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文化 >> 康巴人文 >> 瀏覽文章

甘孜藏畫

甘孜日報    2020年04月16日

  ◎劉忠俊

  康巴地區是傳統三大藏區之一,以其雄奇壯美矗立于祖國西南邊陲。這里一直都是西南各民族遷徙、交往、融匯的走廊。古老悠長的茶馬道合著豐富的人文歷史,積淀成一方文化福地。正是由于地處漢、藏交界、多民族共存,故在藏文化中又交融了許多漢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文明的交融和碰撞往往有很強的創造力。所以在藏區美術的創新中,康巴人占得了先機。

  而德格正是康巴藏區的文化中心,德格印經院保存了浩如煙海的傳統典籍,涵蓋西藏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同時,德格八邦寺又是唐卡“嘎瑪嘎孜”畫派重要的傳承地,這也成為滋養藏區新美術的無上沃土。解放后,在黨的民族政策的關心下,一批甘孜州的少年走進了四川美術學院民族班學習。他們在五年的學習中不僅打下了堅實的繪畫基本功,也學習了中、外美術知識,畢業后回到甘孜州工作。這批美術工作者,為康巴藏區美術的發展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1980年,四川省甘孜州文化館的仁真朗加和梅定開兩位畫家在省美協以及州委、州府的關心下,集結了在州內工作的藏、漢畫家,組成創作組到德格等地深入生活。創作組以民族班成員為主,包括仁真朗加、梅定開、尼瑪澤仁、其加達瓦、翔秋志瑪、陳秉璽、格桑益西、洛松向秋、呂樹明、益西澤仁、劉登桂……這批畫家在德格認真地考察、學習,他們一面到寺廟中去向老畫僧學習傳統唐卡繪畫技藝,一面深入生活,搜集素材,為創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創作組決心探索出藏區美術的新路子,他們在傳統唐卡的基礎上引入了現代創作理念。題材選擇西藏歷史文化和現實生活、特別是解放以來的藏區新生活、新面貌。經過反復醞釀,他們集體創作了《嶺·格薩爾王》、《扎西德勒》、《一九三六年·朱德會見格達活佛》等三件作品,在國內、外美術界引起了強烈反響,均被收藏于北京民族文化宮。這種兼具傳統審美和現代新風的作品被稱作“甘孜藏畫”。

  在這些作品中不得不提的是集體創作的《嶺·格薩爾王》。該畫借鑒了傳統黑唐卡的色調,畫面中心部位是格薩爾王英武形象,四周表現的是 《格薩爾史詩》中主要故事和人物。畫面內容豐富、造型多樣、色彩絢麗、氣勢雄渾、深遠凝重,堪稱經典。而《一九三六·朱德會見格達活佛》則是第一次嘗試用藏畫的形式來表現革命歷史題材。畫面中間是朱德與格達活佛親切交談,畫面下部是紅軍長征途徑甘孜以及北上抗日的過程。

  之后,仁真朗加、梅定開、陳秉璽、呂樹明創作了《雪山兒女》。這是一幅恢弘的畫卷。展現藏族人民從歷史深處走來,從彌猴和羅剎女生下了藏族先人的傳說開始,到吐蕃王朝的興盛;再后來有漢藏交融和茶馬古道的繁盛;及至近代,涵蓋了清順治皇帝賜封達賴和藏族人民抗英斗爭等等;再到紅軍長征北上抗日和西藏和平解放,雪域升起五星紅旗……畫面有著波瀾壯闊的歷史敘述和康巴人特有的豪邁氣概,深受民眾的喜愛!

  在集體創作之外,仁真朗加還創作了《藏王松贊干布》;尼瑪澤仁創作了《元蕃瑞合圖》;格桑益希、洛松向秋合作的《唐東杰布》;翔秋志瑪與陳秉璽合作的《十世班禪藏區巡游圖》……一幅幅開拓創新、美輪美奐的甘孜藏畫得到了觀眾的喜愛,也得到了美術界的關注和贊譽。

  甘孜藏畫是在傳承雪域審美的基礎上,巧妙地融匯了西方繪畫在造型上的講究。在構圖上強調變化和統一,加入了明暗透視表現手法;同時,又吸收了漢地工筆畫的設色和用筆技巧,在色彩上追求對比與和諧。這些作品有著極為新鮮的面貌,整體上仍舊又不失藏族繪畫的傳統審美。這是從康巴文化這塊沃土中嬗變出來的、具有時代氣息的藏區新繪畫!

  • 上一篇:沒有陰影的家園
  • 下一篇:《格薩爾王傳》史詩傳承涉及的諸多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