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甘孜州委書記 劉成鳴
發展理念是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新思想在發展理念上的高度概括,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深刻總結,是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重大創新。它科學回答了新形勢下需要什么樣的發展、走什么樣發展道路的重大問題,為我們推動“十三五”發展、決勝同步全面小康提供了方向指引和重要遵循。
省委書記王東明指出,五大發展理念的邏輯起點是經濟發展新常態,內涵實質是科學發展全面發展,目標導向是破解矛盾問題、厚植發展優勢,價值取向是堅持人民至上、使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中共甘孜州委十屆八次全會堅持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和省委十屆七次全會精神,深刻把握五大發展理念精髓,緊密結合發展實際,明確提出“一個目標、兩個關鍵、三件大事、六大戰略”的總體工作格局,著重強調實施扶貧攻堅、依法治州、產業富民、交通先行、城鄉提升、生態文明建設“六大戰略”。這為甘孜藏區務實踐行五大發展理念明確了具體抓手,為康巴高原決勝同步全面小康找準了現實路徑。我們要繼續深入學習領會中央、省委關于五大發展理念的重要論述和精神實質,堅持用新的發展理念引領甘孜未來發展,堅定以“六大戰略”踐行五大發展理念,奮力書寫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篇章。
實施扶貧攻堅戰略,確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小康是全民共享的小康。實現全面小康重點在農村,難點在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實施扶貧攻堅戰略就是圍繞全面小康這一目標,集中力量攻克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脫貧這一“難題”,消除絕對貧困,真正實現全域小康、全面覆蓋、全民共享。省委十屆六次全會以來,我們堅持把扶貧攻堅作為今后五年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每年有新變化、三年上新臺階、五年全面脫貧”的目標,聚焦“六個精準”,全力推進扶貧攻堅各項工作。扎實抓好精準識別,始終嚴把貧困標準、堅持陽光操作、科學規范管理,認真落實“戶有卡、村有冊、鄉有薄、縣有檔、州有卷”數據平臺,做到底數清、問題清、任務清、對策清、責任清。扎實推進“五個一批”,針對不同地區、不同貧困類型、不同致貧原因,大力實施生產就業發展、移民搬遷安置、低保政策兜底、醫療救助扶持、災后重建幫扶“五個一批”行動,確保不落下一村一戶一人。扎實改善脫貧條件,著力補齊貧困村基礎設施“短板”,千方百計解決群眾行路難、住房難、就業難、增收難、就醫難、上學難、用電難、飲水難等突出民生難題,切實改善脫貧的基礎條件。扎實提升公共服務,圍繞創建“藏區一流人民滿意教育衛生事業”目標,抓好15年免費教育和“9+3”免費教育,加強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和包蟲病綜合防治體系建設,徹底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實施依法治州戰略,促進社會和諧穩定與長治久安。法治是社會治理的重要基石。省委強調,“推動藏區和諧穩定、促進長治久安,根本還是要靠依法治藏,運用法治這個現代化治理手段,著力解決藏區社會治理中的突出問題”。實施依法治州戰略就是充分運用法治這一現代化治理手段,探索藏區社會治理創新,著力構建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良序,切實促進社會和諧穩定、長治久安。因此,必須堅持依法執政,強化黨委領導核心作用,切實做好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工作,確保科學執政、依法執政;必須提升立法水平,圍繞反分裂斗爭、依法治寺管僧和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突出問題導向、民生導向研究立法問題,開展立法工作,確保于法有據、有法可依;必須提升法治政府水平,統籌推進嚴格執法、政務公開、行政監督等重點工作,大力建設法治政府,增強法律意識、程序意識和文明意識,積極推進依法行政;必須提升公正司法能力,嚴厲打擊各類危害國家安全和損害群眾利益行為,加強執法權力運行監控,堅決防止發生冤假錯案,確保司法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同時,深入開展“法律七進”活動,加強突出問題依法治理,扎實推進寺廟依法管理,著力提升基層法治建設示范創建效果,努力實現藏區治理的制度化、規范化、法治化。
實施產業富民戰略,切實提高農牧民群眾生產生活水平。產業是實現富民強州的有力支撐,是實現共享發展的重要條件。實施產業富民戰略需要我們用創新發展理念,著力培育經濟增長新引擎;用開放發展理念,著力增強經濟發展新動能。我們將始終堅持“一優先二有序三加快”的產業發展思路,切實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和富民優勢。優先發展旅游業。圍繞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和全域旅游示范區目標,做好東部環貢嘎山環線、南部環亞丁環線和北部格薩爾文化旅游帶“兩環一帶”旅游規劃,完善旅游配套設施,打好旅游宣傳“組合拳”,切實提升旅游知名度。有序發展能源業和礦產業。按照“全力支持大型、全面參與中型、全境規范小型”思路,加快“兩江一河”干流水電開發,堅持風光水互補,推動發展新能源;加強礦產資源保護,推進重點礦山建設,著力打造“中國鋰都”。加快發展現代農牧業、中藏藥業和特色文化產業。圍繞高原現代特色生態農牧業目標,打造“一圈一帶一走廊”農業產業布局,建成特色農業和特色林果產業基地“兩個100萬畝”;建立中藏藥材繁育基地,推進中藏藥材產業化規范化發展;加快構建“一園三區”文化產業布局,不斷提升藏文化影響力。同時,加快對外開放合作,主動融入和對接中央、省的發展戰略,搶抓政策機遇,強化招商引資,優化投資環境,借力對口支援平臺,不斷拓寬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空間新領域。
