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爐霍縣蝦拉沱村民靠種植俄色茶致富。
■ 記者 袁飛 文/圖
甘孜,作為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和全省扶貧攻堅“四大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扶貧任務極其艱巨繁重,是全省扶貧攻堅的主戰場,特別是廣大貧困農牧區,是全省全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大“短板”。
多年扶貧開發,甘孜圓了世代溫飽夢。但與全國、全省相比,甘孜受特殊的歷史、地理、自然等綜合因素制約,貧困“量大、面廣、程度深”的狀況還未根本改變,脫貧致富的基礎還十分脆弱。
新一輪扶貧開發,對甘孜來說,啃的是“硬骨頭”,趟的是“深水區”,打的是“攻堅戰”,一連串難題無法回避。靠傳統方式、單項措施、常規手段已難以奏效。
沒有甘孜的全面小康,就沒有全國的全面小康。甘孜,怎樣才能補上全面建成小康這塊最大的“短板”? 甘孜,在扶貧攻堅戰中又將如何發力?
除了激流勇進,甘孜別無選擇!
扶貧攻堅 是挑戰更是希望
只有把握發展大勢、把握戰略重點,才能讓經濟發展不偏離航線。
要集中打贏扶貧攻堅戰,對甘孜來講不是個輕松的話題。甘孜的貧困,是集自然環境復雜性、生態系統脆弱性、經濟發展邊緣性、社會文化過渡性于一體的綜合性深度貧困,到2020年,全面消除絕對貧困,全州17.45萬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1360個貧困村和18個貧困縣(市)全部“摘帽”,任務重、時間緊、要求高、責任大。
要集中打贏扶貧攻堅戰,對甘孜來講又是一個充滿希冀的話題。根據中央和省委精神,結合甘孜實際,州委、州政府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做出頂層設計,廣泛動員、迅速行動,向貧困宣戰,擺開主戰場,打響攻堅戰。
近年來,州委、州政府始終把扶貧開發作為一項全局性任務來部署推進,啟動實施了連片開發、整村推進、產業扶貧、藏區新居、易地扶貧搬遷、“千橋”工程等專項扶貧行動,全州農村貧困人口從2010年的36.92萬人減少到2014年的17.45萬人,貧困發生率從39.27%下降到18.3%,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從2010年的2228元增加到2014年的6307元,增幅達283.8 %,扶貧開發取得階段性成果,絕大部分群眾已由解決溫飽問題、鞏固溫飽成果,進入到加快脫貧致富、向全面小康邁進的歷史性階段。
認清差距,才會感到壓力、激發動力;看清機遇,才能搶抓機遇、乘勢而上。
“要切實搞好貧困村精準扶貧規劃,制定貧困戶精準幫扶措施,一步一步落實,一年一個變化,做到識真貧、扶真貧、真扶貧,確保按要求推進扶貧攻堅工作。”州委書記劉成鳴在廣泛深入調研后提出要求,精準規劃貧困村的扶貧項目、精準幫扶貧困戶,全力推進我州扶貧開發攻堅工作。
頂層設計 繪就扶貧路線圖
如何讓貧困村找準發展定位、農牧民群眾找到致富門路,努力增加群眾收入,加快脫貧奔康進程,幾個月來,州領導密集調研,他們深入到全州各地,走村入戶,訪貧問苦,察看群眾生產生活情況,傾聽群眾呼聲,與縣、鄉鎮以及村干部親切交談,認真聽取基層干部群眾的意見建議,共同剖析甘孜的差距和問題,分析發展的機遇和優勢。
在廣泛調研、集思廣益的基礎上,州委十屆七次全委(擴大)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甘孜州委關于集中力量打贏扶貧開發攻堅戰,確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對全州扶貧開發攻堅作了進一步安排部署,制定目標,落實責任,明確任務,確保到2020年消除絕對貧困,不落下一戶、不落下一人。
這既是打贏扶貧攻堅戰的任務書,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時間表和路線圖。
