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原創 2015年08月27日
浴火重生寫華章
——寫在得榮縣“8·28”、“8·31”地震兩周年之際 (下)
災后700多天,得榮縣委、縣政府帶領全縣人民科學重建、實干重建、和諧重建、安全重建、廉潔重建,在曾經滿目瘡痍的大地上,展現出一幅美麗生態和諧幸福“西部太陽谷”的壯麗畫卷。
8月15日,州委副書記、州長益西達瓦來到得榮縣瓦卡鎮,實地檢查地震重建項目建設情況,參觀民居旅游接待示范戶和鄉村主題酒店。行走在恢復重建安置點,一幢幢重建房外墻上布滿防護網,一輛輛工程車來回穿梭,建設者們正揮汗如雨,塔吊林立,機器轟鳴,呈現出一派建設的繁忙景象。在水街項目建設現場,就如何圍繞旅游抓重建,益西達瓦與施工企業充分交換意見,“要把每一個重建項目都打造成為景點景觀,讓游客留下來……”他強調,要以長遠目光和勇于挑戰的膽識,把重建與旅游發展、與精準扶貧、與致富奔小康有機結合起來;要嚴格執行重建規劃,保持原生態,不準隨意增建一棟房子,不準減少一塊農田;要大面積種花栽樹,吸引游客眼球;要按照“弄干凈、搞整齊、有文化、出品位”的要求,真正把瓦卡打造成藏鄉田園風情小鎮,將得榮建設成“大香格里拉”旅游環線上的重要驛站。
在得榮縣太陽魂農副產品加工有限責任公司調研時,益西達瓦深入生產車間,詳細了解萄萄酒、黑苦蕎茶等農副產品加工制作流程。益西達瓦指出,得榮縣要進一步厘清發展思路,以旅游統領經濟社會發展,認真思考和研究“十三五”規劃;要圍繞旅游產業,立足自身優勢,增加吸睛點,大力發展菩提子、釀酒葡萄等縣域內特色產業;要按照景城、景鎮、景村一體,注重“三去三加”(去磁磚、去水泥、去人工痕跡,加水、加綠,加文化),打造各有特色的形態、業態、文態、生態,努力把縣城建好,把鄉鎮做大,把村寨做美。
如何把領導的構想和群眾的意愿結合起來?瓦卡鎮有沒有發展旅游的先天優勢?
8月25日,筆者到瓦卡鎮一家名為日玲卡瓦的農耕文化主題酒店。這家酒店8月8日剛開業。因為是震后第一家開業的主題酒店,縣上十分重視,專門派旅游局組織工作組進行了規劃建設、營銷指導。
日玲卡瓦是一家土木為主的鄉村酒店,體現了瓦卡鎮古樸原始的建筑風格,主要突出農耕文化主題,剛進大門,但見門口有幾樣有地方特色的農業用具,主人告訴我們,為了讓客人了解更多的農耕文化,許多農具還在收集之中。
日玲卡瓦有兩棟樓,第一棟是此次地震維修加固,為主人自用,第二棟樓為新建,一樓有2個標間,1間套房,二樓為1個標間和可容納26人左右的咖啡屋。標間價格為120元一間,套房288元。如果旅游發展起來了,每天達到飽和量,一個月僅住宿就有10000多元。
“這是我們瓦卡鎮獨特的招牌菜——酥油燉藏雞,營養價值高,味道獨特。您還可以喝到我們自釀的葡萄酒,沒有加香精,沒有加色素,純天然,這也是我們得榮縣的一個品牌,才10元一斤,不上頭。”巴桑拉姆說,我們這家客棧是經過旅游、物價等很多部門驗收合格,并制定了統一價格的。誠實守信是我們的立身之本,您放心消費吧。”
吃飯間,筆者和巴桑拉姆交談。她們一家應該算是瓦卡勤勞致富的典范,全家人不僅經營了一間小賣部、一個磨面作坊,還利用惠民資金貸款購買了一輛貨運車和一輛中型客車。
“我們是靠貸款邁進了小康生活。”巴桑拉姆開玩笑說,因為客棧占地面積不大,只能停6輛車,所以她們要在小而精和精品特色菜品上下功夫。
