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新聞 >> 黨政要聞 >> 瀏覽文章

州委中心學習組赴雅安眉山成都阿壩學習考察啟示錄(一)

甘孜日報    2017年02月22日

  浴火重生 讓美麗融入鄉村

    圖為州委中心學習組在蘆山縣龍門古鎮學習考察。

      ■本網記者 袁飛 楊杰 肖宵 /

    21316日,州委書記劉成鳴,州委副書記、州長肖友才率州委中心學習組赴雅安、眉山、成都、阿壩四市(州)考察,學習借鑒他們在災后重建、新農村建設、產業發展、城鄉提升、文旅相融等方面的先進理念和亮點工作,進一步推動合作交流和友好往來。

    春風輕輕,春雨綿綿,春花爛漫。213上午,州委中心學習組首先來到雅安市學習考察。

    雅安是川藏茶馬古道的起點,是藏區通向內地的交通要塞,素有“川西咽喉”、“藏區門戶”、“民族走廊”之稱。

    一條茶馬古道訴說著兩地的悠久歷史,一座巍巍二郎山見證著兩地的深厚友誼,一條318國道使兩地命脈相連。雅安與甘孜的歷史淵源深厚,在發展歷史上曾經血脈一體,過去是一家人,現在更是親兄弟,從區位上看,兩地山水相依、血脈相連、文化相近、人緣相親;從發展上看,兩地不僅有很多共同點,更有很強的互補性,在產業、資源、交通、人才等方面聯系密切,有著堅實的合作基礎、廣泛的合作空間和美好的合作前景。

    兄弟無間,取長補短。在發展中雅安有許多經驗和做法值得甘孜學習借鑒,更在許多方面能夠攜手合作,實現共贏。

    現場一:震中龍門古鎮的新崛起

    2013420,雅安市蘆山縣發生7.0級強烈地震,蘆山縣龍門古鎮是這次地震的震中,地震造成人員重大傷亡和財產損失。521,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來到這里看望慰問受災群眾,部署下一步抗震救災工作。他說,災區恢復重建,要科學編好規劃,合理定好政策,扎實做好各項工作,堅持抗震救災工作和經濟社會發展兩手抓、兩不誤,讓災區人民早日走出災難陰影,建設美好新家園。

    四年過去了,如今走進蘆山縣龍門鄉青龍場村白伙新村,一幅幅幸福美麗新村美景,如畫卷般映入游客的眼簾。一棟棟錯落有致的民居、一處處精致的小園林、優雅的古街道……國旗、燈籠、古樸的商鋪招牌,點綴著街道兩邊的木質兩層建筑,成為一道道靚麗風景,白墻青瓦具有川西民居建筑散發出古樸民風;鋼木結構新房整齊排列,新村有木質棧道,綿竹年畫錦上添花,新村旅游逐漸步上正軌。

    蘆山縣在災后恢復重建中,按照“家家有鋪面、戶戶搞旅游、人人有就業”的共享發展思路,圍繞龍門古鎮現代生態產業示范園建設,著力實施農旅互動提升戰略,以特色農業產業為基礎,以鄉村旅游服務為提升,以園區品牌建設為紐帶,著力構建產景一體的產業形態。同時村民利用多余的新房入股旅游聯盟,旅游聯盟進行整體規劃、設計、包裝、打造、經營,形成集住宿、餐飲、休閑、觀光、體驗、土特產銷售為一體的核心功能區,成為龍門古鎮鄉村旅游線上最具人氣的“洼地”。

    隨著一個個極具地方特色的美麗新村的落成和龍門旅游環線的貫通,到震中龍門旅游觀光的外地客人越來越多。青龍場村白伙新村落成后,許多住戶看準這一商機,利用新房率先開展鄉村旅游接持服務,餐飲、住宿、茶樓、超市等經營項目陸續開業,牛雜火鍋店老板鄧祖文、中餐館老板白華榮等嘗到了鄉村旅游帶來的甜頭,掘到了鄉村旅游的“第一桶金”。

