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報 2017年02月21日
大事
●今年要實現16個貧困縣摘帽,3700個貧困村退出,105萬貧困人口脫貧目標
●今年將提高省農村低保標準低限,確保全省農村低保標準和國家扶貧標準“兩線合一”
●大小涼山彝區13縣(區)實行的學前雙語教育今年將擴大到全部民族自治地區8381個行政村
●今年完成縣鄉道改造3000公里、村道改造7000公里,完成全省13萬戶農村危房改造任務
●今年對貧困人口進行免費健康體檢,代繳貧困人口基本醫保個人繳費,全額報銷貧困人口縣域內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
痛點
本期咨文主題“脫貧攻堅”,聚焦脫貧攻堅戰第一線的群體。
在脫貧攻堅一線,主要有三類人員——貧困縣黨政干部、貧困村鎮干部和下派駐村扶貧干部、貧困戶。由四川日報社和省社科院組成的聯合課題組認為,他們的工作狀態、質量,對完成脫貧攻堅戰任務的成效至關重要。
縣級黨委政府的基本職責之一是做好貧困戶的精準識別。有的地方反映,有的被識別為貧困戶的獨戶老人,雖然自身收入有限,但算上子女收入后經濟并不差,客觀上造成政府“代行孝”。
村鎮基層干部,基本職責之一是動態監測每個貧困戶情況,從而精準施策精準幫扶。但是不少基層扶貧干部反映,大量的時間花在填報各種表格上,干事的時間反而很少。
貧困群眾有發展生產脫貧致富的愿望,但往往對種什么養什么兩眼一抹黑,按照政府統一規劃,生產出來的產品很可能沒市場或收益低。
這些不同的“痛點”,如何克服解決?
如何防止政府“代行孝”
案例:某貧困縣,一位老人和其孫子在一個戶頭,兒子在外打工,每個月支付老小的生活費,但老人并未如實提供情況,因此入圍建檔立卡貧困戶。
聯合課題組了解到,獨戶老人少報、瞞報子女贍養費的情況在農村時有發生。有的子女與老人分戶后拒絕贍養老人,客觀上造成了政府“代行孝”,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扶貧資源的浪費。
引入第三方識別貧困戶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黃進認為,現行的貧困戶識別雖然有村民投票評選的環節,但不排除因為鄉土人情的因素,將有贍養收入的獨戶老人納入精準扶貧戶??山梃b去年脫貧攻堅驗收考核工作的經驗,引入第三方評估監督機制,進一步確保貧困戶識別的公平公正。
還應優化獨戶老人收入計算方式。黃進建議,在科學把握貧困戶精準識別政策的基礎上,各地在計算收入時應將老人收入與子女家庭收入一并計算,且應做好子女贍養老人費用的核實調查,確保獨戶老人收入核算的準確。
加強農村養老投入
農村分家后,各自財務獨立。農村主要以家庭養老為主,分戶老人失養的風險更大。
四川大學教授、中國西部反貧困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王卓建議,政府應著力加強對農村養老的投入,但需注意的是養老不應該跟扶貧混為一談。扶貧之外,農村普惠的養老服務必須提升,排除老人的后顧之憂??捎烧y籌,調動民政、人社等部門力量做好非貧困老人的農村養老工作,從而避免擠占扶貧資源。
對于已經納入精準扶貧對象的獨戶老人,查明子女有贍養能力且支付了贍養費用的,也不能“逐出”了事,必須分類施策,引導他們慢慢退出。
成立扶貧養老基金
黃進建議,應當加強敬老孝親的宣傳力度,在村規民約中強調贍養老人的義務,督促獨戶老人子女主動自覺踐行贍養義務。另外,還可以通過獎勵措施培養子女的主動性,比如規定子女每月必須給老人支付的贍養費,如能按期支付、多支付,則給予子女一定的獎勵。
江西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鄧虹認為,可以借鑒國內其他地區的“孝老基金”模式,比如政府出面設立孝老基金,讓貧困老人的子女每月拿出一定數額的贍養費,政府根據數額正比例給予一定補貼,并向愛心企業、社會各界募集,按照政府引導、社會捐助、子女自覺的思路,保證貧困戶老人每個月都能有收入。
如何避免基層干部疲于“表上扶貧”
案例:“去年我們這間辦公室用了三大箱紙,加起來超過5000張?!币晃回毨Т宓谝粫浵蚵摵险n題組抱怨,“填表”成為一項重要工作,甚至燒壞了一臺打印機?!坝袝r是縣里的統計表,有時是市里的統計表,應接不暇?!贝謇镏挥兴痛逦臅容^懂電腦,所以大部分表冊都得由他們二人錄入上報。如果遇到沒有的數據,還需要向相關部門單位申請調取,很耽誤時間。
用好“六有”大數據平臺
目前,我省脫貧攻堅“六有”大數據平臺功能已實現識貧、扶貧與脫貧工作全記錄、可追溯。
省政府副秘書長、省扶貧移民局局長張谷認為,提升扶貧動態監測效率的關鍵在于把這一平臺用好。要轉變工作方式,充分借助“六有”平臺的數據整理、分析、統計功能,推動繁瑣的工作簡單化。要按照“六有”平臺數據填報和管理的要求,準確、定期錄入數據,確保“六有”平臺各項功能充分得到利用。