巴桑拉姆說,她們一家是1988年從斯閘鄉尼日村搬遷下來的,算是瓦卡鎮最老的居民了。她們養了兩頭荷蘭進口的奶牛,牛奶主要自用。她們一家分工很明確,公公開面粉廠和小賣部,丈夫經營大車。她主要種葡萄,種了2.7畝,剛上市的時候,拿到對面奔子欄橋頭去賣,一市斤可以賣到10元,大量上市了,只有5元一市斤,她就自釀葡萄酒。葡萄一年的收入在1.7萬元左右。現在開了民居接待,生意好的時候,她打算雇請服務員。
坐在全部用木料裝修的酒吧里,筆者推窗遠眺,渾濁的金沙江水緩緩流淌,滿目蔥綠的果樹,奔子欄小鎮的風景盡收眼底。
巴桑拉姆羨慕地說,對面的旅游已經發展得很好了,有很多驢友和背包客,自駕游也不少。以前游客嫌棄我們條件落后,吃住行都比奔子欄差,很少在我們這里住宿,現在看到災后恢復重建,一幢幢新式建筑快要建成了,一座座白色民居讓我們鎮增色不少,州縣領導提出要把我們鎮打造成得榮縣的旅游示范區,我們有信心把鄉村旅游搞好。
新建成的陽達觀景酒店位于瓦卡鎮入口處,坐在全木質架構的酒吧里,憑窗可以看見奔子欄的金沙灣大橋,居高臨下,可以觀賞到奔子欄靚麗的風景,這是一處陶冶閑情逸致的好地方。在這里,筆者巧遇縣文旅局的職工劉麥和負責瓦卡鎮首批10戶民居示范戶風貌設計的藝人丁真。
“瓦卡鎮10戶民居示范戶的風格定位是在全域旅游背景下,結合得榮文化特色打造的。”在外打拼了20多年的設計師丁真告訴我們,他是理塘人,主要在云南香格里拉和大理等地從事民居裝飾設計,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次得榮縣傾力打造瓦卡藏鄉田園風情小鎮,邀請他來擔任民居設計的技術顧問,他就義無反顧回來了。
“民房重建后期,我就和丁真守在這里嚴把質量關。作為旅游部門的技術負責人,我要監督民居示范戶嚴格按照設計風格來,堅決不能自行其是。”劉麥說,他們幾乎每天都往這10戶人家跑。
“她這個酒店主要以紅酒文化為主題,你想想看,坐在古色古香的亭子里,窗外是綠意盎然、花團錦簇的景色,品著紅酒,欣賞著美景,這是怎樣一個境界?”丁真說,游客都是從鋼筋水泥的建筑中走出來,想找一處原始古樸又不失時尚的世外桃源修身養性,這里就是游客心目中的天堂。
忠擁志瑪的民居接待除了有三間標間、兩間套房以外,還有藏式客廳、書吧、多功能酒吧卡座、紅酒店體驗園等,能夠滿足不同層次游客的需要。丁真告訴筆者,按照“一戶一特色”的理念,他在設計時,內部均用原木裝潢,圖案繪制由本土工匠完成。發展旅游必須要與當地文化相結合,為什么許多精品景區的旅游具有不可復制性?因為他們的景區有“靈魂”,那就是無法復制的風俗民情和獨特的地域文化。
按照縣委、縣政府提出的“將瓦卡鎮打造成為藏鄉田園風情小鎮”的總體要求,瓦卡鎮農戶只要按照民居接待功能建設標準經過三個階段驗收合格后,可享受7萬元補助;其中第一階段為外觀風貌改造,第二階段為庭院建設,第三階段為內部裝潢。目前已有126戶完成第一階段風貌打造,72戶以鵝卵石、青石板鋪地,并種植花果蔬菜等完成了庭院綠化建設,達到了驗收標準。在此基礎上,縣委、縣政府以農戶自愿報名實施,政府規劃設計和適當扶持的形式啟動了鄉村酒店建設工作。目前有兩戶已對外營業。
