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政協十二屆十六次常委會發言摘要
7月30日至31日,州政協召開十二屆十六次常委會,圍繞“深入推進‘三化’聯動,大力促進產業發展”進行專題協商,積極建言獻策。
■ 州政協
四郎翁吉委員:把“三化”聯動融入“十三五”規劃。突出對旅游業、新型城鎮化、現代農牧業的發展思路、空間布局、目標任務和推進措施的謀劃;著眼脫貧奔小康目標,儲備申報一批重點項目,以“三化”聯動的深入推進來推動扶貧攻堅;切實加強規劃體系內部銜接,提升規劃執行力,加強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市政和社區建設。堅持全域旅游發展理念,以旅游統領經濟社會發展,積極創建全國民族地區全域旅游試驗區。根據不同地區資源稟賦和區域條件,因地制宜地確定城鎮產業發展重點和方向,為新型城鎮化提供產業支撐。進一步加快康東、康南、康北產業園區建設,引導和支持中小企業向園區集中,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產業基地。
孫雪毓委員:強化優勢資源和重點項目宣傳推介,健全完善招商項目庫。通過用地指標、財政補貼、稅收優惠、金融支持等優惠政策,有針對性的與目標大企業、大集團開展對接洽談,重點在新型城鎮化基礎設施、特色農畜產品、旅游景區打造等方面,引進實力強、信譽好、管理科學、有責任感的優質企業。積極組織企業參與市場拓展“三大活動”,逐步形成覆蓋面廣、知名度高、管理規范、快捷高效的產品流通網絡體系,把我州建成“大賣場”。以“圣潔甘孜”區域品牌統領全州農畜產品品牌打造,實施好“區域品牌+企業品牌”雙品牌發展戰略。建設集商貿中心、農貿市場、知名餐館、品牌超市等為一體的商貿集鎮,形成以配送中心為骨干、鄉鎮綜合商貿中心、農家店為節點的流通網絡。通過實施“互聯網+”行動,積極培育有潛力的本土企業轉型,促進“工業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構建小前端、大平臺、富生態的新商業格局。強力推動“商旅”融合發展,集中打造濃郁特色的民俗街和商業街。引導商務領域知名品牌提檔升級,實現農畜、旅游產品等大眾化消費。通過優化配置資源,實現發展聯手、產業聯合、經濟聯動,逐步將“碎片”狀產業有機融合發展成產業鏈或產業集群的新格局。
唐鈺委員:圍繞新型城鎮建設,以市場為主體,推動農牧業發展由數量增長為主轉到數量質量效益并重上來,把轉方式貫徹到精準扶貧上來,通過實施產業扶貧、科技扶貧,增強貧困農牧民的“造血”功能。調整農產品加工布局,著力培育優良牧草、高原畜禽、草原畜牧、休閑農業等產業,重點發展糧、油、蔬、等十大農產品加工業,讓老百姓實現就地就業。圍繞全域旅游,大力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充分發揮農牧業在扶貧開發中的基礎地位,發展效益農業,大力發展農業新型經營主體,促進農產品加工營銷,延伸產業鏈條,創建一批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進一步改革完善農業補貼制度,改進農業補貼辦法,增強農業補貼政策精準性、指向性和實效性,提高惠農補貼的政策效能。大力扶持貧困地區農村合作社,積極培育家庭農場、種養大戶和新型職業農民,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持續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整體水平,努力確保不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和區域性重大動植物疫情。落實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實施好退牧還草和鼠蟲害防治等生態工程,大力發展節水、節肥、節藥農業,提高資源利用率,實現農業永續發展。
楊鳳委員:政府要不斷完善休閑農業支持政策,鼓勵中小休閑農業企業和經營戶以互助聯保方式實現小額融資,鼓勵農民以資產、資金、技術等要素入股參與經營。建議將休閑農業列入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貼息貸款、中小企業創業貸款、扶貧開發貸款范疇,解決休閑農業發展過程中的資金缺口。培育以旅促農產業鏈,由開發商在運作過程中設立兩個法人公司來分別管理旅游和農業項目。開辟“互聯網+宣傳”窗口,通過電商把旅游品牌宣傳跟農產品連在一起。建立“旅游景區+產業園區+特色產品”的捆綁宣傳模式,為提高產品知名度搶占輿論陣地,擴大影響力。打造農業休閑園,游客通過在農業休閑園的體驗,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增加農民的收入。要建立完善農業保險機制,提高園區投保意識,增強抗風險能力。
