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新聞 >> 黨政要聞 >> 瀏覽文章

​四川藏區脫貧奔小康不落一戶

人民日報    2016年08月24日

     ■人民日報記者  劉裕國  張煒  張文
      8月的川西北高原生機盎然。田野里,白色大棚如波浪起伏;村舍旁,各類畜圈整齊排列;草原上,座座帳篷迎來八方游客。
      阿壩,櫻桃漫山賓客爆棚的情景剛過,牦牛文化節又火熱開幕;甘孜,數萬群眾參與的山地旅游節,琴弦吟唱,美酒飄香。
      理塘的石刻技藝、若爾蓋的藏毯編織、瀘定的羊肚菌種植……精準脫貧路上,一幅幅產業發展的畫卷令人贊嘆。村有主導產業,戶有致富門路,脫貧奔小康不落一戶一人,在四川藏區已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現實。
    優化布局 突出特色
      ——因地制宜選產業
      馬爾康縣直波村,海拔2520米,距縣城15公里,依山環水,溝谷交匯。在這里,古碉樓、頭人官寨等傳統建筑特色濃郁,原生態鍋莊、若木扭節等民俗文化傳承至今。
      文化變財富,還是這幾年的事情。2013年,在四川省委統戰部定點幫扶下,直波村新修1000米村內戶間道路,村里的藥材種植基地、良種繁育基地、農家旅游與阿壩州的全域旅游、特色產業布局搭車對接,去年全村經濟總收入達459萬元,人均純收入9377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74元。
      產業是經濟發展的脊梁,是脫貧奔小康的重要依托。2013年,四川省委從藏區資源豐富、生態脆弱的實際出發,取消藏區各縣GDP考核和排名,圍繞“綠色”著墨,大力發展清潔能源、文化旅游、生態農牧業等特色優勢產業。
      省藏區辦負責人介紹,2014年,四川省制定藏區旅游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明確提出到2016年把四川藏區打造成高原生態觀光、藏羌文化體驗旅游目的地,把旅游業培育為藏區主導產業和主體產業。
      今年2月6日,國家旅游局發布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名單,甘孜藏族自治州被納入創建范圍。“整個甘孜處處是風景。”甘孜州委副書記、州長益西達瓦說。
      今年4月初,甘孜州2016年旅游產業扶貧專項方案出爐,確定從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旅游產業扶貧、旅游環境優化等七個方面推進旅游扶貧。州旅游發展委員會主任肖鋒介紹,專項方案明確了交通運輸部門、農業畜牧部門、林業部門等職能部門的相關責任。
      “柏油路鋪好后,騎游愛好者越來越多。往年最多只能掙2萬塊錢,今年早已翻了一倍多。”游客源源不斷走進藏區,讓道孚縣嘎依熱藏族民居老板難掩激動。
      “山頂戴帽子、山腰掙票子、山下飽肚子”,甘孜州委書記劉成鳴告訴記者,甘孜州正著力打造立體生態格局,130萬畝傳統農作物、50萬畝特色農業產業基地、6.3萬畝特色林業產業基地今年有望完成,瀘定、鄉城現代農業重點縣和康定、理塘現代畜牧業重點縣建設正在加快推進,種養大戶、家庭農牧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蓬勃發展。
      今年上半年,四川藏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06.5億元,同比增長6.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875元,同比增長12.5%,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截至目前,四川藏區共建成5A級景區3個、4A級景區17個。去年,四川藏區旅游總收入逾392億元,接待旅游總人數超3706萬人次,增速均在20%以上,帶動農牧民就業13萬余人。黨的十八大以來,四川藏區農村貧困人口減少13.68萬人。
    創新思路 精心培育
     ——資源優勢轉化成產業優勢
      通往松潘縣山巴鄉見培村的山路,是一條希望之路。
      村民鄧真言培的家就在路旁。他家是建卡貧困戶,家里4口人,2人享受低保。前年,縣科技局幫助村里發展蔬菜產業,他種了6畝萵筍。高寒山區,萵筍晚熟一個月,村民賺了季節差價。他種的萵筍賣到成都市場,年收入上萬元。
      見培村與著名的黃龍景區就隔著半匹山,可過去村民到景區要翻山越嶺走半天。今年,當地動工興修一條2公里快捷通道,拉近了見培村與黃龍的距離。年初開始,鄉干部進村與“第一書記”一起蹲現場,力爭今年國慶前打通。“到時我種的蔬菜、養的土豬土雞就能在景區賣了,年底收入準能翻倍。”鄧真言培笑聲爽朗。
      “過去,我們靠挖蟲草、采松茸來貼補家用,不知道風景也能變成錢。”稻城縣香格里拉鎮亞丁村村民阿佳卓姆說。稻城縣委書記曾關和說,縣委縣政府在因地制宜培育產業上下力氣,今年稻城的旅游收入創了歷史同期新高。
      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是四川藏區各地在培育村級主導產業中的普遍做法。