大數據專家、電子科技大學教授周濤建議,可針對貧困地區干部群眾實際,在保留系統全部功能的前提下改進用戶體驗,做到簡單易用,如開發適合貧困地區干部群眾閱讀的用戶界面,設計邏輯更簡單的操作流程等。此外還可探索針對基層扶貧干部開發適配的移動終端界面或APP,加強脫貧攻堅基礎數據搜集的“無紙化”程度,使幫扶干部在入戶家訪時就可以錄入數據,減少后期整理和錄入的工作量。
加強基層干部技能培訓
省委黨校副校長裴澤慶建議,可充分運用黨組織資源和組織優勢,特別是發揮好基層黨校、行政學院(校)的教育培訓優勢,努力提升基層扶貧干部使用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同時對標脫貧攻堅任務書和時間表,有計劃、分步驟組織基層扶貧干部參觀考察、教育培訓、小型研討,提升對口幫扶、問題調研、產業發展等各方面的工作能力,提升工作效率。
王卓還認為,當前第一書記作為駐村幫扶的第一責任人,既要對上聯系落實各項具體工作,又要對下統籌全村脫貧攻堅各項事務,工作負擔較重,壓力過大。建議基層在第一書記主要負責的基礎上,科學統籌產業、財政金融、低保等各方面的幫扶力量,優化扶貧戰斗力。
數據共享打通信息壁壘
進一步提升扶貧動態監測效率,還需在完善體制機制上下功夫。
脫貧攻堅涉及各個行業部門,每個部門都沉淀了大量項目和與之相關的數據,但由于行業壁壘,這些數據并沒有共享,甚至出現一些行業部門有數據,但基層卻為了搜集這個數據把腿“跑斷”的現象。
周濤建議,我省應統籌各地各行業部門資源,促進各行業部門與我省脫貧攻堅大數據平臺深度對接,共享涉及本行業、本部門的項目數據,提升工作效率,讓數據多跑路,干部群眾少跑路。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顧平安認為,還應推動數據資源在上下級政府之間共享。
如何不讓富民產業變貧困戶累贅
案例:“去年合作社100畝核桃進入盛果期,沒想到鮮果收購價每公斤猛跌了1塊錢,創下8年來最低價,比預期少賺了15萬元,扣除投入等于白干?!蹦硨:仙缲撠熑讼蚵摵险n題組訴苦。全省、全國多地將核桃作為脫貧主導產業大力發展,面積產量都創下新高,“幾年后陸續掛果并進入盛果期,恐怕賣得脫都難,富民產業搞不好就成了貧困戶的累贅?!?/span>
避免行政手段強推
“產業扶貧最終還是農業產業現代化問題。”省社科院農村經濟研究所所長張克俊認為,必須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企業更具有感知市場變化的條件,要把產業發展具體過程交給市場。
在中國人民大學反貧困問題研究中心主任汪三貴看來,政府指導產業發展的失敗案例很多,說明有的地方政府還沒形成這樣的能力,要避免行政手段強推。
西南科技大學黨委書記、四川農業大學西南減貧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莊天慧表示,根本路徑是多元發展方向,堅持“糧經飼統籌”,對四川來說就是糧、果、蔬、藥材、花卉和養雞、牛、羊以及鄉村旅游等多樣化布局發展。“關鍵靠特色產業和同類產業不同結構的產品?!睆埧丝”硎荆獜娀贩N、品質和品牌,同樣種核桃,這三樣不同就可能決定是供不應求還是供過于求。
特色化前提是切合實際。省委省政府決策咨詢委員會委員王思鐵認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一味強調“一鄉一業、一村一品”可能不太切合多數村實際,應宜林則林、宜游則游、宜農則農,起點能高則高、不能高則不高,管用就好。
發展什么產業由農戶做主
“貧困戶始終是產業參與和受益主體,任何弱化其地位的扶貧方式,都將影響產業健康發展和貧困戶增收。”莊天慧表示。
王思鐵表示,搞什么不搞什么產業,搞多搞少和怎么搞,都要充分給予貧困戶知情權、決策權、參與權,“一旦農民被一而再再而三的‘搞啥虧啥’的‘產業化扶貧’搞怕了,浪費還在其次,就怕失去信心,甚至產生抵觸心理?!?/span>
莊天慧指出,貧困戶的能力素質決定著扶貧產業發展成效,也決定著產業能否走出同質化陷阱。建議充分利用農民夜校學習、田間地頭培訓等多種方式,切實提高貧困農戶的生產和經營技能,尤其要針對規劃發展的扶貧產業,加強科技推廣和一對一幫扶。
政府做好服務做好規劃
在王思鐵看來,政府要克服一廂情愿的“大包大攬”式方法,發揮好服務、引導、協調作用。
張克俊認為,政府首先要加強規劃和宏觀調控指導,扶貧產業是個大命題,涉及農業、扶貧、林業、商務、旅游、交通等多個部門,為避免各部門規劃打架,建議由省政府牽頭協調,確保宏觀產業規劃的科學合理。
產業還要系上“安全帶”。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主任李國祥認為,產業扶貧不僅要保自然風險,而且要保市場風險,國家要盡早出臺政策,地方要有配套措施,防止農戶在市場上遭受不測時返貧。張克俊表示,就是要建立現代農業產業風險防范機制,通過保險、補貼等一系列手段,探索農業產業風險補償的方式和路徑。 (王域西 李淼 寇敏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