達賴的安全,清政府撥出庫銀,選定泰寧(今甘孜州道孚縣協德鄉)修建寺廟,清雍正七年(公元1728年)寺廟建成以后,雍正皇帝欽定寺名,親書匾額“惠遠寺”。 并派專人迎請七世達賴來該寺居住,達賴駐錫該寺達七年之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5年)雍正帝派遣果親王胤禮赴泰寧送達賴喇嘛回西藏,順路問視各省駐防及綠營兵。雍正十二年(公元1735年),果親王至康定,題寫“天眷西顧”橫匾,意為“天子(朝廷、中央政權)關懷眷顧西陲(藏區)這個地方”,懸掛于打箭爐(康定)城東門門樓正中。

“天眷西顧”有著“天子(朝廷、中央政權)關懷眷顧西陲(藏區)這個地方”的意思,那“天眷西顧” 典故和出處是什么呢?《詩經·大雅·皇矣》有“乃眷西顧,此維與宅。”的詩句,意為:懷著寵愛向西張望,就把岐山賜予周王。引申為天命所使,上天眷顧。《三國演義》“第八十六回 難張溫秦宓逞天辯 破曹丕徐盛用火攻”中有這樣的敘述:次日,后主將金帛賜與張溫,設宴于城南郵亭之上,命眾官相送。孔明殷勤勸酒。正飲酒間,忽一人乘醉而入,昂然長揖,入席就坐。溫怪之,乃問孔明曰:“此何人也?”孔明答曰:“姓秦,名宓,字子敕,現為益州學士。”溫笑曰:“名稱學士,未知胸中曾學事否?”宓正色而言曰:“蜀中三尺小童,尚皆就學,何況于我?”溫曰:“且說公何所學?”宓對曰:“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三教九流,諸子百家,無所不通;古今興廢,圣賢經傳,無所不覽。”溫笑曰:“公既出大言,請即以天為問:天有頭乎?”宓曰:“有頭。”溫曰:“頭在何方?”宓曰:“在西方。《詩》云:‘乃眷西顧。’以此推之,頭在西方也。”溫又問:“天有耳乎?”宓答曰:“天處高而聽卑。《詩》云:‘鶴鳴九皋,聲聞于天。’無耳何能聽?”溫又問:“天有足乎?”宓曰:“有足。《詩》云:‘天步艱難。’無足何能步?”溫又問:“天有姓乎?”宓曰:“豈得無姓!”溫曰:“何姓?”宓答曰:“姓劉。”溫曰:“何以知之?”宓曰:“天子姓劉,以故知之。”溫又問曰:“日生于東乎?”宓對曰:“雖生于東,而沒于西。”此時秦宓語言清朗,答問如流,滿座皆驚。

這些動人的詩歌、傳說和歷史典藉想必果親王胤禮是熟讀于胸,所以在康定把“乃眷西顧”改提為“天眷西顧”,寄托了朝廷對西部邊陲的關愛之情。在我們向全面實現小康,脫貧攻堅的今天,包括康定在內的甘州更需要中央對我們這些欠發達地區的政策、資金的扶持,通過我們自身的努力,使貧困的少數民族地區和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小康,書寫今天的“天眷西顧”。


  • 上一篇:圖話康定
  • 下一篇:人味(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