阿芳委員:建議加強對交通集散地、機場、車站、景區旅游餐飲場所、特種設備等開展安全隱患排查和安全巡查。加強旅游車輛運營監管、道路檢查維護,嚴厲查處違章違規運營行為。加強食品衛生安全檢查,保障醫療救助服務。加強對一線服務人員和旅行社領隊、導游的安全教育和管理,提高各環節安全防控等級。加大資金投入,推進旅游住宿、餐飲美食、文化娛樂、旅游購物等服務接待設施及停車場、旅游公廁、游憩設施、景區標識標牌等旅游公共設施建設。鼓勵開發、壯大民族手工藝、土特產品、民族醫藥、特色食品等旅游商品,豐富產品類型。完善“最康巴”特色餐飲、住宿、購物、商品的評選方案和評選機制,評選一批最具甘孜特色的旅游商品。采取多種方式,著力解決旅游景區、旅游城鎮、旅游干線環境臟亂差臭及亂圈亂建、違規搭建、庭院亂堆、風貌雜亂、破壞生態等問題。重點打擊嚴重擾亂旅游市場秩序的亂收停車費、拍照費等違法行為。強化旅游主管部門協調旅游產業發展的職能,創新體制機制,配強工作力量。
孟康清委員:積極加大對中小企業主的培養,加強大企業與中小企業的協作配套水平,激發小企業的創新潛力,加快中小企業轉型升級,做大做強企業,發揮企業作為“三化聯動”的主體作用。政府通過財政補貼、獎勵、稅收減免等政策,加大研發投入,鼓勵引導中小企業加強新技術、新工藝技術改造。加快甘孜州工業園區的規模化發展,積極引導中小企業集聚發展,優化產業集群發展環境,延長產業鏈。進一步落實非公經濟投資等政策,打破由于部門利益與地方利益導致的中小企業與大型企業之間不平等的市場地位,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放開中小企業投資領域,拓展中小企業發展空間。建立監督機制,加強政策評估和績效考核,確保政策落到實處。
陳濤委員:注重建制鎮區域發展規劃與已有的城鎮規劃相關的專項規劃和行業規劃做好銜接,摸清在撤鄉建鎮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矛盾并進行梳理,防止規劃與實際建設出現“兩張皮”情況。除重點景區外,建制鎮的規劃和建設應該成為全域旅游的重要支撐點,完善建制鎮交通、能源、供排水、市場、學校、醫院、污水垃圾處理、防災等公共服務及基礎設施,保障農牧民群眾就近、就地享受到和城里相同的公共文化服務。把新型城鎮化的重點放到建制鎮,加大對集鎮的資金和項目投入,構建多渠道籌措建制鎮建設資金的機制。建制鎮一定要選擇走新型、可持續發展、綠色低碳、生態發展的道路。
楊曉剛委員:強化市場營銷,壯大市場主體,消除市場壁壘,注重科學服務,維護市場秩序。切實抓好農村實用技術人才的培養,不斷提高農牧民素質和科學種養技術水平。因地制宜,充分論證,提前謀劃制定好《“十三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使之與旅游全域化、新型城鎮化、農牧業現代化的相關規劃相銜接。進一步深化城鄉環境綜合治理,著力提升城市品位,全力打造具有高原特色、彰顯民族個性的新型城鎮。進一步完善進村入戶的電網建設,切實增強農牧區群眾生產生活用電保障。
阿根委員:成立“三化”聯動領導小組,整合力量,強化協調,形成統一研究、統一指揮、統一行動的聯動機制。依托舊城區改造、新區開發等中心城鎮建設和撤鄉建鎮工作輻射新農村建設,連片開發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設立旅游發展基金,整合政府、社會民間資金,加大在交通、飲水、餐飲、住宿和通信等方面的建設。政府要積極利用撤鄉建鎮的有利時機,建設一批以旅游為龍頭,集自然生態、文化展示、旅游集散為一體的新型旅游集鎮。建立“三化”聯動項目庫,注重以規劃統籌項目、以項目整合資金,引導項目資金向同一區域、同一項目集中,充分發揮“三化”聯動項目資金的合力效應,確保項目資金發揮最大效益。著力培養一批旅游管理人才,面向社會引進一批旅游策劃、創意和營銷人才,面向廣大農牧民培訓一批服務型人才。將扶貧工作與“三化”聯動發展路徑結合起來,摸清貧困“家底”,把脈貧困原因,了解貧困戶意愿,逐村逐戶登記造冊,以“三化”聯動項目為抓手,精準制定新階段扶貧開發規劃和實施方案,明確年度項目計劃。
王琦委員:樹立以人為本、因地制宜和產城融合的理念,建設宜居城鎮,完善宜居的功能設施,配套宜居的公共服務,建設宜居的生態環境,構建宜居的政策體系;建設宜游城鎮,彰顯歷史文化、特色形態、地貌風景;建設宜業城鎮,明確產業發展定位,預留產業發展空間,營造良好創業環境。樹立以旅促農、以農促旅的理念,大力發展規模經濟,改變小生產和大市場不協調的局面;利用高新技術,使產品向高質量、高檔次、高附加值方向發展;積極發展農牧業產業化經營,形成生產、加工、銷售有機結合和相互促進的機制,推進農牧業向商品化、專業化、現代化轉變,為旅游全域化提供優質的旅游產品和旅游商品。結合我州生態、獨特優勢資源和悠久深厚的人文文化實際,堅持基礎設施、城鎮村寨、產業布局、管理服務等的綜合配套,制定“三化”聯動規劃。以縣城所在地和重點鄉鎮建設為重點,努力提高城鎮建設質量和城鎮發展水平;以拓寬融資渠道為基礎,引入市場機制,走以城養城、以城建城、以城興城的城建市場化之路,實現城市的自我滾動、自我積累、自我增值;以項目建設為重點,加強城區道路、供電、供排水、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城鎮的品位和綜合服務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