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12月到今年11月,藏區駐村300多天,在劉浩瀚、安士龍、楊磊、李虓虓四名來自四川省住建廳的扶貧干部眼里,他們所幫扶的困難群眾身上已看不到一丁點的憂傷與迷茫,取而代之的是希望與奮斗的正能量。
俄木學村,是工作組駐扎的地方,處于高山半高山地帶,位于四川省甘孜州得榮縣南部215國道沿線,那里資源匱乏、山路崎嶇。近一年前,受四川省住建廳廳長何健的指派,劉浩瀚等同志組成工作組來到了俄木學村,負責帶領、幫助當地群眾脫貧。
“這里是真正的硬骨頭,脫貧攻堅的第一線。”劉浩瀚說,盡管駐村工作組規模很小,在全國脫貧攻堅的巨輪中只是一顆小螺絲釘,但越是小,越是細節之處的較量,越決定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敗。
川西北藏區,是四川脫貧攻堅的“難中難”,貧困發生率高達30%以上。無一例外,俄木學村這種典型的藏區村落,其兩塊最大的發展短板來自于教育和醫療,而產業滯后制約著當地的“自我造血”能力,這也是工作組遇到和解決得最多的問題。
300多天的駐村時間里,駐村工作組與困難群眾水乳交融,在扶貧干部心中形成了許多難忘的片段。其中劉浩瀚印象最深的是他當了一回“就業指導”。俄木學村貧困戶學巴校代洛布,一家有五口人,父親年過六旬喪失勞力,其妻長期體弱多病,家有兩子均在讀書,家庭供養壓力大,危房無錢維修加固。
在當時得知巴校代洛布的長子彭措即將畢業后,劉浩瀚及工作組主動上門開展教育幫扶,經過多方咨詢和研究,工作組鼓勵并幫助彭措報考甘孜州事業編制教師考試。最終,彭措以高分通過,成為瓦卡鎮小學的一名教師,每月收入穩定,不但消除了家里的供養壓力,還為家人修起了新房子。
在貧困地區,因病致貧是一個嚴重問題。安士龍掰著手指頭向記者悉數地回憶道,貧困戶四郎擁忠的女兒次仁志瑪不幸患上了惡性腮腺炎,治療花費了家里所有積蓄;普赤的丈夫生前患肝癌,讓家里負債累累;次珠拉姆兒媳婦病逝,留下兩個孩子生計毫無著落……
安士龍說,當他們將這些情況向住建廳匯報后,廳機關黨委書記劉恒、副巡視員文技軍等廳領導積極組織廣泛宣傳,最終聯系上川內多個志愿家庭對上述貧困戶進行一對一愛心幫扶,助他們走出困境。安士龍還向記者呼吁,希望越來越多的愛心人士能加入駐村扶貧工作組的團體,將關愛和幫助延續。
為改變俄木學村的發展環境,四川省住建廳會同成都中醫藥大學和得榮縣委縣政府協調制訂了俄木學村新村規劃。2016年,俄木學村完成了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等共計711.219萬的項目。
提檔升級了外部環境,俄木學村又如何形成自主產業,增加村民收入,重筑“自我造血”功能?據工作組介紹,今年8月初,住建廳機關黨委副書記楊強帶領村鎮處及駐村干部一行四人,會同農業廳下派農技員和成都中醫藥大學下派駐村干部分工協作,通過多種渠道,聯系了四川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和成都中醫藥大學食堂,計劃對俄木學村的樹椒和藏雞進行定點收購。
對接收購單位、制定收購計劃、發動群眾包裝、聯系運輸車輛……在工作組一系列緊鑼密鼓的籌備過后,滿載著5040斤樹椒和幾十只藏雞的貨車順利開往成都、德陽兩地,完成產品交接,俄木學村邁開產業發展第一步。
步履不停,發展不止。在工作組幫助下,緊接著,俄木學村專合社“太陽谷四寶”——樹椒、核桃、蜂糖、松茸問世,并在省內外多個農業展會上亮相,有望成為俄木學村的標志性土特產,承載上村民脫貧致富的希望。
“駐村工作300多個日夜,‘精準扶貧’已經從一項工作,變成了一種責任。”劉浩瀚說起自己的駐村心得時表示,“扶貧工作充滿了挑戰和艱辛,讓我們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他堅信,只要駐村干部與困難群眾齊心協力,俄木學村明年必將能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