    “圍繞龍門古鎮現代生態產業示范園建設,白伙新村聚居點著力實施農旅互動提升戰略,以特色農業產業為基礎,以鄉村旅游服務為提升,以園區品牌建設為紐帶,著力構建產景一體的產業形態。”蘆山縣旅游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新村旅游還要強化創新方式,蘆山縣將利用災后重建農旅產業蓬勃發展的機遇,將東南西北特色線路打通,形成合理的旅游路線,拉長產業鏈條,形成“住在蘆山、吃在農家、樂在田園”的旅游模式,把客人留住。

    據介紹,龍門鄉以古鎮為核、產鎮相融構建產鎮一體形態,打造以居為本、田居相依的產居一體居住形態,并以園為景、田園相連構建產景一體產業形態,把新村建成“農旅結合、產村相融、傳承歷史、康居示范”的幸福美麗新村。

    蘆山縣龍門鄉黨委書記陳鋼告訴記者:“鄉村旅游是正在崛起的一大新興產業,前景廣闊,白伙村成立旅游聯盟,目的是避免惡性競爭,提高接待服務水平,為游客提供更為規范、更為優質的旅游環境,把鄉村旅游做出特色,助推鄉村旅游健康有序發展。經過三年的努力,地震災區已經‘浴火重生’,龍門鄉要從‘三年基本完成’走向‘五年整體跨越、七年同步小康’。”

    現場二:新農村建設的“新民樣本”

    走進雅安市天全縣始陽鎮新民村“鳳翔新民小區”,早已沒有了“4·20”地震時的景象了,眼前的一切令人震撼:樹木煥發生機,梅花開得正艷,一抹抹粉色讓春意漸濃,生機盎然。一幢幢川西民居建筑風格的精致小樓依山而建,白墻灰瓦、花窗朱門;農田菜園分布其間,好一幅田園風光畫面。

    天全縣始陽鎮新民新村聚居點占地約270余畝,位于始陽鎮新民村,地處丹鳳山一帶,目前,這里安置有6個村的235戶重建農戶。在災后重建中,雅安市按照“產村相融”的建設要求,新民新村聚居點農房按宜居宜業的功能性住房要求進行統一規劃,房屋采用獨門別園、別墅性設計布局,實現了“住得進、有特色、能經營”的互動性安置目標。

    新民新村聚居點災后重建后改名為“鳳翔新民小區”,寓意在黨中央、國務院和各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以及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的關心幫助下,通過災后重建,實現了鳳凰涅槃,新民重生。災后重建的鳳翔新民小區規劃修建了群眾文化娛樂廣場,也是應急疏散廣場,承擔著核心鎮區近2萬群眾的應急疏散職能。同時,應急疏散廣場還是感恩教育基地,讓群眾在這里接受教育,傳承文明,銘記黨恩,感恩社會。

    據了解,災后重建過程中,天全縣始陽鎮圍繞做好“產業+創業+就業”三篇文章,在鳳翔新民小區旁規劃建立獼猴桃核心示范園區;新村內共有創業家庭52戶,初步形成了鄉村旅游、餐飲服務、汽車運輸等主導產業,營造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良好氛圍。目前,已有多家農戶開設了鄉村旅館服務;動員新村的婦女群眾,參加家政服務技能培訓,建立各類技能人才信息庫,積極與外界家政服務中介溝通對接,推出營養師、月嫂等“始陽品牌”,形成訂單式的家政服務輸出模式。

