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新聞 >> 黨政要聞 >> 瀏覽文章

州委中心學習組赴雅安眉山成都阿壩學習考察啟示錄(四)

甘孜日報    2017年02月27日

“飛地經濟”擎起一片艷陽天

      ■本網記者 袁飛 楊杰 肖宵

    工業強則地方強,工業興則地方興。州委、州政府提出全力實施“工業強州”戰略,科學有序開發優勢資源,加快推進州內產業園區和甘眉、成甘等“飛地”園區建設,延伸州內產業發展鏈條,把生態工業作為轉型跨越的支柱產業來培育,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推進以最小的環境代價和合理的資源消耗,獲取最大工業經濟效益的特色工業之路。

    資源時代,地域遼闊的我州占據了有利高地:良好的生態、壯美的山河、厚重的文化聚集成世界級的旅游資源,豐富的水能、風能、太陽能和地熱資源儲量居全國前列,金銀等十余種金屬儲量居全省第一,鋰輝礦儲量居亞洲第一。這意味著甘孜州經濟發展具備了順勢而為的強大動力,具備持續發展的強勁潛力。

    如何將巨大的資源轉化為有效的資本?省委、省政府出臺“推進省內區域合作發展,支持民族地區發展‘飛地’園區”的重大舉措,這是促進資源優勢配置、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載體。面對新的發展機遇,甘孜州在四處尋求合作伙伴。

    俗話說,有緣千里來相會。一個看重資源,一個看重市場,我州與眉山市一拍即合,2012520,我州政府與眉山市政府正式簽訂《共建工業園區合作協議》,本著“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原則,以眉山市鋁硅產業園區為基礎,依托眉山市的區位優勢、產業優勢,以甘孜州豐富的資源和國家、省支持藏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相關政策為支撐,有效整合存量資源,創新發展增量資源,攜手打造四川最具活力和競爭優勢的“飛地”工業園區。

    “飛地經濟”是指兩個互相獨立、經濟發展存在落差的行政地區打破體制限制,把“飛出地”的資金和項目放到行政上互不隸屬的“飛入地”的工業基地,通過規劃、建設、管理和稅收分配等合作機制進行跨空間的行政管理和經濟開發,實現兩地資源互補、互利共贏的經濟發展模式。

    幾年過去了,甘眉工業園區建設得怎樣?園區成效到底如何?帶著這些問題,州委中心學習組成員走進了甘眉工業園區。

    現場 精心打造“聚寶盆”

    214,當州委中心學習組成員走進甘眉工業園區時,映入眼簾的是一幅項目建設的火熱場景:林立的廠房、轟鳴的機器聲、熱火朝天的建設現場……無不讓人感受到工業經濟蓬勃發展的氣息。

    甘眉工業園區地處眉山市東坡區修文鎮,位于成都平原西南部,成都經濟區核心節點,眉山市區西南面8公里處。園區內有成昆鐵路鮮灘火車站和三條鐵路專線,遂資眉高速公路、成昆鐵路穿園而過。園區距雙流國際機場50公里;距成樂高速公路2.5公里;距省道1031.3公里;距省道1065公里;距成都港大件碼頭52公里;距城際鐵路眉山站10公里。隨著四川推進成德綿眉同城化、啟動天府新區建設和眉山現代工業新城建設,園區區位優勢將更加凸顯。

     據了解,甘眉工業園區按照產業新城模式,實行獨立管理、獨立核算和封閉運行、按股投資、按約分利的共享機制;產業定位上,重點以有色金屬、光伏產業為主,配套發展輕工、化工、機械、信息和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產業,著力打造科技型、創新型、節能環保型產業發展基地,延伸有色金屬產業鏈,承接甘孜州有色金屬礦產資源精深加工。園區建成區5.23平方公里,甘眉首期合作區規劃14.99平方公里,中遠期規劃11.26平方公里,遠景規劃7.02平方公里。甘眉工業園區主要發展科技型、創新型、節能環保型產業。主導產業以新能源和金屬新材料為主,配套發展精細化工、機械、再生資源回收利、輕工、生產性服務業。

