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來四川藏區六大民生工程計劃穩步推進
■ 本網記者
10月16日,省委藏區辦和省發展和改革委再次傳來捷報——前三季度藏區六大民生工程計劃順利推進,1至9月已投入資金47.5億元,占年度計劃的90.3%。其中,13155戶藏區新居建設任務開工率達97.6%,5000多戶群眾搬進了新家;9個月里,藏區32縣減少農村貧困人口4.4萬人。
黨的十八大以來,省委、省政府緊緊抓住藏區發展、民生、穩定三件大事不放松,更加注重通過制度安排和基礎設施攻堅來做好民生工作。我省于2013年首次啟動實施藏區六大民生工程計劃,涵蓋藏區新居建設、教育發展振興、醫療衛生提升、社會保障促進、文化發展繁榮和扶貧解困行動等六大領域,預計到今年底實現3年累計投入170億元。
今秋新學期,我州康北民族高級中學教室里,坐著來自道孚縣的孤兒龔來她姆。以前一直由親戚資助的她,現在再也不用為學費和書本費犯愁。
在按照全省統一安排實施六大民生工程計劃的過程中,我州針對當地高中階段凈入學率不高的情況,自籌加碼,今年在學前教育免費基礎上,啟動了高中免費教育計劃,進而形成15年免費教育構架,龔來她姆等上萬學生受益。
十八大以來,我省堅持把突破基礎設施瓶頸作為改善藏區發展條件和民生基礎的重要思路。投入532億元實施“三年交通大會戰”,國省道三級及以上公路比重由2010年的45.5%提高到61.2%,道路的鄉鎮通暢率和建制村通達率分別達76.9%和90.2%;稻城亞丁、阿壩紅原機場投運,藏區機場由2個增加至4個;雅康、汶馬高速公路和川藏鐵路成雅段正加快建設。新甘石“電力天路”工程建成,川藏電力聯網工程完工,藏區所有縣接入主干電網,實現所有無電村通電。
基礎設施的改善,為藏區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過去,因為路途遙遠,沒有一家快遞公司愿意入駐我州白玉縣,如今,申通、圓通、韻達等5家快遞公司相繼落戶該縣,農牧民群眾可以足不出戶網購現代化生活用品,山里的土特產也通過四通八達的快遞線路賣到全國各地。
大手筆、大投入、大民生,省委、省政府按照既定思路持續發力,我省藏區民生事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一些難點問題逐步得到根本解決。藏區干部和群眾認為,十八大以來是家鄉面貌變化最大的時期,是百姓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是發展穩定形勢最好的時期。
“黨的十八大以來,省委、省政府堅定不移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作為解決藏區一切問題的總鑰匙。”省委藏區辦相關負責人說,我省從藏區資源豐富和生態脆弱的實際出發,走四川特色、藏區特點的發展路子。省委取消藏區各縣GDP考核和排名,圍繞“綠色”著墨,大力發展清潔能源、文化旅游、生態農牧業等特色優勢產業。“柏油路鋪好后,來自全國各地的騎游愛好者越來越多。往年最多只能掙2萬塊錢,今年的收入早已翻了一倍多。”乘著藏區“全域旅游”的春風,源源不斷的游客走進藏區,道孚縣嘎依熱藏族民居老板難掩心中的喜悅,“感謝政府幫我們制定發展規劃、改善環境設施。”
去年,我省制定藏區旅游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明確到2016年把四川藏區打造成世界級的自然遺產高原生態觀光、藏羌文化體驗旅游目的地,把旅游業培育為藏區主導產業和主體產業。為保障目標落實,我省把旅游業占服務業比重的增量、農牧民收入中鄉村旅游收入比重的增量等指標納入目標管理。十八大以來,我省藏區建成國家5A級旅游景區3個,形成“北有九寨黃龍、南有稻城亞丁”新格局。上半年,藏區共接待游客1883.33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59.39億元,其中甘孜州依托日益改善的交通條件,兩項數據增幅均在30%以上。
雅江松茸遠銷海外,除這些蜚聲國內外的四川藏區傳統綠色產品外,近3年來,藏區各地充分挖掘當地生態資源優勢,因地制宜選育特色農牧產品,打造品牌、擴大市場。如藏系綿羊產品獲得國家有機產品認證,“金川多肋牦牛”獲得地理標志畜產品認證。 以“川藏高原”、“圣潔甘孜”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品牌農產品走出四川、走向全國。
在發展特色產業過程中,對口援藏省、市和單位在堅持“輸血”援藏的同時,更加注重借助市場化手段“造血”興藏,增強藏區自我發展能力。如樂山市依托真空冷凍干燥技術優勢,幫助理塘縣建設綠色蔬菜、畜產品深加工基地,實行保護價收購促進農牧民增收;成都市成華區用8000萬元政府援建資金,撬動川旅集團等投入近20億元參與丹巴縣旅游發展,幫助做強做大生態旅游產業。
產業發展帶動群眾增收。十八大以來,我省藏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7.1%;上半年,全州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分別居全省前兩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