    “你家有幾口人?一年收入有多少?這房子有多少面積?”劉成鳴走進一戶村民家中,詳細詢問這里群眾的生產生活情況。

    “我家有6口人,你們看剛添了一對雙胞胎,一年收入還可以,要不是黨的好政策,我們做夢也住不上這別墅小樓。”戶主高康兵顯得十分激動。

    據當地干部介紹,在“政府引導、社區兩委領導、群眾自治”的管理模式下,高康兵念起了“生意經”。因村民外出務工等原因,一些新房閑置,“民宿旅游”新概念讓高康兵萌發了盤活閑置房屋的想法,新民小區基礎設施好,地處國道318線旁,具備發展餐飲、住宿、休閑等“民宿旅游”的優勢。

    為讓重建戶基本實現“住得進、安得穩、能致富”的產村相融互動性安置目標。新村聚居點依托新穎獨特的農房風貌、完善的基礎設施,打造國道318線上景觀大道、川藏線上小城鎮的大經濟格局,培植石材城、汽修汽配城、商貿物流中心三大產業園區,將新民新村聚居點打造成現代化農業園、高新科技產業、鄉村休閑旅游、產業園區后花園等產業支撐的現代化新農村。

    啟示:建設新農村需要持續創新

    新民村、白伙新村之變,源于思想解放,源于觀念、機制、體制的持續創新。

    清醒審視,甘孜與雅安的確有著區位優勢、區域經濟總量等很多差距,正如劉成鳴所言:“與他們相比,我們的差距還很大,不僅體現在發展水平上,更體現在思想觀念、發展理念、體制機制、能力素質上。”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新民村、白伙新村的現實樣板給我州提供了更多的啟示。以“農民主體,民主決策,市場主力,股份運作,政府主導,政策扶持”的運作模式,在這兩個村已經得到最好的詮釋。

    “看了兩個村的發展變化,確實令人鼓舞和不安,他們在災后重建中結合實際,把村民住房按照旅游景區進行打造,很好的實現了農旅游結合,特別是‘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一點讓人難忘,對比我們的旅游發展,我感到有些不安,他們是沒有景點卻做大了旅游,而我們是有景點卻做不好旅游,他們無論是在建筑風格、本土文化,還是特色餐飲、旅游商品等方面都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海螺溝景區管理局局長譚智泉感到壓力巨大。

    州住房城鄉建設局局長顏磊感言,“這是我第三次來這里,但是每次來都很激動,我激動的不僅僅是他們做的規劃好,房屋風貌建得好,也不完全是他們環境打造得好,產業發展得好,我激動是凝聚在這‘好’后面的是干部全身心的投入以及在投入當中展現出來的智慧、信心 、決心和恒心。在規劃中他們找到了自己的特點,同時每一個規劃都是跟村民進行了深入討論研究,每個村民都有自己的想法,但不會因為個人想法而造成整體的混亂。”他表示,雖然我們有差距,但依然有信心把我州城鄉提升這篇規劃文章做好。

    如何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意識、主體能動性、主體責任?如何借助市場這只無形的手,發揮杠桿作用?政府如何主導,保障農民的利益,保障農民安居和興業?……改革創新成了大家討論的話題。大家認為,結合甘孜的實際,加快城鄉提升步伐,有效解決“三農”問題,不僅要攻破思想壁壘,更要突破體制機制障礙。

    康定市委副書記、市長甲么感慨地說,我們的差距在于:一是規劃起點低,二是規劃的落實推進慢,三個是資金的投入和融資的速度慢。主要原因還是我們的思想不夠解放,改革開放的步子還很慢。他表示,回去后要加快發展城鄉提升,通過社會融資、金融、政府投資三個模式,解決好融資和土地的問題。

    思想交融、觀念碰撞。大家認為,這是一次探親之旅,是一次解放思想的動力之旅,更是一次促進區域交流協作、推動發展升級之旅。回去以后,一定要認真學習借鑒他們的好經驗,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作風、真抓實干,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在提高城市建設管理水平上、在創新體制機制上下更大功夫,努力推動甘孜發展升級提速,為建設美麗生態和諧小康甘孜作出新貢獻。

    

    

 

  • 上一篇: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 下一篇:就業扶貧直抵“窮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