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6年12月08日
昔日肆虐的包蟲病如今可控可治
■人民日報記者 劉裕國 張文
從成都驅車一路西行,歷時三天才到達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縣。初冬時節,這里早已冰雪覆蓋——平均海拔超過4500米的石渠縣,早在7、8月便已大雪紛飛。
寒冷并未凍住人們的熱情——走進該縣格孟鄉,村民們正有說有笑地圍觀工程隊的打井作業。“有了干凈的井水,就不怕蟲癌了!”村民耿青卓瑪笑著招呼打井的工人們進屋喝酥油茶。
“蟲癌”是當地人對包蟲病的稱謂。這是一種人畜共患的寄生蟲病,在四川藏區長期流行肆虐,以石渠縣尤為嚴重,全縣包蟲病發病率一度接近15%,當地患病人數占全省包蟲病患者的45%以上。去年11月,四川在石渠縣啟動包蟲病綜合防治試點工作,打響了掃滅“蟲癌”的戰斗。
全面篩查,免費治療
“感謝漢族門巴!您的恩情我永遠記著!”患病數年的蝦扎鄉三村村民若瑪經過專家會診治療,病情迅速康復。她激動地拉著主治醫生羅蘭云的手,不停地說著感激的話。
作為四川省人民醫院派出的包蟲病防治專家,羅蘭云都記不清自己參與治療過多少起病例。自2013年開始,他多次來到石渠縣為當地群眾篩查和治療包蟲病。近年來,四川省人民醫院派出醫療工作組前往石渠縣,篩查人次超過1.2萬,發現并治療了大量病例。
“我恢復得差不多啦,放牛騎馬都沒問題。”蝦扎鄉二村58歲的澤絨由于長年生活在牧區,衛生習慣差,不幸染上了包蟲病。確診后,手術治療花費不菲,但她自己只承擔100多元,“其他的錢都是國家幫我掏啦。”
按照政府保覆蓋、衛生保質量的原則,四川組織大批醫護人員前往石渠縣為當地群眾篩查,并對包蟲病患者提供免費藥物治療,對符合手術指征且愿意接受手術的患者實施手術治療。在中央財政對每例手術治療患者補助8000元的基礎上,四川增加補助金額至每名患者2.5萬元,幾乎完全免除了一切費用。此外,石渠縣設立免費篩查窗口,常年為流動人口提供篩查服務。
“包蟲病的病情種類多、防治難度高,還是要多跟外來的和尚學念經。”石渠縣人民醫院副院長張遂加入了四川省人民醫院專家組建的包蟲病防治微信群,一有空就進群查看省里專家防治心得、手術圖解等資料。如今,他已經是包蟲病防治的行家里手。
源頭管控,防治結合
包蟲病多通過犬類動物寄生傳播,而在藏區,牧民豢養家犬較多。為從源頭上阻斷包蟲病傳播渠道,石渠縣從去年底開始組織“千人小分隊”走村入戶,開展家犬摸底調查建檔工作。如今在石渠縣,每家每戶的狗都有一個項圈,項圈里面的芯片記錄相關的基本信息。
“之前我們不知道這個病是咋得的,更別說怎么預防了。”格孟鄉三村牧民拉措表示,當地人曾經“談蟲色變”,如今各種宣傳和醫療講座讓大家都了解到這個病是可防、可控、可治的,人們心里就不怕了。
普及防病衛生常識,發動群眾消滅病源。目前,由各級醫療專家組成的宣傳隊伍長期活躍在石渠縣,深入到群眾中開展宣講。蝦扎鄉二村村民日拉表示,自家孩子在學校學會《包蟲病防治之歌》后,回家又教給家長聽。
“小手拉大手”的方式促進了防治知識的普遍傳播。
22歲的多尼是尼呷鎮城關二村的一名驅蟲員,每月10日他都會到村民家中派發防治藥物,并監督村民給家犬服用預防藥。通過電視、短信、微信等各類傳播手段,石渠縣基本實現了包蟲病防治全覆蓋。
改善水源,永久根治
“有了水井,就斷了寄生蟲傳播的渠道。”去年年底,石渠縣內184口安全飲水井全部投入使用,解決了6.6萬人飲水安全問題。石渠縣疾控中心主任謝飛表示,牧民曾經習慣直接飲用被牲畜糞便污染的河水,容易感染包蟲病。“一旦水井被普及,便能有效切斷包蟲病感染源頭。”謝飛說。
在格孟鄉格貢二村村口,一道半人高的綠色柵欄保護著一處泵房免受牲畜侵擾,里面是剛投入使用的一口井。“以前要從河里挑水吃,現在我們這一帶20多戶村民都能吃上這水井的水。”村民尼偉從井里接上滿滿的一桶水。
從2016年起,財政部連續5年每年通過中央轉移支付投入2000萬元,專項用于石渠縣包蟲病綜合防治工作。截至目前,中央和四川省已下達甘孜州2016年包蟲病綜合防治項目資金4.28億元。逐年加大的投入,使得石渠縣的飲水環境日趨完善。
格孟鄉格貢一村牧民麻能一家6口,除他之外都患有包蟲病。為照顧家人,麻能無法從事任何勞動,生活極為窘困。當地政府獲悉后,不僅為他家人免費診治,而且將他一家納入低保。“有政府幫忙,我家很快會養起一大群牛羊!”家人一個個康復,麻能對未來充滿期待。
“對包蟲病,我們絕不能再任其發展,絕不能搞擊鼓傳花,絕不能再傳給下一屆!”甘孜州州長益西達瓦表示,包蟲病的防治事關民生根本,一定要早日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根據規劃,2017年甘孜全州包蟲病疫情將得到有效遏制;到2020年,全州包蟲病疫情將得到基本控制。
快評
高原“滅蟲”聚民心
■曉聞
民生工程不畏艱難,治理“蟲癌”牽動民心。在藏區高原,處處都能感受到當地干部群眾對于戰勝包蟲病、聚力謀發展的信心。這份信心,來自各級黨委政府的支持,來自無數醫護人員的奉獻,更來自民族團結的無窮力量。
石渠縣地處高海拔地區,自然環境惡劣、衛生水平落后,加之當地牧民的傳統生活習慣,為包蟲病的傳播提供了土壤。要打贏這場滅病除害的戰爭,需要克服惡劣的自然條件,還需要在地廣人稀的高原藏區充分普及疾病防控知識,更需要長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以充分改善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環境,從而徹底驅逐這一阻撓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病魔。目前,在人們的齊心協力下,消滅包蟲病的戰爭已看到勝利的曙光,越來越多的藏區干部群眾增強了發展的信心。這每一份信心,都是在惠及民生中凝聚起來的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