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7年02月10日
——我州精準扶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本網記者 陳楊
丹巴縣邊耳鄉邊耳村青年尼瑪德吉,早些年中考落榜在家務農,如今讀完“9+3”,他在成都一家汽車4S店做噴漆工,平均月薪有5000多元,不僅讓家里脫了貧,家中老人看病、哥哥讀大學的生活費全靠他,“父母都說沒想到我這么有出息,很為我驕傲。” 尼瑪德吉開心地說。
我州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滯后區、基層基礎的薄弱區、生態環境的脆弱區、扶貧攻堅的重點區,人居分散,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教育發展長期落后。面對特殊的州情,我州直面矛盾,精準發力,補短板,緊緊結合藏區“9+3”免費教育計劃等政策套餐,六個“對準”推動教育扶貧工作。在推行“9+3”免費中職計劃的幾年時間里,全州已有數萬名當地青年學成畢業,走向社會,一人就業帶動全家脫貧的成效正在初步顯現,教育為我州脫貧注入了持久的脫貧基因。
對準“基層基礎薄弱”
推動農牧區基礎教育普及均衡發展
來自石渠縣的卓瑪和鄧珠以及理塘縣的達瓦都是牧民的孩子,過去他們常年跟隨父母的帳篷在草原上“流動”,家里十分貧寒,通過全州15年免費教育機會,他們的人生發生了神奇的改變。今年,他們通過考試,由放牛娃變成了公務員、醫生和教師。
長期以來,我州農牧區教育公共服務相對薄弱,直接影響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農牧民脫貧奔康。針對農牧區學前教育普遍缺失的實際,狠抓學前教育發展。全面啟動幼兒園建設,按照“農牧區集鎮單設幼兒園、依托鄉中心校建設鄉中心幼兒園、人口集中村或多村聯辦微型幼兒園”三種辦園模式大力推進農牧區幼兒園建設,全力構建免費公辦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截止目前,全州新建(改擴建)標準化農牧區幼兒園203所,在園幼兒達到2.56萬人,較2010年增加近2萬人,學前兩年毛入園率達到65%。
針對鄉村教育基礎薄弱、城鄉差異明顯實際,全面實施農村薄弱學校改造,推進農村薄弱學校標準化建設,大力改造提升農村學校辦學條件。5年來,新建(改擴建)農村標準化中小學245所,新增中小學校舍面積71.5萬平方米。
同時,我州還狠抓義務教育控輟保學工作,切實落實縣長、鄉長、局長、校長、家長“五長責任制”,鞏固提升義務教育普及成果。均衡配置義務教育資源,以整片、整縣推進模式大力推進縣域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康定、鄉城等六縣(市)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已分別通過省級和國家級督導評估。
對準“居住人口分散”
力推寄宿制集中優質辦學工程
去年9月,雅江縣呷拉教育集中辦學區一期工程——雅江呷拉幼兒園和雅江呷拉小學建成招生。該集中辦學區占地229.5畝,總投資2.9億元,建成后將形成一個幼兒園到初中“一體化”的大型教育園區,可容納學生4500名。呷拉鎮呷拉村村民翁姆望著修到家門口的學校,感慨地說:“我的娃娃就在這漂亮學校讀書還免費,好福氣喲!”
“開學時計劃招生600人,結果一下涌來了962人。絕大部分是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全部享受免費寄宿制教育。”雅江縣教育局副局長兼雅江呷拉學校校長李斌說。
我州幅員面積15.3萬平方公里,總人口116萬人,平均每平方公里不足8人。針對居住人口分散、教育服務半徑大、辦學成本高、辦學環境復雜的實際,統籌寄宿制集中辦學與就近入學,采取小學高段以上適度集中辦學和小學低段及學前教育適度擴展辦學方式優化農牧區辦學布局。
為滿足廣大農牧民子女“上好學”的強烈愿望,圍繞城鎮和中心鄉鎮辦大辦強片區寄宿制學校,按照“校舍建設標準化、技術裝備信息化、學校管理精細化、教師隊伍優質化、校園文化特色化、保障服務人性化”辦學方式大力推進寄宿制集中優質辦學工程。目前,全州整合資金近30億元,基本建成11個區域性寄宿制集中辦學區、57所城鎮或片區寄宿制學校,實現70%以上農牧區學生接受更加公平、更加優質的教育,有力促進了義務教育縣域內均衡發展。
對準“數字鴻溝突出”
創新甘孜智慧教育模式
“請將投資股票、債券、保險、儲蓄的風險性和收益性進行比較。”11月30日,當成都七中高一的同學們為一個知識點在課堂上競相發言時,737公里外的我州甘孜縣康北民族高級中學的學生也在為同一個題目而沉思。
借助互聯網手段,甘孜州、成都市兩地的學生共享同一位老師。在我州,不僅成都七中高中課堂教學向其直播,而且成都七中育才學校的課堂教學以及成都實驗小學的教育活動也向其所有學校開放。