    如今,甘眉工業園區被確定四川省重點產業園區,四川省首批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多晶硅太陽能光伏產業基地,也是眉山市第一個“百億園區”,正積極申報“省級經濟開發區”。目前,園區已形成鋁、硅兩大優勢主導產業,正在發展鋰產業。截止2016年底,累計實現工業總產值8.08億元,培育規上企業3戶,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8.33億元,入庫稅金4568萬元,招商引資到位資金28.5億元,爭取國家、省專項資金1.99億元,使用留存電量98.33億千瓦時。

    通過市、州聯動招商,合力推進項目建設,初步構建了“原料在藏區,產品在園區”“生產在園區,應用在藏區”的共贏產業發展格局,為工業園區的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為藏區群眾轉移就業奠定了堅實基礎,目前已有10名甘孜籍人員在園區企業就業。

    甘眉園區黨工委副書記、常務副主任倪剛告訴記者,園區建立以來,在兩市州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堅持規劃引領,繪制發展藍圖。堅持大規劃引領大合作,對甘眉合作區域38.5平方公里進行了全域規劃,分近期、中期、遠期發展進行編制,明確以新能源、金屬新材料為主導產業,完成了《甘眉工業園區發展規劃》、《甘眉工業園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甘眉工業園區區域環評報告》等“兩規劃四報告”的編制工作,完成了《甘眉工業園區十三五發展規劃》等。二是堅持基礎先行,夯實發展基礎。堅持大基礎承載大項目,投資6億元實施甘眉大道、康定大道、園區安置小區等16個重點基礎設施項目。三是堅持招強引優,實現跨越發展。堅持大項目促進大發展,先后引進了行業領軍企業和重大項目9個,已建成投產4個,協議引資達132億元,項目全部建成投產后,預計年實現產值179億元、年稅收11億元,解決就業3000人以上。

    一邊看,一邊聽,學習組成員真切感受到發展科技型、創新型、節能環保型產業所帶來的巨大效益。甘眉工業園以新能源和金屬新材料為主導產業,配套發展精細化工等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思路給州委中心學習組成員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當日下午,學習組成員又來到邛崍市羊安鎮成甘工業園區學習考察。

    成甘工業園區是成都市、甘孜州深入貫徹中央和省委大力實施扶貧開發和藏區發展戰略,集成都、甘孜兩地之力,發揮各自優勢,合作共建產業園區,全面深化“產業扶貧、精準扶貧”的破題之舉。涵蓋邛崍市羊安、高埂、牟禮3個鄉鎮,規劃面積約10平方公里,其中起步區規劃實施2平方公里。該工業園區將首先啟動起步區的建設,利用2年時間建成,園區初具規模;利用5年時間,即到2021年,將成甘工業園區打造成300億產業園區,成為全省飛地園區的樣板和典范。

    成甘工業園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按照培育和引進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端成長型產業發展思路,成甘工業園區產業定位為重點發展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產業帶動強、能源消耗少、價值鏈長、節約高效用地的工業項目。其中:優先發展新材料、生物醫藥等產業,積極發展輕工、電子信息、精密機械及智能制造等產業,培育發展新能源汽車等產業。緊抓廣東省對口幫扶甘孜州契機,積極承接沿海先進地區優勢產業轉移,緊抓廣東省對口幫扶甘孜州契機,瞄準廣東省日用家電、機械制造等行業,會同甘孜州赴廣東省實施靶向招商,促進企業落地。

