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2016年12月16日
當中國經濟從雙位數高速增長逐漸放緩到個位數,同時面臨矛盾疊加、風險隱患增多的嚴峻挑戰時,有些人患上“速度焦慮”,有些人感到“轉型迷茫”。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冷靜觀察、縝密思考、科學判斷,明確提出了經濟新常態理論——
“我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
新常態的主要特點:“一是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三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從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經濟新常態兩年多以來,新常態理論指導著中國經濟新的實踐,不斷開拓中國經濟發展新境界。
新常態是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
新常態是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的規律性呈現,是中國經濟走向更高發展境界的必然歷史過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是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從國內因素看,經過30多年的快速發展,中國的經濟總量不斷增大,站在更高起點上的中國,面對人口紅利逐漸減少,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增加,產能過剩問題嚴重、傳統優勢不斷削弱等諸多挑戰,繼續保持雙位數的粗放高速增長,既做不到,也沒必要。增速換擋符合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
從國際經驗看,后發追趕型經濟體人均GDP達到1萬美元左右,增速普遍回落,而一些成功跨過“中等收入陷阱”的經濟體,大多是通過改革創新進入穩健的中高速發展階段。當前,我國已有超過1/4省區市邁入“人均1萬美元俱樂部”,增速放緩勢在必然。
由此可見,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是黨中央綜合分析世界經濟長周期和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作出的重大判斷。
“從歷史長過程看,我國經濟發展歷程中新狀態、新格局、新階段總是在不斷形成,經濟發展新常態是這個長過程的一個階段。這完全符合事物發展螺旋式上升的運動規律。”今年1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的講話,道理深刻,發人深思。
把握大勢,才能堅定信心,保持定力。我國經濟正從粗放向集約、從簡單分工向復雜分工的高級形態演進,這是經濟發展規律的客觀要求。面對供給側、結構性、體制性矛盾,只有調整經濟結構,培育形成新的增長動力,從根本上解決經濟的長遠發展問題,才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新常態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新常態是一個客觀狀態,是我國經濟發展到今天這個階段必然會出現的一種狀態,是一種內在必然性,并沒有好壞之分,我們要因勢而謀、因勢而動、因勢而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
新常態沒有好壞之分,既是前所未有的挑戰,更是千載難逢的機遇。因此,應客觀地看待新常態,在正確認識新常態的基礎上適應和引領新常態,既要做到充滿自信,也應充分估計困難。
放眼全球,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還在繼續,全球經濟復蘇持續乏力,發達經濟體走勢呈現分化,新興經濟體增長反復波折。但另一方面,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蓄勢待發,孕育著時不我待的歷史性機遇。
審視國內,經濟處于“三期疊加”階段,新動力不足和舊動力減弱的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一些企業經營困難,一些區域增長乏力。但另一方面,中國經濟2015年保持了6.9%的增長,仍是全球增長的重要動力。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沒有改變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判斷,改變的是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內涵和條件;沒有改變我國經濟發展總體向好的基本面,改變的是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習近平總書記向世界傳遞著“中國信心”。
在這樣的變與不變之下,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就成為不再來的“時”;準確把握戰略機遇期內涵的深刻變化,就成為不可失的“機”。
面對機遇和挑戰,關鍵是要更好地發揮主觀能動性,推動發展。主觀能動性強,挑戰也會轉化為利好;主觀能動性弱,機遇最終也可能變成利空。要讓稍縱即逝的機遇為我所用、倒逼變革,才能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使中國的發展占據國際競爭的制高點。
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前景光明
短期來看,盡管經濟面臨較大下行壓力,但放在更長周期看,不過是波浪前進的新曲面、螺旋上升的新彎道,“中國經濟發展前景十分光明”。
“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經濟韌性好、潛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沒有變,經濟持續增長的良好支撐基礎和條件沒有變,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個沒有變”,深刻揭示了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態勢和未來趨勢,中國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
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這是一種結構更優化、質量更優良的增長,且增量依然可觀。2014年中國GDP總量就已超過10萬億美元,目前GDP已連續7個季度平穩運行在6.5%至7%區間內。另一方面,中國經濟增速在主要經濟體中位居前列,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仍然保持在25%以上。在世界經濟動力不足的情況下,特別是在總量如此龐大的基礎之上,這樣的增長來之不易。
中國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有基礎也有條件。中國地域遼闊,產業體系完備,經濟轉型升級有很好的“蓄水池”和“減震器”。“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江經濟帶規劃也為經濟發展提供了空間和動能。特別是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持續推進,居民儲蓄率高,消費潛力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在提高,服務業發展勢頭強勁,市場空間和潛力巨大。
中國經濟新常態下,唯改革者進,唯創新者強,唯改革創新者勝。
2015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這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推進,結構調整的成效逐步顯現。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圍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中國經濟增長動力轉換進一步加快。
今年是“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我們積極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堅定全面深化改革,堅持創新驅動發展,經濟發展已經展現許多新亮點。前三季度經濟增速為6.7%,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貢獻率達到71%,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上升至52.8%,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同比下降5.2%,新增城鎮就業1067萬人,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繼續縮小。
進入新常態的中國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新動力正在強化,發展前景光明。在未來的航程中,只有牢牢把握住新常態這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全面深化改革,保持戰略定力,積極主動作為,中國經濟大船方能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