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文化 >> 康巴人文 >> 瀏覽文章

川劇

甘孜日報    2024年01月04日

◎紫夫

康定有業余川劇團,而且歷史悠久,并在轉山會的舞臺上獨樹一幟,深受群眾喜愛。

康定川劇的起訖,從有記載的清乾隆、光緒年間既修筑的康定城隍廟、關帝廟(陜西會館)、將軍廟內先后分別建有三處萬年戲臺算起,距今也有兩百年上下的歷史。康定又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歷史上就成為了東進西出茶馬古道的重要互市之地,也是南來北往藏彝走廊的中心區域,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并存是必然的。據此追溯,川劇流傳于康定或在更早時期。

民國期間,康定乃西康省會所在地,政治經濟文化中心。80世紀30年代末至40年代,川劇活動在康定最為興盛。多家川劇玩友民間組織“名茗俱樂社”“嘯吟社”“怡情社”“進修社”等相繼建立。1939年西康省成立,經由當時的民政部門批準建立康定“文化宣傳隊”,不久選址關帝廟萬年戲臺成立了“康定衛樂大戲院”。并從內地聘請川劇名家高手陳書舫,楊玉清(藝名筱玲瓏),彭海清(藝名面娃娃)等先后到康定,在衛樂大戲院獻藝演出,傳承川劇藝術,帶動了康定川劇的進一步發展。康定衛樂劇院于1946年春遷往雅安,直到解放后西康撤省并入四川省,建立了“雅安川劇團”,其演職員多數為康定當年的衛樂劇院成員。

1950年秋,康定軍事管制委員會組織了一次連續三天的軍民聯歡活動,解放軍交二團演出京劇《打魚殺家》《借東風》《三打祝家莊》等劇目。康定東西城鎮演出川劇、弦子、鍋莊、曲藝等節目;為配合抗美援朝活動,康定川劇“玩友”與康定軍管會文工隊共同排演了現代諷刺川劇《群丑圖》。

1952年,康定川劇愛好者逐漸增多,由縣文化館牽頭,成立了“康定業余川劇隊”。康定業余川劇隊,不單是在城里活動,同時還參加了社會活動,如擁軍優屬,組織到郊區演出,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

1957年,經上級文化、宣傳主管部門同意,成立了“康定縣業余川劇團”。康定業余川劇團人員來自各行各業各單位,無任何報酬。一段時間,有幾名省內專業川劇藝人來康定,晚上協助教練培養川劇學員,周末參加演出,對壯大川劇隊伍和提高演出水平,起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康定川劇活動,在十年浩劫中遭到禁錮。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之后,文化藝術得到重視。隨著黨對文藝工作的政策逐步落實,已被取締十多年的康定業余川劇,又在縣文化館內活躍起來。

1982年3月,經康定縣政府批準,正式建立了康定川劇團,其性質屬于集體所有制專業藝術團體。1983年,甘孜州首次“跑馬山之秋文藝調演”之際,康定川劇團新排新編反映待業青年自學成才的大型現代川劇《爆米郎》,獲得演出一等獎和精神文明獎。同年冬,又在縣內的瓦斯、姑咱、金湯一、二、三鄉及所轄區部分村寨巡回演出,滿足群眾要求。

1988年秋,四川省組織的“金鷹杯電視大選賽”康定川劇團在州、縣文化宣傳主管部門的支持下,排練了《斬宗保》《穆桂英打雁》兩個折子戲的片段錄相參賽,三名演員獲得“熒屏獎”,受到省的表彰和鼓勵。

康定川劇團,自建團以來,除在州內活動外,大部分時間巡回州外,通過與外地交流,對擴大市、州聲譽,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在市、州文化主管部門的關懷支持下,這支文藝隊伍堅持活動,曾多次接受市、州文藝演出安排,參與過多匯演。并積極參加宣傳部門組織的送文化下鄉活動。為了讓傳統川劇藝術得到振興和發展,康定川劇團組織現有人員,在市、州宣傳文化主管部門的資助下,經過培訓提升,逐步將川劇“變臉”“吐火” 絕技,變成本團川劇藝術保留節目。每逢轉山會有演出,散居各地的康定業余川劇團的演員們都會趕回來參演,為轉山會的舞臺錦上添花。


  • 上一篇:唐卡大觀
  • 下一篇:冬蟲夏草和獨一味

  • 本文地址: http://www.mtl1611.cn/html/wh/xkbrw/96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