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熊潤頻)設立不少于20億元的人才發展專項資金,對頂尖團隊中屬于國家(國際)重大戰略項目的,給予最高1億元的綜合資助……記者日前從成都市委組織部獲悉,成都“人才新政十條”的各項實施細則正在最后匯總之中。目前,通過“成都人才計劃”已累計引進集聚高層次領軍型人才349人、頂尖團隊28個,其中,349名專家所在企業2015年實現銷售收入近1600億元。
成都針對國際領軍人才實施特殊政策和特殊計劃,正是我省推進人才優先發展試驗區建設的一個縮影。
2010年11月,我省發出《關于建設人才優先發展試驗區的實施意見》,決定在全省選擇一批有條件的縣(市、區)、園區和企事業單位,分層分類開展人才優先發展試驗區建設。到2012年底,各市(州)和省直部門共建成134個市級(行業)試驗區,其中,省級試驗區10個。
2013年,省政府出臺支持綿陽科技城加快建設“10條政策”,2014年又相繼出臺支持成都高新區創建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10條政策”,支持四川天府新區建設發展“23條政策”。從設立人才發展專項資金到鼓勵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從引進高層次人才到改革科研經費分配制度,有效激發了科技人才創新熱情和創業活力。隨著綿陽科技城被批準享受中關村先行先試政策,成都高新區獲批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天府新區上升為國家級新區,特別是四川省被國家確定為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我省人才優先發展試驗區建設步步深入,“人才特區”初具雛形。
“人才特區”之特,首先在于實現特殊政策。如綿陽在“1+16”政策體系基礎上,建設7個市級人才優先發展試驗區,全面推廣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先行先試政策和省政府10項特殊政策。多年來,全市共支持引進154名高端領軍人才、624名博士、2026名碩士來綿陽創新創業。
“人才特區”之特,重點在于構建特殊機制。如西南財經大學采取“領軍人才+創新團隊”的人才建設模式,特聘海外知名學者擔任院長,組建5個“海歸研究院”;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2014年開辟海外引進人才職稱評審綠色通道,兩年來支持28名留學回國人員直接取得高級職稱。
“人才特區”之特,關鍵在于打造特殊空間。德陽旌陽區以創業園區為平臺,引進國家、省級行業領軍人才,匹配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專家工作站,對創新創業人才給予“一對一”扶持,廣泛開展產學研合作,培育出石墨烯、鋁空金屬燃料電池等一批新興產業和優勢企業,推動經濟發展轉型升級。成都高新區則用服務引進人才,用平臺發展人才,用環境成就人才,形成高端人才的核心聚集區和高端智力的裂變區。“‘人才特區’在政策上打破體制機制壁壘,在平臺上強化整合和優化配置,在資金上提供及時支持,在整體氛圍上尊重人才、鼓勵創新,必將對四川的創新創業起到良好促進作用。”省“千人計劃”專家李朝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