藏族女孩青麥卓呷覺得,用多媒體教學“像看電影一樣,自己記得很快” 。她告訴記者:“老師利用遠程教育和多媒體上課很有意思,自己發音不準的地方還可以聽錄音來糾正。”
利用“互聯網+教育”模式,搭建遠程網絡平臺,源源不斷輸入川內外優質教育資源,力促民族地區與內地教育同步發展。緊扣智慧教育工作維度與落點,加強頂層設計,著力構建“123”智慧教育總體構架,建成甘孜智慧教育云服務中心,搭建“內地優質帶動州內優質遠程網絡教育A平臺”和“州內優質帶動州內薄弱遠程網絡教育B平臺”,創建了州、縣、校三級教育信息化形態(州一級建設甘孜網校、縣一級建設智慧教育中心、校一級建設數字化校園)。3年投資3個多億,推動甘孜智慧教育,實現教育城域網全域覆蓋,鄉(鎮)中心校及以上有電學校“寬帶網絡校校通”,班班通設備覆蓋班級數達到90%以上。
同時加大運用,實現了信息技術與教學、教研、師資培訓、學校管理、公眾傳播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大力開設遠程網絡直錄播課堂(專遞課堂)、未來課堂(云課堂)、植入式課堂、異地同堂以及遠程協同教研、遠程同步教研,建成RBL教室(聽錄播課一體教室)150間、遠程師培室272間、聽課教室272間。
在廣東省教育廳的支持下,“粵教云”資源向我州免費開放,清華大學遠程網絡站點覆蓋全州各縣(市)。2015年全省教育信息化推進工作現場會在我州康定、丹巴召開,甘孜州教育信息化推進工作得到教育部、省政府及兄弟市州的充分肯定,同步分享內地優質教育資源,教育惠民工作取得了長足進步。
對準“藏民族集聚”現實
狠抓藏漢雙語教學工作
我州有藏、漢、回、彝、羌、納西等25個民族,其中主體民族藏族占78.4%。針對藏族集聚的實際,廣大農村牧區以藏語為主要交際語言,狠抓藏漢雙語教育。在充分遵循當地語言環境,結合群眾意愿基礎上,采取在農牧區開設雙語幼兒園、農牧區小學整校規劃雙語教學模式、城區中小學根據實際需求設置一二類模式(一類模式:各科用藏語教學,開設一門漢語文;二類模式:各科用漢語教學,開設一門藏語文)雙語教學班級、全州統籌辦好雙語高中的辦學模式,全面構建起了從學前到高中一二類模式并存并重并舉的雙語教育體系。通過雙語教學“單獨命題、單獨劃線錄取”和“統一命題、單獨劃線錄取”的“兩次接軌”,進一步暢通從小學到大學的雙語直通渠道。
雙語教育的成功辦學模式,為全州培養了大量政治可靠、藏漢兼通的雙語人才和民族干部。目前,全州開展雙語教學中小學校達到494所,占中小學校總數的95.18%,接受雙語教學的中小學生達101766人,占全州在校生總數的71%。
對準“連片貧困地區”
推行十五年免費教育
“以前村里沒有幼兒園,娃娃到處亂跑。如今在家門口就能上學,有專門的老師教,還不用花錢,真是太方便了。”3月的石渠扎溪卡草原上,春寒料峭、大雪紛飛,在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起塢鄉幼兒園開班,讓當地農牧民感受到濃濃暖意。
我州作為連片貧困地區,州貧民困。為不讓一名兒童因家庭貧困而失學,保證全域甘孜兒女有學上,狠下“窮州辦大教育”決心,舉全州之力推行十五年免費教育。
在抓好免費義務教育基礎上,2013年在全省率先啟動實施免費學前教育計劃,免除了所有公辦入園幼兒保教費,給予入園幼兒每生每天3元午餐補助。2015年又啟動實施普通高中免學費、免課本費的“兩免”教育計劃,從而構建起從學前到高中階段“廣覆蓋、保基本”的15年免費教育體系。在大力推行普惠性教育的同時,針對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制定實施州本級資助非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政策,抓好大學生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普通高校家庭經濟困難新生入學資助等政策的落實,貧困學子圓就“大學夢”。5年來,全州共落實到位各類學生資助資金23億元。
同時,秉承“解決一人讀書,實現一人就業,帶動了一個家庭脫貧”的理念,加大農牧區學生送培和就業力度。針對藏區緊缺專業人才需要,從2013年開始,依托西南民族大學等省內10所本專科院校,采用州校(院)合作的“訂單定向式”人才培養模式,通過考核聘用和人事考試前置的方式,為全州各行各業送培1292名“靠得住、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的緊缺專業人才。針對農牧區學生就業實際,通過盤活一些公益性崗位,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切實促進大中專學生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