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報 2017年01月13日
治愈“兒醫荒”還需“三劑藥”
加大培養力度、提高兒科醫生待遇、促進資源均衡——
2017年元旦剛過,家住成都華陽的劉先生就把長期在資陽生活的兒子接到成都,他三歲的孩子咳嗽一個多月仍不見好轉。無奈之下,劉先生將兒子送往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就診。“早上六點不到就從家里出發,到的時候醫院已經人山人海了,專家號早就掛完了,帶孩子看病就像‘打仗’一樣。”劉先生抱怨說,兒科醫生太少了。
龐英,是四川省婦幼保健院的兒科醫生,每天上班她也感覺像“打仗”一樣,“上門診時,早上連稀飯都不敢吃,哪有時間上廁所啊。”龐英的忙碌,是很多兒科醫生工作的常態,尤其是每到最冷或最熱的季節,半天要看60到80個號,一天下來至少要看100到120個號。
看病的、治病的都感覺像“打仗”,特別是進入秋冬季,趕上兒童季節性疾病高峰期,感覺更明顯。
這種“兒醫荒”現象究竟有多嚴重?又該如何破題?
總體目標
●到2020年,100%的市(州)綜合醫院和縣級綜合醫院設立獨立兒科
●每千名兒童床位數增加到2.5張
●每千名兒童兒科執業(助理)醫師數達到0.69名
●每個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至少有1名全科醫生提供兒童基本醫療服務加強兒科醫師培養
●到2020年累計招收培訓兒科專業住院醫師1000名以上
●“十三五”期間至少完成400名轉崗培訓任務
●支持2-3所醫學院申報兒科學本科專業
●支持四川大學、西南醫科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川北醫學院、成都醫學院在臨床醫學專業開設兒科培養方向完善兒童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構建12個區域兒童醫學中心
●常住人口超過300萬的地級市設置1所兒童醫院
●每個縣至少有1所縣級公立醫院設置有兒科病房提高兒科醫師薪酬待遇
●兒科醫務人員收入至少達到本單位醫務人員平均薪酬水平的1.2-1.5倍
癥結 兒科醫生少 人才培養斷代
藥方 恢復兒科專業加快兒科醫生轉崗培訓
1月5日早上9點30分,四川省婦幼保健院人頭攢動,前來看病的家長孩子打起了擁堂,十幾個窗口都排著長隊,每個人都眼巴巴地盼望著,能早點給孩子掛上號。
大廳的電子顯示屏上,不停滾動著“今日門診掛號信息”。記者注意到,多名兒科醫生的號源都顯示“掛滿”狀態,一位專門從成都龍泉驛趕來的市民抱著孩子,目不轉睛地盯著顯示屏,一臉愁容,“葉醫生的號已經掛滿了,咋辦嘛……”
“從去年11月份到現在,我們醫院的醫生一直處于滿負荷工作狀態。”四川省婦幼保健院副院長喻璟瑞也很無奈,院里現有73名兒科醫生,專家半天至少要看40至50個號,普通醫生半天至少要看60到80個號,一天下來至少要看100到120個號。晚上的急診更忙,最多的要看200個號。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自貢市婦幼保健院,該院副院長胡海燕說,“醫院現在共有兒科醫生30余人,一個醫生一天至少要看100個號,我有天晚上收了14個住院病人,忙了個通宵。”
省衛生計生委醫政醫管處副處長劉成給記者提供的一組數據,反映出目前全省兒科醫生緊缺的現狀。“兒科醫生短缺是全國性問題,我省2016年每千名兒童擁有兒科執業(助理)醫師的數量為0.31名。對照2016年11月出臺的《四川省兒童醫療衛生服務改革與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的到2020年達到每千名兒童兒科執業(助理)醫師數量0.69名的要求,差了一半還多。”