以消除絕對貧困為目標,以精準扶貧為抓手,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將同步小康、打好扶貧攻堅戰和保持全州政治社會穩定結合起來,將精準扶貧與群眾工作全覆蓋常態化結合起來,將“五個一批”扶貧攻堅行動與改善農牧民生產生活條件結合起來,將政策幫扶和對口援助與調動群眾積極性、發揮群眾主體作用結合起來,嚴格落實責任,凝聚社會合力,筑牢基層基礎,堅決打贏扶貧開發攻堅戰。
突出頂層設計,著力攻堅克難,扶貧攻堅戰已經成為甘孜全面建成小康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
按照讓群眾“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的目標和“每年有新變化、三年上新臺階、五年全面脫貧”的要求,堅持“一村一策、一戶一法”原則,以縣(市)為單位借力對口支援力量制定到村到戶的扶貧脫貧規劃,確保全州每年減少貧困村272個以上、減少農村貧困人口3.5萬人左右,到2020年,全面消除絕對貧困。
根據貧困村、貧困戶脫貧需求,按照“一村一策、一戶一法、缺啥補啥”的原則,逐村逐戶制定幫扶計劃,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因類型施策,為貧困村和貧困戶量身定做個性化的脫貧計劃,做到產業發展扶持到村到戶、生產生活條件改善到村到戶、致富能力提升到村到戶。
州委十屆七次全會吹響了集中打贏扶貧開發攻堅戰的號角。這既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的生動實踐,也是甘孜科學發展的戰略重點,更是甘孜發展歷程中一次重要的自我再認識。
找準“靶心” 抓鐵有痕求突破
一個行動勝過一打綱領。確定的目標再宏偉,提出的思路再清晰,制定的舉措再具體,如果落不到實處,就只能是水中月、鏡中花。
實干就是出實招,實干就是辦實事,實干就是求實效。然而,實干的關鍵在于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在解放思想中統一思想,在苦干實干中狠抓落實,選準關鍵點,實現新突破。
會哭的娃兒有奶吃。在甘孜,一些地方戴慣了貧困帽,“冬暖夏涼”,舍不得脫。
為了引導干部群眾克服“等、靠、要”、不愿摘掉“貧困帽”的惰性思想,使考核真正成為調動貧困縣脫貧致富積極性的高效“指揮棒”,州委明確提出,把扶貧攻堅工作業績作為領導班子調整配備和干部選拔任用的重要依據。明確貧困戶脫貧標準、貧困村“摘帽”標準,完善扶貧開發統計與貧困監測制度。把扶貧攻堅作為各縣(市)考核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經濟社會發展實績的主要指標,把考核結果作為州級部門年度綜合目標考核的重要依據。
扶貧攻堅,就是要解決“怎么扶”的問題。只有胸懷全局把握時與勢,深入分析貧困深層次原因,立足實際把癥結找準找實找到位,量身定制幫扶措施,變“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針對扶貧對象,州委制定出扶持生產和就業發展一批;移民搬遷安置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醫療救助扶持一批;災后重建幫扶一批的“五個一批”的扶貧攻堅行動計劃。選派各級干部組成駐村幫扶工作組,為1360個貧困村選派“第一書記”,確保每戶貧困戶有幫扶干部,并針對扶貧工作薄弱環節強化投入、落實舉措。
齊心協力扶貧攻堅,和衷共濟同奔小康。甘孜除了強化定點對口幫扶、深化東西扶貧協作外,還拓寬視野,利用各種渠道,推動州外發達地區與我州貧困縣鄉村結對幫扶。
“扶貧攻堅既要‘輸血’更要‘造血’;既要重外力幫扶,更要重內力激發。要從各縣(市)的具體情況出發,找準脫貧路子,宜種則種、宜養則養,提高群眾的參與度和獲得感。”州委副書記、州長益西達瓦一語中的。
據了解,目前已有來自廣東、浙江等省和我省發達地區與我州18個縣(市)結成幫扶對子,他們不僅帶來了資金、項目和先進技術,而且帶來了新的發展理念、工作思路和致富經驗,在甘孜奏響了一曲曲充滿陽光和深情博愛的交響樂。
“善戰者,求之于勢。”在新一輪扶貧攻堅戰中,乘勢而上,向著扶貧深水區進發,每一步都離不開創新的精神。甘孜,雖然條件差、底子薄,但只要通過解放思想不斷推進改革創新,就一定能改變貧困面貌,譜寫出中國夢的甘孜美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