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全省幸福美麗新村建設推進工作會在成都舉行,參會代表認真聆聽發言,吸取新村建設先進經驗。
記者 何海洋 攝
制圖/龔武
5月27日召開的全省幸福美麗新村建設推進工作會議,再次吹響了我省新農村建設的沖鋒號。幸福美麗新村建設有哪些重點任務?推進過程中的難題如何破解?如何確保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推進?本報記者第一時間為您展讀會議傳遞的重要信號。
1
會議提出,要全面實施扶貧解困、產業提升、舊村改造、環境整治和文化傳承 “五大行動”,以“五大行動”為重要抓手,落實好幸福美麗新村建設的重點任務。與會代表認為,幸福美麗新村是個系統工程,牽涉農業、農村、農民,不找準牛鼻子不好整。“五大行動”就抓住了牛鼻子。
實施“五大行動”落實新村建設的重點任務
●扶貧解困行動是新村建設的首要任務
●新農村的產業支撐,只有農業還不夠。要全面實施產業提升行動,特別要引導城市資本下鄉,推動企業到農村發展
全面實施扶貧解困行動,全力以赴幫助貧困群眾致富奔小康是新村建設的首要任務。“農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貧困地區則是短板中的短板。”省委農工委副主任劉鐵認為,會議明確的“首要任務”很有針對性,當下就是要打一場以新村建設帶動扶貧攻堅的決勝戰。
會議對扶貧攻堅的方向和方式做了進一步明確。要抓好“四大片區”扶貧。資金、項目集中向烏蒙山區、秦巴山區、高原藏區、大小涼山彝區等連片貧困地區傾斜,加大投入,綜合開發,整村推進,確保建設一個新村,實現一村脫貧,帶動整村致富。要優先解決好貧困群眾的住房和長遠生計問題,堅持推進精準扶貧。
“精準扶貧好。”涼山州普格縣委書記劉長猛介紹,該縣推進精準扶貧一年,已讓4000人成功脫貧。“我們為每一戶都制定了脫貧規劃,缺房的建房、缺產業發展產業、缺水電接入管網……比起原來‘下大包圍’更能集中資源,發力點也更精確。”
與會者尤為關注新村產業發展。會議提出,要全面實施產業提升行動,不斷夯實新村發展的產業支撐,要推進規模化種養、加強信息化建設、更加注重品牌打造。
自貢市榮縣縣長韓明祝鎖定的關鍵詞是“推進規模化種養”,“只有規模化才能引來龍頭企業,才能實現一、二、三產業的有效融合。”成都市蒲江縣縣長劉剛表示,“蒲江米花糖”之外,蒲江還必須創出更多品牌,走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之路,進一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
會議還提出實施舊村改造行動,整體提升村莊建設水平,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全面實施環境整治行動,切實提升農村生活質量;全面實施文化傳承行動,建設“記得住鄉愁的新農村”。
2
會議提出,要以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為動力,著力破除幸福美麗新村建設的體制機制障礙。要創新農業經營機制、創新建設投入機制、創新社會服務機制和鄉村治理機制,更好地服務和推動幸福美麗新村建設。與會代表認為,只有深化改革,破解制約農業農村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才能充分激發農村發展活力,真正做到“業興、家富、人和、村美”。
創新“四大機制”破解新村建設的深層次矛盾
●做好“土地”這篇文章,加快土地確權頒證,推動有序流轉
●逐步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體制機制,讓農村群眾有幸福感、獲得感
四川新一輪農村改革的主攻方向是以放活土地經營權為重點,做好“土地”這篇文章,加快土地確權頒證,推動有序流轉。“下一步,我們要把前期確權頒證的成果真正轉化成發展動力。”在內江市委書記彭宇行看來,確權頒證只是創新農業經營機制的基礎工作,“要讓本本釋放能量,還需要加速推進。”
新村建設,錢從哪里來?
