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7年08月11日
——我州“六大戰略”現場推進會記者觀察之二
圖為現場會與會人員在雅江縣松茸產業園區學習參觀。
■葉強平 本網記者 陳斌 袁飛 楊杰 張濤 文/圖
盛夏的高原到處綠樹成蔭、芳草茵茵。
8月9日至10日,記者跟隨我州“六大戰略”現場推進會與會人員走進雅江、理塘。呈現在人們眼前的是一幅統籌城鄉發展的美好畫卷:一座座樓房新穎靚麗,一處處集鎮熱鬧繁榮,一個個美麗鄉村風景如畫、連線成片;這里環境整潔,民風淳樸,城鄉建設之美、發展變化之大,讓人們驚嘆不已。
走進雅江縣八角樓鄉帕姆嶺村,獨具特色的藏式建筑拔地而起、寬闊整潔的水泥路延伸到遠方、優美的宜居宜業環境呈現在眼前,村里處處形成了環境優美、生態良好、民風文明、生活幸福的新氣象。
帕姆嶺村因帕姆嶺自然風景區而得名,臥龍寺河與木則西河交匯于此,田地沿公路、河流分布,風光秀麗宜人;村內土石結構的藏式建筑,以“小聚居、大散居”分布,與自然環境有機結合。
談及現在村民的幸福生活,村支書丁則巴玖激動地向記者打開了話匣:“近幾年,隨著基礎設施的不斷改善,村里的環境美了,村民們脫貧的意識也隨之改變,從挖蟲草、采松茸到種水果,從外出打工到在家里搞民居接待,大家不出門就能吃上‘旅游飯’,村民的腰包也一天天鼓起來了,這些都是有了黨的好政策,我們今天也過著像城里人一樣的幸福生活。”
看到眼前的變化,該村村委會主任公確來布心存感激地說:“現在,村里綠樹成蔭、藏房映人眼簾、水泥路通村到戶,村容村貌變了樣。”說話間,他用手指向村里新建的村民活動中心告訴記者,“現在,村民們也有了休閑的好去處。”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長期處于農牧生活的村民們迫切希望過上現代文明生活,改變落后的生活生產習慣,整治鄉村環衛亂象,城鄉統籌發展,找到產業發展路子,村民們的美好愿望正逐步變為現實。
雅江縣紅龍鎮錯柯二村,距縣城99公里,屬典型牧區村落。如何激發牧民群眾脫貧奔康的內生動力?引導他們走出困境?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和支持下,該村在實踐中找到了答案:以“三破解”為重點,采取多種方式籌資,發展牦牛養殖,保證產品銷路,按照“政府扶持+對口幫扶+部門支持+牧民入股”的方式,籌資169.05萬元,建立牦牛養殖專業合作社,并嚴格落實合作社管理機制,利用近3萬畝草場,養殖牦牛560頭,所生產的酥油、奶渣和牦牛奶制品在縣城及省內銷售。
妙棋一著滿盤皆活。近年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全州各地結合本地實際,充分發揮當地資源優勢,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公司+支部+基地+牧戶”等多種產業化經營模式,加力引進龍頭企業,走出了一條從單純種養殖向“產村相融”“農旅結合”“農牧業持續發展”的可持續發展新路。
理塘縣奔戈鄉卡灰村霍曲吉祥牧場利用地處國道318線、227線的地理優勢,依托鵬飛牦牛肉食品開發公司和藍逸公司,從養殖和加工入手,把集體牧場和草原旅游觀光有機結合,激活了產業內生動力,開啟了農牧民增收致富新征程。
理塘縣濯桑鄉康藏陽光雙創中心的標準化育苗中心、職能EPS模塊、產品追溯系統、蔬菜標準化包裝、凍庫真空預冷和冬暖式大棚里的無公害有機番茄,讓與會者嘖嘖稱贊,沒想到被譽為“世界高城”的理塘縣也有了現代生態農業。這里以“基礎圍繞產業建,產業圍繞市場轉,市場圍繞增收建”為目標,采取“特色優勢產業+”模式,促進生態畜牧業、種植業、鄉村旅游業共同發展;發展“產業園區+”模式,直接帶動貧困戶就業增收;壯大“農業經營主體+”模式,實現公司和農戶雙贏;進一步做強一二三產業,真正實現產業富民。
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學、一路思,與會人員通過參觀雅江縣松茸產業園區、教育園區、兩河口電站和“天路十八彎”,理塘縣公安局110指揮大廳、規劃館及“六大戰略”展板和濯桑鄉漢戈村,實地查看產業項目建設和“六大戰略”實施情況后,感受深刻、觸動頗大。
“從這次現場會走訪的地方來看,我感覺到了法制理念正在深入人心,無論老百姓還是干部,目前依法辦事,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制良序正在形成。”州政法委副書記戴斯林說道。
通過看現場,聽介紹,領導點,相互學,兩天的參觀給與會人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充分感受到,雅江、理塘兩縣近年來的發展變化很大,特別是基礎設施大為改善,公共服務大力提升,集體經濟向好發展,為各縣(市)大力實施“六大戰略”,全力脫貧奔康,提供了可復制和推廣的好經驗、好做法,起到了相互學習,相互促進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