      丹巴縣梭坡鄉宋達村緊鄰有“千碉之國”美譽的莫洛村,常年游人如織。“以前宋達村修建了觀景臺等公共設施,因為無人管理很快就毀壞了。”宋達村村主任布旦羅布說,今年縣里轉換思路,提出“旅游興村”,相關部門幫助組建旅游管理機構,重新修建觀景臺、停車場、旅游廁所和綜合服務點,然后“打包”移交給村里。硬件配齊,開張大吉,如今村旅游產業辦得紅火。
      2014年6月,石渠縣色須鎮達攏牧業發展合作社成立。在鎮干部引導和幫助下,16戶貧困牧民加入了合作社。從此,他們踏上了利用生態畜牧、特色手工業等優勢資源探索產業扶貧的道路,年收入頗豐。
      “石渠是畜牧業大縣,但依靠傳統游牧,牧民增收難、發展難,扶貧效果始終難以提高。”石渠縣委書記伍強說,色須合作社的成功運營,為牧民走出困境提供了借鑒:引導困難群眾利用本地優勢產業以“支部+合作社+市場”的形式,抱團發展。
      一村一品 一戶一業
       ——實現產業扶貧全覆蓋
      情況千差萬別,貧困原因不盡相同,四川藏區反復摸底,對癥開方,構建貧困村“一村一品”、貧困戶“一戶一業”的產業格局。
      康定市瓦澤鄉營官村,海拔3440米,是典型的高寒村,種青稞、養牦牛是村民祖祖輩輩的收入來源,村里的貧困戶占了1/3。幾年前,市鄉兩級干部聯合工作組進村,看山看水問村民,尋找“立村之業”,最終敲定發展“攝影家的天堂”主題鄉村旅游。
      改善村級交通設施、改造農房……半年后,在迎國慶的鞭炮聲中,鄉村旅游開張營業。2015年,全村共接待游客50余萬人次,解決本村就業100余人,實現旅游收入近千萬元。
      “藏香豬”如今很吃香。在康定市捧塔鄉陽林村,藏香豬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唐良波告訴記者:“我們將豬仔賒銷給貧困戶自養,年底回收的時候扣除豬仔錢,再按照商品豬一斤14元到16元不等的價格,將錢補給農民。”這一做法頗受歡迎。
      目前,康定基本形成“酒、肉、菌、果、藥”五大特色產品,發展青稞、水果、蔬菜、菌類等特色農業基地8.7萬畝,培育“青藏谷地”“打折渚”等龍頭企業27家、專合組織188個、種養大戶114戶。
      涼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縣地處偏遠,發展思路卻不偏,依據農產品生長周期規劃村級主導產業。村村有產業,戶戶見收益。
      “尋找潛在優勢,尋求區域總量平衡,不一哄而上,是做強村級產業的關鍵。”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州委書記劉作明說。
      走進紅原縣安曲鎮奪龍村地毯廠,藏家風情濃郁的彩色地毯掛滿墻。車間里,穿線、剪花,一片忙碌。村里能辦地毯廠,兩年前,村民不敢想。草原上不缺牛羊,缺的是把牛羊變成錢的企業。2014年底,鎮村干部動起了心思,請來一個外出打工返鄉的能人,給予政策扶持,聯合村里的貧困戶,組建了華洲地毯制造農民專業合作社。2015年,合作社生產商品地毯230張,產值200余萬元,村里的14戶貧困戶不僅每人得到合作社免費贈送的一頭牦牛,還有1萬元現金。
      目前,四川藏區累計培育農牧民專業合作社3101個、家庭農場150個,覆蓋大部分藏區,帶動貧困戶千萬家。
     做響品牌 做大產業
      ——形成產業發展集聚效應
      如今不少成都人,一說到甜櫻桃、青紅脆李,就會想到阿壩。阿壩州不少精品小水果都做成了響當當的“金字招牌”,一批特色農牧產品悄然崛起,成為產地農牧民脫貧致富的重要依托。
      2015年底,阿壩的櫻桃、李子種植面積達到9萬畝,總產量近12萬噸,幾乎占全州水果的“半壁江山”。
      近年來,阿壩州堅持“政府搭臺、企業唱戲”,加強小水果品牌的綜合宣傳推介,使小水果連續保持優價暢銷態勢,年銷售收入在10億元以上。
      目前,阿壩州已建200余個農業觀光休閑、采摘體驗園,發展100余個精品旅游村寨、近2500家農家樂(牧家樂),2015年通過休閑農業就地銷售和轉化農產品3萬余噸,實現銷售收入3億元以上。
      甘孜州的綠色農產品也很受大城市市民青睞。近年來,當地以“圣潔甘孜”為公用商標,統領全州“酒、肉、茶、菌、果、蔬、水、藥、糧、油、文化、旅游”等系列產品發展,以品牌效應帶動農牧民脫貧致富。
      7月到8月,正值甘孜州野生食用菌大量上市時節,上午采摘的松茸,下午就能擺上大城市市民的餐桌。康定、稻城亞丁兩大機場讓鮮美的松茸北上京城、南下杭州等地。去年同期,從稻城亞丁機場出港的松茸平均每天5噸左右,最多時一天發貨量達7至8噸。
      巴塘縣竹巴龍鄉水磨溝村村民阿丁,高中畢業后外出做了8年生意,感受到“圣潔甘孜”商標的好口碑,去年毅然返鄉發展。他和另外11個貧困戶一起,成立竹巴龍列哇格木綜合產業開發農民專業合作社,養殖藏雞3500只、藏豬1500頭、中蜂60箱,貼上“圣潔甘孜”商標,在市場一路走俏。
      四川藏區傾力打造的好品牌,對外匯聚財氣,對內凝聚人氣,形成產業集聚效應,一大批貧困戶在產業品牌的牽引下,脫貧致富形成良性循環。
 
  • 上一篇:​國際山地戶外運動最美賽事再次開啟
  • 下一篇:精準脫貧謀實策 掛圖作戰促實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