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新聞 >> 黨政要聞 >> 瀏覽文章

九龍縣湯古鄉2000余農牧民的脫貧密碼

四川日報    2016年02月22日

 住上好房 找到富路 提升素質
   ■本報記者 高啟龍
    翻過折多山,從新都橋沿著平坦的營九路一路向南,穿越雞丑山隧道,一棟棟嶄新的藏房便呈現在眼前——白脊紅檐、青瓦石墻,紅白黑相間的次敏垛、藏式花紋環繞的門窗,配上青山綠水、藍天白云的映襯,就是一幅絕美的風景。
    這里是甘孜州九龍縣湯古鄉崩崩沖村。去年,在“藏區新居”建設中,該村288戶農牧民全部住進新房,和崩崩沖村群眾一同搬進新居的,還有湯古鄉的2000余農牧民。
    澤里家的院子收拾得干干凈凈,寬敞的客廳里,家用電器一應俱全。“現在國家政策這么好,支持我們修建房屋,真正圓了我的新房夢。”澤里說,2015年以前,全家5口人還生活在新居旁邊的一座低矮破爛的土石房里。“水管通到家里。”湯古村村民葉萬春扳起指頭羅列村里的配套工程建設:實施了安全飲水工程項目,電網得以改造升級;100萬元的“整村推進”項目,全村通組路、連戶路得到硬化;投資300余萬元的通寺路正在建設;投資900萬元的核拉組通村路完成施工。“住上好房子,還不等于過上好日子。”當地黨委、政府組織專家把脈問診:雖然旅游資源富集,但開發尚處初級階段,旅游富民成效不大;盛產蟲草、松茸,但沒有形成深加工;牦牛、藏香豬養殖沒有規模、沒有形成品牌,群眾缺乏市場意識,完全靠天吃飯……
    在多次調查摸底和專家調研的基礎上,湯古鄉確定了“打牢三個基礎,發展兩大產業,打造一個品牌”的發展思路,即打牢基礎設施的建設基礎、農牧民群眾發展的理念基礎、自身優勢資源的推介基礎,發展旅游產業和畜牧養殖業,打造全州生態旅游特色之鄉品牌。
    去年初該鄉引進一家外地公司,開發打造獵塔湖旅游景區,發展伍須村、湯古村旅游民居接待26戶。去年十一黃金周,接待游客5000多人次。該鄉還采取公司+基地+農戶模式,發展瑪咖種植基地1000余畝,發展牦牛養殖合作社1個,存欄牦牛600余頭;成立黃牛養殖合作社1個,存欄黃牛300余頭;建起1個農產品罐頭加工廠。去年全鄉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增加1500元以上。“我們還建立了全鄉社會保障安全網絡。”湯古鄉鄉長王耀軍介紹,2015年,全鄉兌現發放退耕還林資金314770.726元、集體公益林提標款20150元;對342戶低保戶進行動態調整,著重向喪失勞動力、體弱多病、家庭收入較低家庭傾斜,目前已調整45戶;全面推行農村新型養老保險,逐步實現全覆蓋;對全鄉71名殘疾人中的22名重度殘疾人,安排到16戶居民家中進行居家托養;占地1800平方米的標準化鄉中心衛生院即將投入使用;鄉中心校的教學綜合樓已竣工完成,教師宿舍、學生宿舍和廚房正在建設中。“生活水平提升了,文明素質也要跟得上。”伍佰尼村村民高麗貴說,脫貧致富后切身體會到了文明的重要性。聽說鄉里要發放村規民約,他主動報名參加,“除了要發放到每家每戶,我還當宣傳員,念給不識字的村民聽”。“要實現物質、精神雙脫貧。”王耀軍說,全鄉一方面通過法律法規宣傳,讓法治進村入戶、入腦入心,增強群眾學法用法意識,營造遵紀守法的良好氛圍。另一方面,對各村村規民約進行意見征集,完善了權利、責任、義務相統一的條款,由群眾一致通過后,制冊發放到每戶村民手中,村組干部帶頭嚴格遵守。
 
 
  • 上一篇:(直擊康定大雪)目前我州境內所有國、省道保持暢通
  • 下一篇:普通高校招生音樂類專業校考資格線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