創新建設投入機制備受關注。會議要求,要整合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引導社會資本投資現代農業和農村事業,倡導廣大農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韓明祝認為,創新建設投入機制,關鍵在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撬動作用。
新村建設不光“硬件”要提升,“軟件”也要同步跟上。會議明確提出,逐步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體制機制,讓農村群眾有幸福感、獲得感。自貢市委副書記譚豹對會議提出的“積極引進社會化服務”很感興趣,“完全可以和政府公共服務形成互補——政府保障最基本服務、為貧困人群托底,社會化服務則滿足新村人群多樣化需求。”成都市委統戰部部長陳建輝也提出,可加快構建公益性服務與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與綜合服務相協調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對鄉村治理機制,會議提出要抓住基層黨組織建設這個核心,積極擴大基層民主,加強農村社會治理。
譚豹聽出兩點“訣竅”:一是堅持“老百姓自己的事情要自己說了算”,用村規民約等方式,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同時發揮基層黨組織作用,把村民團結起來、把好方向。樂山市夾江縣委書記廖克全認為,農民住進新居,居住條件“城市化”,但生活習慣卻還“農村化”。“可以開展法治新村建設、文明創建等活動,引導農民自治,健全社區管理和服務。”
3
我省農村區域廣闊、類型復雜,而建設幸福美麗新村又涉及方方面面。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確保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與會代表很關注。會議梳理出4個關系全局的重大問題:解決好城鎮與鄉村協調發展的問題;解決好“物的新農村”與“人的新農村”同步推進的問題;解決好新村建設中新建、改造與保護的問題;解決好黨政引導與發揮農民主體作用的問題。
解決“四大問題”確保新村建設的正確方向
●要把工業和農業、城市和鄉村作為一個整體統籌謀劃
●從不同地方實際出發,宜建則建、宜改則改、宜保則保
會議提出,要把工業和農業、城市和鄉村作為一個整體統籌謀劃,促進城鄉在規劃布局、要素配置、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生態保護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協調發展。
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廳長何健認為,新型城鎮化和新村建設是一個問題的兩方面,“推進新型城鎮化,必然要思考農村統籌問題。”他建議,不填塘、不挖山、少砍樹,依山就勢建村,就是留住農村特點的最好方式。
對于人的問題,會議提出,要解決好“物的新農村”與“人的新農村”同步推進的問題,解決好黨政引導與發揮農民主體作用的問題。在不少與會代表看來,前者關注的是人文精神的培養教育,后者則關注農民參與程度。
對“人的新農村”,雅安市天全縣委書記趙昌林尤為推崇。他認為,新農村不單單是建新房子,更是新風尚、新精神的“建設”過程,“沒有后者,新村建設不完整。”也有與會代表提出,有沒有人跳壩壩舞,可成為新村建設是否注重“人”的一個指標。有人跳壩壩舞,則說明該村住房等生存問題基本解決,更高的交流、娛樂等精神層面需求也得到有效滿足。“幸福美麗新村建設,農民才是主人。”在達州市大竹縣委書記何洪波看來,幸福美麗新村建設要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從最初的規劃開始,就要讓農民參與進來,充分發揮農民的積極性。如何讓農民參與進來?他認為,政府不能大包大攬、大拆大建,而是要引導為主,做出科學的規劃,進行合理的布局,引入適宜的產業。
新村怎么建也備受關注。會議提出,新建、改造、保護是我省新農村建設的三種基本形式,必須整體上把握“建、改、保”的關系,從不同地方實際出發,宜建則建、宜改則改、宜保則保,實事求是地推進。
樂山市犍為縣就提出,不搞“一刀切”,既允許新建規劃點的原有農房進行改造提升,又在改造點具備條件的地方規劃新建區域,全縣新建與改造互為融合聚居點占建成總數的45%。何健認為,只有有機處理好新建、改造、保護的關系,才能保留下歷史的脈絡,才能保存不同時代的歷史文化建筑。“宜建則建、宜改則改,比大拆大建更有實效。”趙昌林認為,有限的資金投入可以讓更大范圍人群改善居住條件。
(記者 董世梅 熊筱偉 王眉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