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記者 李淼)眼下,雖然玉米價格連連下挫,剛剛大豐收的洪雅縣中保鎮平樂村農民張洪群卻很淡定。“我改種的是青貯玉米,當作飼草的,每畝多收入三四百,奶牛養殖場還搶著要。”9月19日,張洪群說,今年改種已嘗到甜頭,明年接著種。
一粒玉米的變化,一頭連著種植業結構調整,另一頭連著“穩豬禽、興牛羊”的畜牧業戰略。其背后,是我省聚焦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探索。
謀變因現實倒逼。近年,我省農業穩步發展,有效地保供給促發展。但短板也日益凸顯。省委農工委調研報告顯示,占全省糧食總產4成的1400萬噸轉化用糧靠外調;農業產業趨同,大多處于產業鏈低端,農產品商品化率不足60%、加工率僅35%;叫得響的“川糧”“蜀味”還不算多……
“農產品需求正向多樣化、高端化、服務化轉型升級,但供給側沒跟上,農業大而不強,多而不優。”省農業廳相關負責人說。
今年來,我省著眼農產品消費從“吃飽”向“吃好”變化,以問題為導向,聚焦產業、生產和經營三大體系,發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4月,省農業廳會同9部門出臺文件,3億元培育新型經營主體、7000萬元投向產地初加工、設立農業產業發展引導基金……11條高含金量的政策措施劍指四川農業短板。“核心要義是轉變發展方式,以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為核心,加快推動農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該負責人表示。
瞄準產業。我省年初即明確,以養定種發展青貯飼草玉米300萬畝以上,國標二級以上優質稻達1000萬畝。在新津包地種糧的四川毛哥公司換了優質稻種,就多賺70多萬元,越來越多農民加入優質米種植隊伍。8月,時隔33年,我省再以省政府名義召開水產會,向基地、稻田和水庫挖潛,解決吃魚靠外調短板,籌劃560億元的漁業夢想。我省還首次認定授牌80家農業主題公園,不斷促進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提檔升級。
瞄準生產。我省明確今后5年建成高標準農田2000萬畝。蒼溪黎家村100多畝獼猴桃眼下即將采摘發往歐盟,靠的就是質量安全。蒲江探索的全省首個農業PPP模式推進畜禽糞污綜合利用正在6縣試點,有望消納沼肥逾60萬方,助力增產超5%。省財政拿出4000萬元在46個縣試點的政府購買植保服務嘗試,也讓前7月全省農藥使用量同比減少1400余噸。
瞄準經營。得益于補貼政策,我省種糧大戶已增至15327戶,種植面積逾195萬畝,猛增44.2%,農業共營制、土地托管等適度規模經營探索創新不斷,2.9萬個家庭農場、6.4萬個農民合作社、8807家龍頭企業強勢引領種田新方向。省財政拿出1億元在66個縣試點農業社會化服務,“田保姆”促進種地節本增效的成效不斷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