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文化 >> 康巴人文 >> 瀏覽文章

土木建造

甘孜日報    2022年08月26日

◎湯勇 潘敏

康定市沙德鄉瓦約民居

此民居建筑位于康定市沙德鄉政府對岸,據當地人講已有幾百年的歷史了。建筑主體以石木結構為主,墻體選取當地石材砌筑而成,石材顏色較深,基本無涂層,隱約有從上到下澆注白色涂料的痕跡。門窗造型簡潔古樸,東、南部開窗較多,西、北方和一層基本無窗。由于民居建造年代久遠,所以古老的功能痕跡至今保留得較清晰,比如窗戶里面大,外部尺寸都較小。一層大門上有拋石洞,二層有專門的射擊孔。這些防御功能造型都是因為過去社會環境動蕩不安設計的特有功能。民居共有四層,現在呈現的功能大致是:一層是牲畜圈;二層堆放柴草和雜物;三層為主要生活場所;有客廳、廚房、臥室、經堂;四層為曬場和奓口樓。

康定市麥崩鄉民居

康定折東地區民居住房多為依山而建的一樓一底小青瓦屋頂的穿斗木結構房屋,也有三樓以上的,其主體結構為就近選取石塊壘砌而成。此次民居的采集地點,我們定在了有其獨特風格的麥崩鄉。

麥崩鄉位于大渡河沿岸半高山上,其生活區域被稱作“魚通”,生活在這里的族群被稱為魚通人。據說魚通最早得名于唐宋,一直沿用至今,他們有語言無文字,有學者認為魚通人是古代生活在四川雅安地區青衣羌的后裔;也有學者認為魚通人是秦漢時期從黃河流域南下的古羌人;還有學者認為魚通文化與阿壩州岷江上游的羌族文化極為相似,由此推測他們之間可能存在相同的族源關系;然而,這僅僅只是推測,目前,魚通人的族源對世人來說依然是個未解之謎。魚通始見文獻與土司制度密切相關,麥崩一直是各代魚通土司的屬地,當地建筑也具有其典型特征。建筑依山而建,主要由土石木搭建而成,外墻砌筑方式和丹巴藏房相似,石砌中夾雜木質墻筋,增加了墻體的韌性,穿斗斜坡屋頂上覆蓋著小青瓦。最下面一層喂養牲畜,單獨開設圈門;二、三層是主人的主要活動空間,飲食起居集中在此;前半部分相當于客廳、廚房,里面的空間分為上下兩層,分隔成許多小間,一部分為儲藏室,其余是寢室;四層則是晾曬糧食的陽臺和經堂。傳統樣式的碉房在麥崩已經不多,許多碉房在傳統的基礎上作了改進,功能上更符合現代農村的居住需求,但傳統民居的審美標準仍然影響著當地人,所以呈現出的山寨風貌,還是別具一格、氣質獨特。

瀘定縣民居

坐落于二郎山以西的瀘定縣,是進入甘孜州的第一門戶,其東出天全滎經,西通康定九龍,南鄰石棉,北接康定魚通。幅員面積0.22萬平方公里,素有甘孜州東大門之稱。全境西北高,東南低,由北而南,為曲折狹長河谷地帶,坡多壩少。

瀘定縣在古代屬梁州西部,史稱“西夷”故里。漢初屬笮都縣,其后,建置多變。元代屬長河西魚通寧遠宣慰司;明洪武二年(1369年)設瓦部哈工等寺都納院院撫司,沈邊百戶,管轄瀘屬河東一帶;咱里土千戶,管轄瀘屬河西一帶;永樂八年(1410年)改瓦部哈工等寺者綱院院撫司為冷邊長官司,改沈邊百戶為沈邊長官司;清宣統年間“改土歸流”,繳銷三土司印信號紙,裁銷領地。

川西民居作為瀘定傳統建筑樣式風格,講究“天人合一”的自然觀與環境觀。用材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設計,建材以木、石灰、青磚、青瓦為主。墻有磚墻、土墻、石塊(石板)墻、木墻(木板或原木)、編夾壁墻等;屋頂用小青瓦、草、谷草、山草、石板瓦、樹皮瓦等;還有用青杠條子作梁和門杠的。這些就地取用的材料,既經濟節約,又與環境十分協調,相映成趣,鄉土氣息格外濃郁。呈現出一種相互的質感美、自然美。



  • 上一篇:長河說古
  • 下一篇:歷史悠久的化林金花廟

  • 本文地址: http://www.mtl1611.cn/html/wh/xkbrw/83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