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新聞 >> 黨政要聞 >> 瀏覽文章

高原藏區農牧民脫貧奔康的“藏壩實踐”(上)

甘孜日報    2016年12月21日

    ■本網記者 袁飛

    曾經,原始、貧窮是它的代名詞——“藏壩鄉,窮地方,守著草原鬧饑荒,年年坐等救濟糧。”破爛不堪的土壞房,逢上雨雪天,外面有多大雨雪,屋里就有多少積水,祖祖輩輩跟著牛屁股轉,男女老少整天在地里刨,一年到頭依然過著饑寒交迫、食不果腹的窮日子,為了奔命,全鄉一半以上村民或搬到縣城,或寄宿他鄉,寧愿過著寄人籬下的日子,也不愿守在這個窮地方。

    如今,美麗、幸福是它的關鍵詞——“藏壩鄉,好地方,黨領我們奔小康,百姓心里喜洋洋。”一座座新房拔地而起,一條條水泥路修到村民家門口,合作社架起了致富橋,村民的腰包鼓了,笑容也多了。為了奔康,就連過去搬到縣城的村民也搬回來了,他們說看到了幸福的明天。

    是什么讓一個原始、貧窮的鄉村改變了模樣?是什么成就了這個幸福鄉村?從奔命走向奔康的秘密又是什么?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走進了理塘縣藏壩鄉。

    黨建引領 開啟奔康新征程

    “藏壩”藏語意為“相聚的地方”,距理塘縣城49公里,平均海拔3646米,幅員面積237平方公里,全鄉7個行政村,460戶,2026人,屬半農半牧區,在過去是全縣出了名的國定貧困鄉,到今年全鄉仍有貧困戶268戶,1193人。

    “過去這里沒有公路,不要說住樓房,簡易的土坯房甚至不能遮風擋雨,男人40多歲還找不到老婆,女人大多遠嫁他鄉。為了生存全鄉一半多的人搬到了縣城,寧可在縣城睡馬路,討口要飯也不愿回到這個連鳥都不拉屎的地方。哎,過去的日子真不想再提了……”說起過去的苦日子,今年57歲的藏壩鄉甲空村黨支部書記曲他滿眼含淚,滿腹心酸。

    理塘縣素有“世界高城”之稱,全縣平均海拔4133米。藏壩鄉是全縣海拔較低的鄉之一,又鄰省道217線,按理說,這個“高城江南”占具了天時和地利的優勢,然而,事實卻并非如此。

    說起導致這里貧困的原因,藏壩鄉黨委書記健康概括為“一高、二低、三多、四無”。海拔高(相對而言),氣候惡劣,農作物產量低(橫向比較每畝產量只及周邊及各鄉的50%左右,雖說是農業鄉卻無法實現糧食自給自足)、群眾整體文化素質低;病蟲災害多、矛盾糾紛多、搬遷戶多;無森林資源、無礦產資源、無水能資源、無旅游資源,從而制約了全鄉發展,也成為發展道路上一條難以逾越的鴻溝。

    怎樣加快發展改變窮鄉面貌?怎樣變被動扶貧為主動扶貧實現老百姓脫貧致富?藏壩鄉如何才能走出貧困的“魔咒”?成了鄉黨委政府班子思考的“中心問題”。

    據健康介紹,縣委、縣政府從未停止過對藏壩鄉的扶貧工作,特別是近年來,藏壩鄉黨委堅持扶貧與黨建同部署、同規劃、同落實、“雙推進”,建立了黨委班子成員聯系村組工作制度,掛鉤到村、蹲點到組、包幫到戶。通過“黨委領著走、黨員帶著走、干部牽著走、群眾跟著走”的思路推進脫貧攻堅工作,一任接一任認真地抓,一步跟一步扎實地走,才走到了今天的小康路上。

    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在鄉黨委、政府的帶領下,在對口幫扶單位和“第一書記”、村兩委共同努力下,藏壩鄉黨委、政府帶領群眾務實巧干,通過改善基礎設施、轉變思想觀念、發展特色產業等方式,實現了多條腿走路,劣勢轉優勢,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走出了一條靠山吃山、高效利用資源的脫貧奔康新路。