缺口大,導致患者看病排“長龍”,經常一大早,兒醫的號就“掛滿”。“還有一個現實情況是,遇到加號的,作為醫生你看不看?”四川省婦幼保健院兒童健康中心主任廖志說,如果病人遠道而來加了號,醫生就會從早上8點一直忙到下午1點多,這期間沒時間喝水,也沒工夫上廁所。其實,除了門診,兒科醫生還有其他工作,比如負責住院患兒的診治,產科新生兒的會診,以及危急重癥患兒轉診護送等。
采訪中,記者還發現一個現象,“科班”出身的兒科醫生較少。以四川省婦幼保健院為例,該院現有73名兒科醫生,但只有9人是兒醫本科專業畢業,比例僅為12.3%,大部分醫生是碩士和博士才讀的兒科專業。“兒醫荒”在基層更嚴重,綿陽市三臺縣婦幼保健院院長雷智告訴記者,該院共12名兒科醫生,無一人是兒醫本科專業畢業。“兒科醫生后續培養中斷,使兒科醫生儲備嚴重不足,特別是全面兩孩政策放開后,讓原本不足的醫護人員更加捉襟見肘。”成都醫學院校長樊均明指出,1998年后高校專業目錄調整,不再單獨設置兒科學等臨床二級學科專業,統一調整為臨床學,也就是說兒科學本科專業停止招生已18年,本科層次兒科醫生的來源被切斷,導致兒科人才的供給嚴重不足。
擴大兒科醫師隊伍的數量,成為目前解決“兒醫荒”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樊均明建議,要鼓勵醫學院校申報兒科學本科專業,解決兒科醫生培養斷代的問題。
去年9月,成都醫學院建院以來首次開設了臨床醫學專業(兒科方向),在原來臨床醫學專業課程基本不變的情況下,增加了4門兒科專科課程。首期開班通過分流,目前已有50名在讀學生進入兒科醫學方向學習,學生畢業時頒發臨床醫學專業學歷證書,同時頒發兒科醫學方向專業輔修證書。“力爭在三年內培養100名專業兒科醫生,學院將從2017年開始,逐年增加兒科學專業碩士生招生數量,力爭在2016年的基礎上增加兩倍以上。”樊均明說。“從院校源頭解決兒科醫師荒的問題,支持省內2—3所院校申報兒科學本科專業。目前,從教育部獲悉,西南醫科大學、成都醫學院申辦兒科學本科專業已通過專家評審,將從今年開始招收本科生。”省衛計委人事與科教處副處長方曉明說,同時也支持四川大學、西南醫科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川北醫學院、成都醫學院5所醫學院校在臨床醫學專業開設兒科培養方向。“加大兒科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和兒科專業碩士培養,是目前解決‘兒科醫生荒’比較快捷的途徑之一。”樊均明說。
方曉明告訴記者,為加快兒科醫生的培養,我省2016年起,調整招生計劃,對全省61個住院醫師規培基地設定包括兒科在內的3個緊缺專業最小招生計劃,其中兒科專業全省最小招生計劃為300人。“‘十三五’期間,每年力爭對兒科醫生轉崗培訓達到100名左右。”方曉明說。
癥結 醫患糾紛困擾 收入待遇偏低
藥方 提高兒醫待遇既招得來也留得住
去年11月中旬的一天,成都市民陳智兩歲多的兒子出現眼睛紅腫癥狀,晚上10點過,陳智連夜將孩子送到成都市婦幼保健院,醫生初步診斷為“結膜炎”的同時,接診醫生還不停地對陳智說,“我們也只是初步診斷,況且現在好多兒科都不愿意晚上接診,晚上家屬容易激動。建議你們掛白天的門診號,再進一步檢查。”“我心里清楚,醫生這樣說就是為了避免產生糾紛。其實我也很理解他們,娃娃看病自己又不能表達,全靠家長說,特別是晚上好多都是全家出動帶孩子來看病,增加醫生的心理壓力。”陳智說。
醫患糾紛的確是讓兒科醫生們大為頭疼的事。“兒科患兒因為年齡小、無法清楚表達病情,完全要靠化驗和醫生的臨床診斷。”喻璟瑞坦言,加上兒童起病急、病情變化快、耐受性差異大,如果家長情緒焦慮,更易引發醫患矛盾。
記者在四川省婦幼保健院看到,一般小孩生病至少都是父母陪同,更有甚者還出現父母加上4位老人一同前來的情況。“一個小孩生病,后邊往往站著6個家長。”廖志說,醫生不但要反復回答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各種詢問,且小孩病情稍有變化,脾氣急躁的家長就會情緒激動,甚至拳打腳踢。