    據了解,201512月,成都市與甘孜州簽署對口幫扶、區域合作和共建成甘工業園區合作協議,根據協議,在5年內,落戶邛崍市的成甘工業園區將建成300億產業園區。

    園區學習考察結束后,州委中心學習組考察團與成都市領導進行了座談。州委書記劉成鳴對園區工作給予充分肯定。他說,省委決定甘孜州和成都市共建成甘工業園區,一年多時間,雙方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成甘工業園區是甘孜州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具體體現,是甘孜州將自身資源優勢與成都市場優勢有機結合的有效載體。我州將在解決當前存在的建設用地指標、留州電量使用等問題方面給予全力支持,確保成甘工業園區良性發展、滾動發展。

    成都市委書記唐良智也表示,將進一步推進中央、省系列優惠政策落地落實,共同積極爭取更多土地、金融以及要素保障政策;以項目為中心,突出兩地共享機制,進一步擴大雙方合作范圍,為推進全省“三大發展戰略”和“兩個跨越”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啟示 沖破蕃籬天地寬

    轉變舊的觀念,啟發新的思路,較好的一個方法就是向先進學習。此次州委中心學習組考察團的四市(州)之行,就是一個思想解放的旅程。

    “飛地經濟”的實踐,讓學習組成員眼前一亮,大家圍繞“跳出甘孜看甘孜、跳出甘孜發展甘孜”展開激烈討論。

    “一路走來,感受深刻。觀念零散、項目零散、產業零散,這是我們的軟肋。我建議,在今后的發展中我們要做到‘三個結合’,即:高與低結合,用高端思維與接地氣的現實相結合,立足實際謀求發展;長與短結合,‘十三五’遠景與當前發展相結合,一張藍圖繪到底,一屆一屆接著干,一年一年往上加,才能形成規模的態勢;大與小結合,打破區域限制,圍繞大產業、大項目,將小村寨、小產業結合起來,整合資源、打捆項目和資金,把規劃和項目作為抓手,撲下身子真抓實干,方能見效。”德格縣委書記嘎絨擁忠直截了當。

    “跳出甘孜看甘孜,我們差距確實很大,最大的差距就在于我們的執行能力上,結合雅江實際,我們將進一步加強對政策的再研究,吃透、吃準政策,強化執行,抓實抓好見到成效。”雅江縣委書記劉宗建說道。

    “差距來自哪里?就全州整體而言,差距來自觀念,觀念決定命運,思路決定出路。從我州自身來看,機制體制仍然照抄照搬,不敢突破,政策把握上墨守成規,不敢突破,干事上思想保守,不敢突破,存在不準出事、不敢出事的思想,缺乏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氛圍。建議:在今后發展中一是要解決投入與融資問題,二要解決市場主體問題,按照區域性、連片性引進龍頭企業,打造拳頭產品,樹立叫得響的甘孜品牌。”白玉縣委副書記、縣長阿央鄧珠更是直言不諱。

    “飛地經濟發展給我們很大的啟示,也為我們樹立了榜樣,只有沖破蕃籬,跳出甘孜看甘孜,才能解放思想。建議:實行區域統一發展規劃,避免各自為政的惡性循環,同時,加強政策研究,建立良好機制,營造良好發展環境,激發干部群眾抓發展、思發展、謀發展、支持發展的良好氛圍。”瀘定縣委副書記、縣長祝邦文感言。

    進入21世紀,“資源為王”的字眼被深深刻在每一個國家和地區長遠發展的規劃之上。資源時代的最顯著特征就是——發展機遇圍繞資源而生。誰擁有資源,就擁有發展的根基、搶得發展的先機;誰擁有資源,就擁有市場經濟的話語權、加快發展的自主權。

    “飛地經濟”讓我州擺脫了“一畝三分地”的束縛,打開了發展思路,拓展了發展空間,并成為我州新的經濟增長點,同時,也使雙方的產業布局更加合理,形成產業集群效應,有效地帶動當地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和第三產業發展,為兩地經濟增添活力,這正是“飛地經濟”帶來的“多贏”效果。

 

  • 上一篇:推動全域旅游快速健康發展
  • 下一篇:海螺溝今授國家5A景區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