    夯實基礎 打造發展新高地

    “要致富,先修路”。打破交通“瓶頸”,成了藏壩鄉近兩年扶貧攻堅任務的重要環節。

    “農牧區要發展,水、電、路是基礎。基于這樣的認識,鄉黨政一班人堅持圍繞農村面貌、農業生產、農民生活等關鍵環節,積極協調資金,加大投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采訪中,藏壩鄉黨委副書記、鄉長簡安拉姆告訴記者。

    兩三年前,由于彎多路窄、灰塵漫天,村民們出入都很困難。為了打破道路“瓶頸”,2014年以來,政府投入大量資金夯實基礎設施,著重改善道路狀況,先后完成通村道路改擴建及硬化,解決老百姓出行難題。“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硬化路已經通到每家每戶的門口。

    交通問題解決后,村民的生活環境就跟著發生了相應變化,村里家家戶戶不僅有了太陽能,陽臺上還種滿各類花草。“如果在幾個月前,你來我們藏壩,看到的絕對不是這樣的景象。”村民沖西告訴記者,沒有政府的脫貧幫扶政策,整個鄉的變化不會如此之快。目前,藏壩鄉7個行政村,通村道路全部硬化,聯戶路、入戶路直達通暢;實現了安全飲水、生活用電、廣播電視全覆蓋;網絡進村……曾經的夢想正在變成現實。

    與此同時,不斷推進醫務室、文化室、民風民俗場所、籃球場建設,完善公共服務體系,不斷推進“六改三建”程,在充分尊重群眾意愿的基礎上,按照“生態、衛生、健康、便利”原則對農戶的廚房、廁所進行改造提升。為實現“四好”,藏壩鄉進一步規范了村規民約、加強對村環境衛生的管理,并從村級公務經費中拿出12000元,從建檔立卡貧困戶中聘請2名衛生保潔員。

    記者走進藏壩鄉甲空村,見到48歲的達吉正在蔬菜大棚里澆灌菜地,在村兩委和“第一書記”的幫助下,他成了村上的科技示范戶,在縣農牧局的支持下種植了白菜、青菜等時令蔬菜,雖然面積不大,“只要種成功了就能在全村推廣。”見到記者,他說什么也要讓我們到他家里坐坐,在他的邀請下,記者來到了他的家中。

    讓人沒想到的是達吉的家是一幢500多平方米的“別墅”,記者環視他家的藏式客廳時發現,寬敞明亮的客廳四周繪著各種吉祥圖案,極具民族特色,客廳內擺放著各種盛開的鮮花,從客廳到廚房、從臥室到衛生間,到處都被勤勞賢惠的主人收拾得干凈整潔。客廳正中的墻上,55英寸的創維平板電視正播放著康巴衛視藏語節目。采訪中得知,目前藏壩鄉98%的農戶家中都有電視機,衛星接收器經縣廣電局統一安裝調試后,能接收中央電視臺、康巴衛視和西藏、青海藏語頻道等40多個頻道。達吉告訴記者,有了電視機后,能夠及時了解外面發生的事和市場信息,不出門就知天下事。

    “現在的日子真是做夢都沒想到的,過去我們家很窮,要是來個客人,連多的碗筷都沒有,自己也沒有住房,長期借住在別人那里,說真話那時我真想和大家一樣搬到城里去,可我一沒有文化、二沒有技術,在城里根本無法生存。”達吉一邊為我們倒上酥油茶,一邊講著他的故事。

    “后來靠挖點蟲草、外出打工維持生活,慢慢有了點積蓄,前幾年開始修起了這個房子,現在我們什么都有了,這種生活和城里人比也沒什么差別,現在的農民日子幸福、生活富裕,這都多虧有黨的好政策。”他說,現在女兒在外地讀大學,愛人在鄉政府做臨時工,每月還能領到2300元工資,他自己通過在外打工時學到的木工、電工、泥工手藝,平時也有不少收入。

    達吉家的變化,只是全鄉近幾年發展變化的一個縮影。

    如今,走進藏壩鄉,放眼望去,平整的水泥硬化道路、粉刷一新的房屋、寬敞整潔的庭院、設施齊全的村文化廣場,都展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道路上不時有來往穿梭的客運車、三輪車,藏壩鄉已不再因為交通不方便而貧困,不斷完善的基礎實施,夯實了藏壩鄉的發展根基。

    


  • 上一篇:無人機3分鐘牽引先導索跨越大渡河
  • 下一篇:傾情唱響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