與其他科室的醫生相比收入待遇不高,也是兒科醫生面臨的現實困擾。
一名不愿具名的市級醫院兒科醫生告訴記者,同本院其他成人科室相比,如婦產科、普外科等,和她同資歷的醫生,每月收入都要比她多出兩千元左右。收入與付出不成正比,導致很多兒科醫生“跳槽”。“兒科醫生收入低,這個情況普遍存在。”省衛計委婦幼處副處長李陽說,在門診掛號上,兒科掛號費與其他科室沒有差異;在檢查手段上,兒科項目少且簡單,費用不多;在用藥上,患兒劑量少,通俗點說,就是兒科不創收,當然醫生的收入就會受影響。
一方面兒科醫生缺口大,另一方面多種因素疊加,兒科醫生流失率大,這更加劇了“兒醫荒”。“中青年兒科醫生嚴重短缺,經常是剛培養出來就被挖走了。”胡海燕感嘆,在自貢婦幼保健院,兒科辭職率比其他專業高很多,最近兩年尤其嚴重,總共30余人的隊伍,前年就有四五個骨干醫生轉換專業或是辭職。雷智也說,今年三臺縣婦幼保健院來了一批實習醫生,原本看中一個好苗子,結果人家死活不愿來,最后去了婦產科。
如何穩定兒科醫生的隊伍,避免出現大量流失的情況,讓兒科醫生招得來,留得住,也是我省目前解決“兒醫荒”面臨的問題。“與國外同級別兒科醫生比,我國兒科醫生的薪酬制度不合理,負荷比較重,沒有很好地調動醫院、兒科醫生的積極性。”胡海燕建議,在績效工資方面,應保證兒科醫師的收入不低于全院平均水平,還可根據兒科醫生工作量,適當給予激勵。《意見》提出的兒科醫務人員收入至少達到本單位醫務人員平均薪酬水平的1.2—1.5倍。“為了讓兒科醫生安心工作,我們調整了獎金收入分配制度,并向兒科傾斜。”喻璟瑞說,現在四川省婦幼保健院的兒科醫生收入相比以前變化很大,去年開始,兒科醫生的獎金按規定不少于其他醫生平均水平的1.5倍。
癥結 兒科床位不足 部分區域兒科資源緊張
藥方 市縣綜合醫院設獨立兒科建設12個區域兒童醫學中心
像劉先生一樣,把生活在資陽的兒子接到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來就診,患者跨區域就診的情況在三甲醫院特別明顯,“家長對兒童常規疾病識別不到位,孩子稍微有點病就送到大醫院,導致了兒科資源更加緊張。”李陽說,去年以來就舉辦了“健康知識進托幼機構”等活動,培養家長對常規疾病的認識,讓他們成為孩子健康的“守門人”。
“有的家長無論孩子大病小病都喜歡去大醫院、掛專家號,讓本就不足的兒科優質醫療資源更加緊俏。”劉成說。
住院床位嚴重飽和,是喻璟瑞所在的醫院最近面臨的難題。“每年的秋冬季節,醫院就會出現兩個明顯變化。首先是住院床位嚴重飽和,其次是急癥人數明顯增高。”喻璟瑞坦言,醫院床位嚴重飽和狀況通常會持續3到4個月,直到春暖花開時,才能稍有好轉。目前四川省婦幼保健院的編制床位,小兒內科有77張,新生兒科有80張,兒童重癥有15張,在兒童季節性疾病高峰期,每天都處于飽和狀態。
自貢市婦幼保健院同樣如此,“我們醫院普通兒科床位70張,新生兒床位25張,但長期需要收110到120個病人,飽和率達到120%。”胡海燕說。“2016年,我省每千名兒童床位數為2.08張,與《意見》提出的到2020年達到2.5張的要求,也存在一定差距。”劉成說。
據了解,全省目前有202家婦幼保健院和38家婦女兒童專科醫院,為緩解床位數緊張的問題,《意見》提出2020年,100%的市(州)綜合醫院和縣級綜合醫院設立獨立的兒科;成都市設置1—2所兒童醫院,其他常住人口超過300萬的地級市可設置1所兒童醫院;綜合醫院、婦幼保健院應開設兒科門診,需求較大的設置兒科病房;每個縣至少有1所縣級公立醫院設置有病房的兒科,并根據實際需求合理確定病房床位數。“患者跨區域流動性大,也加劇了部分區域兒科資源的緊張程度。”劉成說,推進資源均衡分布,在支持成都建設國家區域兒童醫學中心的同時,在全省范圍內將建設12個區域兒童醫學中心,承擔起對區域內兒童重癥、急危重癥、常規突發疾病等的診治,促進區域間兒科醫療服務同質化。(記者 陽帆 殷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