縣文化旅游局負責人告訴筆者,將瓦卡鎮打造成得榮縣發展旅游的名片,并非空穴來風,瓦卡鎮與云南香格里拉市和德欽縣山水相連,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遺產”的組成部分,地處國家級“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該鎮八子斯熱村、子庚村、阿稱村、子實村被評為中國傳統村落。目前,稻城和鄉城縣正在加快修建到香格里拉市的公路,瓦卡鎮處于幾個核心景區的中心地帶,其旅游后發優勢不容小視。
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對瓦卡鎮災后重建要求,得榮縣將堅持以持續發展為根本,依托瓦卡鎮旖旎的自然風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村落等自然景觀和人文資源,創新與提升傳統旅游開發模式,樹立得榮縣在“甘孜州全域旅游先行區”的獨特面貌,把旅游業打造成瓦卡鎮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導產業,增加群眾收入,擴大就業的民生產業。
在全域旅游發展戰略引領下,瓦卡旅游集鎮努力拓展旅游內涵,挖掘瓦卡的文化旅游資源,明確旅游產品定位,用地方文化引領景觀打造、城鄉建設、基礎建設、旅游餐飲和旅游活動,確保“游有看點、住有檔次、行有保障、吃有特色、購有商品、娛有品位。”積極引導民居接待戶轉變觀念,以給游客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活、文化、休閑體驗為目的,將瓦卡打造成旅游要素發育、業態豐富、文化濃郁、活動有序的旅游精品小鎮。
“我們利用瓦卡海拔低,氣候溫和、物產富饒的優勢,打造藏房錯落有致、景觀連點成片、庭院清潔衛生、藏族風情濃郁的民居接待,依托水果、葡萄產業大力發展觀光農業旅游。”劉麥說,隨著瓦卡鎮房屋重建工程的結束,村民住房風貌統一,具備了今后發展民居接待的條件,縣上已經將瓦卡所有新建的住房都納入了民居接待范圍,以后家家戶戶都可以搞民居接待。為了做大做強旅游產業,規范民居接待行業,縣委、政府已經在著手成立旅游協會,制定章程,加強行業自律意識,讓民居接待戶有章可循,文明待客,誠實守信,樹立得榮縣良好的旅游形象。
縣文化旅游局負責人告訴筆者,金沙江在瓦卡境內流速平緩,可以利用充足的日照條件開展沙灘陽光浴活動,每年7到9月份還可以參與釀造葡萄酒活動,以陽光瓦卡、生態瓦卡、文化瓦卡、綠色瓦卡為吸引點,讓游客“住特色民居,品自釀葡萄酒,嘗藏家生態菜,觀康巴特色歌舞,享受高原沙灘陽光浴”。
據縣災后重建指揮部介紹,投資估算為2800萬元的瓦卡鎮旅游集鎮游客接待中心目前完成三層外架搭設及鋼筋綁扎,完成了590萬元的投資,該接待中心包括旅游產品展示區、游客接待區、休閑餐飲區等,占地面積5000平方米。規劃由金沙灣大橋白塔為起點,總長約3.4公里的步游道,設計為鵝卵石、青石板、花崗石、木質棧道相結合的鋪裝,中途跨越3條沖溝,設置休閑涼亭6個,金沙江峽谷觀景臺3個,綠化面積達7500平方米,該項目估算投資521.8萬元。目前正開展征地等前期工作。
旅游業成為瓦卡鎮未來的支柱產業,需要一個漸進的過程,沒有具體的時間表,地震發生后,得榮縣制定了一系列災后重建、精準扶貧的策略,以葡萄酒現代產業和旅游業為指引,以生態移民為重點,保證受災群眾、貧困群眾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征程中不掉隊。
