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7年01月05日
著力改善民生 增強群眾福祉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回應這一向往、實現這一目標的“甘孜路徑”在哪里?州委書記劉成鳴在州第十一次黨代會報告中清晰作答:堅持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增強各族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民生連著民心,民心關乎發展。我們只有突出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我們只有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我們只有讓廣大群眾更好地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才能更廣泛地凝聚起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
——集中力量打贏脫貧攻堅戰。把脫貧奔康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大力實施扶貧攻堅戰略,聚焦貧困縣“一低三有”、貧困村“一低五有”、貧困戶“一超六有”退出標準和“四個好”要求,強化“六個精準”,落實“五個一批”,全面消除絕對貧困。圍繞補齊民生短板,著力解決群眾通路、通水、通電、通網絡、住房、就醫、入學等難題。圍繞發展致富產業,推進產業扶貧、能力扶貧工程,培育專合組織,扶持種養大戶,加強就業培訓,實施鄉村旅游提升行動計劃,確保村有集體經濟、戶有致富門路、人有一技之長。圍繞激發內生動力,堅持政策幫扶與思想教育相結合,建立貧困縣“摘帽”、貧困村退出、貧困人口脫貧的正向激勵機制,抓好脫貧攻堅“358”示范工程,辦好農牧民夜校,引導貧困群眾自力更生、感恩奮進。全州各級、各部門要強化責任擔當,實行掛圖作戰,嚴格考核評估,堅決防止“數字脫貧”現象, 堅決做到不脫貧不脫鉤,堅決不拖全國全省后腿。
——推進教育衛生文化事業發展。大力發展民族教育事業,全面推行十五年義務教育,鞏固提升教育質量,創建藏區一流人民滿意教育。到2021年,實現學前教育100%覆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100%達標、貧困家庭學生100%資助、民辦學校黨團組織100%建立,“雙語”教學再上新臺階,中職教育、高等教育得到新提升,全州教育發展達到全省平均水平。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戰略地位,加快推進“健康甘孜2020”行動計劃,深化醫療衛生體系機制改革,推進基本醫療保障全覆蓋、標準化衛生室全建成,成建制、組團式提升醫療保障全覆蓋、加快建設衛生信息化示范州,努力為各族群眾提供全面的、高質量的衛生與健康服務。推進重大疾病防控,堅決打贏包蟲病綜合防治和健康扶貧兩大攻堅戰。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進文化站所、“文化院壩”“村村響”等基礎設施建設,大力開展文化惠民活動,全面實現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和全覆蓋。
——著力筑牢社會保障體系。統籌社會保障“五險合一”,實施養老保險全民參保登記計劃,實現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全覆蓋,完善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制度。健全社會福利救助體系,以“扶老、助殘、救孤、濟困”為重點,統籌敬老院、福利院、救助站等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扶貧線與低保線“兩線合一”,逐步將低保線提高到扶貧標準線。積極發展慈善事業。完善城鄉住房保障體系,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和危房改造力度,全面完成藏區新居、彝家新寨規劃建設任務。
——千方百計促進群眾就業創業。實施就業促進工程,采取更加積極的就業創業政策,不斷滿足群眾更就業需求。健全就業創業服務體系,構建覆蓋城鄉的就業創業服務平臺,實施畢業生就業促進計劃和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開展農民工就業技能提升、青年勞動力技能培訓和藏區群眾職業技能培訓“三大行動”,提升勞動力就業能力。加大就業扶持援助力度,建立政府投資和重大項目帶動就業聯動機制,鼓勵企業吸納當地人員就業,因地制宜開發公益性崗位,動態消除“零就業”家庭。拓寬就業創業渠道,通過壯大村集體經濟促進群眾就業;借力省內省外對口幫扶和“飛地”園區,搭建跨區域勞務合作平臺;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實現以創業帶就業、以樂業促安居。
——全面提升公共應急能力。完善防災減災綜合防治和指揮救援體系,建成州應急指揮中心,促進監測、防御、救援能力同步提升。健全監測預警體系,建成州級地震監測中心,提升地震、滑坡、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災害的監測預警能力。加強災害綜合防治,開展自然災害風險評估,科學劃定災害防治區,實施自然災害減災示范工程。提升應急救援能力,建強應急救援隊伍, 完善公共應急能力體系和應急預案體系。強化公共應急教育,增強公眾自防、自救、互救意識和能力。
——建立財政保障長效機制。堅持“保基本、兜底線,量力而行、盡力而為”原則,突出民生保障重點,改善民生支出結構。建立民生投入穩定增長機制, 加強財政資金統籌整合,提升公共服務資源使用效率。創新資金保障機制,推廣政府向社會購買公共服務項目,廣泛吸收社會資本合作參與公共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