實施交通先行戰略,破解經濟社會發展瓶頸制約。交通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先行官”。受特殊的自然地理、歷史因素等制約,以交通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仍然是制約甘孜藏區發展的最大“瓶頸”。實施交通先行戰略旨在“補短板、破瓶頸”,以交通建設為突破帶動各類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為建設美麗生態和諧小康甘孜奠定堅實基礎。牢固樹立“安康必先通康”的意識,圍繞“建設川西北區域性交通樞紐,公路機場鐵路齊上,構建進出順暢、互聯互通、四通八達、安全便捷的立體交通運輸體系”,全力推進交通建設再上新臺階。以打通進出口為關鍵,加快推進雅康高速公路、格薩爾機場和川藏鐵路雅康段等重大項目建設,努力增設康定、亞丁、格薩爾三大機場航線,切實改造提升國省干線等重要進出通道。以構建聯網路為支撐,縣之間形成環,鄉鎮到村形成網,在“三縱四橫多聯”基礎上,重點突出橋梁、隧道等控制性工程,加快建成縱橫相交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以延伸客運線為補充,加快縣級客運中心、鄉鎮客運站點和村級招呼站等客運場站建設,拓展公共交通向鄉村延伸,確保交通建設成果最大程度惠及基層群眾。同時,協調推進其他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水利工程、農村安全飲水、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光電通信等建設力度,不斷厚植發展基礎,改善發展條件,增強發展后勁。
實施城鄉提升戰略,科學統籌推進城鄉協調發展。城鎮是承載產業的載體,是群眾安居樂業的港灣。實施城鄉提升戰略就是按照“協調發展、共享發展”理念,著力解決城鄉二元結構矛盾、區域發展不平衡、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均等化水平低等問題,在統籌推進城鄉協調發展中提升農牧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我們將突出藏文化特色和地域特色,積極打造城鄉風貌,構筑業態支撐,提升城鎮規劃水平、配套能力、承載能力、吸附能力、風貌特色、管理水平和文明素養,切實做強縣城、做優鄉鎮、做美村寨。做強縣城,就是把縣城作為統籌城鄉發展的關鍵,按照全域旅游的要求,突出城市定位、提升城市功能、強化城市建設、打造城市景觀、推進城市更新,著力建設輻射帶動力強的旅游之城、商貿之城、文化之城、生態之城。做優鄉鎮,就是把鄉鎮作為服務廣大農牧區的主樞紐,引導鄉鎮走經濟產業化、服務標準化、建設精品化和生活現代化的發展道路;以打造藏區特色風情小鎮為目標,建成一批文化旅游型、交通樞紐型、商貿物流型、移民搬遷型和農產品加工型鄉鎮,使之成為帶動周邊發展的支撐點。做美村寨,就是以建設幸福美麗新村為目標,注重形態布局、抓好環境整治、加強村莊管理,形成以高原特色農牧業和特色旅游業為帶動,與城鎮職能差異互補的特色村寨發展路徑,著力建成一批旅游新村、扶貧新村、文化新村和移民搬遷新村。
實施生態文明建設戰略,著力構筑國家綠色生態屏障。“發展的希望在綠色。”綠色是甘孜藏區的“天然底色”。實施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既是基于州情實際作出的必然選擇,也是實現甘孜永續發展的先決條件,更是順應人民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應有之義。牢樹“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理念,圍繞建設“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國家生態屏障區”方向,以建設美麗生態甘孜為目標,進一步繁榮生態經濟、保護生態環境、彰顯生態文化,推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堅持優化開發格局。以主體功能區規劃為基礎,統籌各類空間性規劃,推進“多規合一”,劃清功能區紅線,完善“兩江一河”和草原濕地保護體系,實施天然林保護和退耕還林等生態工程,促進功能區保護與建設。堅持發展生態產業。支持綠色清潔生產,發展節能環保產業,逐步建立結構優化、循環高效的綠色發展產業體系;加快特色林業產業基地建設,著力構建“山頂戴帽子、山腰掙票子、山下飽肚子”的立體生態格局。堅持改善人居環境。結合全域旅游發展和城鄉提升戰略,大力推進“山植樹、路種花”,在有條件的縣城實施“河變湖(濕地)”工程,并加強對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的監測預警,積極建設美麗生態新家園。
五大發展理念是我國戰略性、綱領性思想理論的結晶,是引領發展實踐、開創美好未來的旗幟。甘孜藏區將堅定不移高舉這面旗幟,以維護祖國統一、加強民族團結為著眼點和著力點,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實施“六大戰略”為重要載體和具體抓手,著力突出脫貧奔康和長治久安兩個關鍵,統籌抓好發展民生穩定三件大事,進一步堅定信心、振奮精神、攻堅克難,努力實現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