同樣是移民集中安置點,距離縣城100公里,與云南同樣一江之隔的因都壩,2005年前,還是一片不毛之地,得榮縣通過論證,看到了開發因都壩的發展潛力,從2007年啟動,2008年著手實施的移民搬遷工作,集聚了歷屆黨委、政府領導班子成員的心血,縣上投入大量資金,開墾出1110余畝耕地。開發之初,村民疑慮重重,不愿意搬遷,縣領導挨家挨戶,不分晝夜搞動員,現在卻主動要求搬遷,原因很簡單,這里物產富饒,能夠脫貧致富,目前這里已經安置了9個鄉鎮的286戶移民。經過11年的開發,這里成為繼瓦卡移民搬遷小集鎮之后,得榮縣又一個田園風光秀美的人間樂園。
“因為干旱缺水,水源成為制約這里進一步發展的瓶頸之一。縣委、縣政府從關心民生的角度出發,利用災后重建的契機,從13.2公里以外的4個飲水點引水源建成了5口蓄水池,包括1個人畜飲水池和4個農業用水池,每個水池容積為3500立方米。”據該縣曲雅貢鄉鄉長格絨益西介紹,這幾天,工人們頂著烈日,在懸崖峭壁上施工,腳下是滔滔不絕的金沙江,隨時都會有生命危險。建設者被媒體譽為得榮太陽谷的“蜘蛛人”,他們舍生忘死的施工,為的是在地震兩周年之際,讓這個災后重建項目早日見到成效。
震后重建,發展現代農業是幫助災民實現脫貧致富的關鍵。“赤霞珠葡萄是我們得榮的拳頭產品,12個鄉鎮都出產,非常適宜釀造葡萄酒,尤其是釀造高級葡萄酒‘冰酒’。近年來我們派遣懂葡萄種植和管理技術的人員組成工作隊,進鄉入村手把手地幫助農戶種植葡萄致富。去年,得榮葡萄產量達812噸,種植戶人均增收500多元。今年預計掛果面積1480畝,產量達990噸,產值超過700多萬元。”縣農牧和科技局副局長常選戰介紹說,目前,得榮的葡萄酒產業已經逐漸走上了“小酒莊、大產業、做特色、做高端”之路。通過采取“企業+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主要生產經營模式,實行“訂單農業”。在瓦卡鎮和古學鄉等地通過扶持得榮縣太陽谷酒業和得榮縣太陽魂公司等本地中小型企業,建造葡萄種植基地及釀酒莊,雇傭農戶種植葡萄,并釀造本地特色的“翁甲”牌和“扎西尼瑪龍”牌干紅和葡萄酒,以及高端產品“冰酒”等。在2012年至2014年的西博會、農博會上,得榮葡萄酒受到業界廣泛贊譽,目前,得榮葡萄酒在北京、成都、昆明等地也有市場。
得榮縣找準葡萄酒產業發展定位,編制了《得榮縣萬畝葡萄基地發展規劃》和《得榮縣葡萄酒產業規劃》,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依托,高標準規劃建設釀酒葡萄基地,打造以葡萄種植、葡萄酒釀造為主,融觀光、休閑、會展及藏民族葡萄酒文化旅游為一體的生態產業園,規劃種植面積達64500畝,覆蓋12個鄉鎮。
“有了縣上的支持,科技人員的幫助,有生產葡萄酒企業的收購,我不會擔心全部村民都種植葡萄后,葡萄會賣不出去。縣上幫助我們找到了銷路,這就是我們長遠的財源。”來自瓦卡鎮的受災村民忠擁志瑪感慨萬端地說。
災后700多天,得榮縣委、縣政府帶領全縣人民科學重建、實干重建、和諧重建、安全重建、廉潔重建,在曾經滿目瘡痍的大地上,展現出一幅美麗生態和諧幸福“西部太陽谷”的壯麗畫卷。
(得榮縣委宣傳部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