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 2017年09月06日
甘孜藏族自治州鄉城縣富有民族特色的民居。 人民視覺
住上好房子
巴中市通江縣 搬遷搬出新天地
■劉裕國
8月14日,吃過早飯,朱以樹和妻子文蓮右把3頭牛趕往山林,隨后趕到村里的大黃基地除草。“我們兩個人每天在基地能掙180元。”朱以樹說。
朱以樹是四川省巴中市通江縣空山鄉青龍村的貧困戶,依靠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去年底搬進100平方米的新房,“是村上統規統建的,自己只花了5000元。”
以前,朱以樹住在青龍村六組的一處陡坡下,房屋用竹籬糊泥作墻,十分簡陋。2012年8月的一天,晚上下大雨,一塊大石頭從屋后陡坡掉下,砸爛墻壁后又將床砸碎。此后幾年,每逢下雨,他們一家都借住在鄰居家。
2014年9月,朱以樹父親生病,經過20多公里的土路顛簸,送到空山鄉醫院,再轉至通江縣人民醫院,醫生告知,要是早來2個小時還有救。朱以樹的兩個兒子先后帶女朋友回家,都因為居住條件太差扭頭就走。
“現在總算住上了好房子。這里離街道近,房屋設計得好,功能也齊全。”朱以樹說,村里引進了兩家企業,成立了專業合作社,夫婦倆在合作社務工,每年收入近2萬元。
讓朱以樹高興的是,去年11月,二兒子帶回的女朋友看到正在建設的聚居點,同意親事不說,還主動拿出5萬元作為裝修費用。“大兒子在山東打工,也談了個女朋友,他弟弟把新房子的照片用微信傳給他,女朋友滿意得很。”
“全村易地扶貧搬遷78戶,其中集中安置在聚居點的有39戶,其余的分散安置。”村支書賈芝國介紹,通過土地置換,每戶有4畝生產用地、150平方米的菜園地,聚居點還統一建設了牛舍、豬圈。
居住條件改變了,生活習慣跟著變。聚居點里衛生室、圖書室、幼兒園、文化廣場等公共服務設施一應俱全,朱以樹夫妻還計劃著學跳廣場舞。
最近村里正在籌備建立鄉村旅游合作社,朱以樹打算拿出一間房作為客房,供游客居住。對于今后的生活,他信心滿滿。
過上好日子
涼山州昭覺縣“懸崖村”蝶變旅游村
■王明峰
“‘懸崖村’鋼梯改造已全程完工,上好了防水漆,原來腳踩上去不平穩的地方加焊了一根鋼管,三根鋼管并排就很好走了。”8月3日,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支爾莫鄉黨委書記阿吾木牛告訴記者。
在支爾莫鄉,被稱為“懸崖村”的阿土列爾村因出行靠極其艱險的藤梯而聞名。
為有效緩解村民出行難、出行險問題,去年涼山州、昭覺縣兩級統籌投入資金100萬元,實施“鋼管天梯”工程建設,新建了由1500根鋼管構成的“鋼梯路”。去年5月,中國移動投資100萬元,為“懸崖村”建設了4G網絡基站。村民莫色伍哈的大兒子在外地讀書,“以前給兒子打電話,說著說著就斷了。現在信號很好,可以隨時給老師打電話了解孩子學習情況。”
當地以“繡花”功夫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通過“借羊還羊”“產業扶貧資金入股”等方式,大力發展特色種養業,共種植核桃1.5萬株、青花椒4420株、臍橙7000株,養羊448只。
今年4月,阿吾木牛帶著村干部到西昌考察油橄欖產業后,在“懸崖村”試種了6畝并成功掛果。下一步將采取“支部+公司+農戶”的模式擴大規模,爭取明年達到300畝,并引進土耳其榨油生產線。
2016年底,昭覺縣與成都天友旅游集團簽訂旅游開發協議,后者擬投資3億元打造“懸崖村”—古里大峽谷景區。未來的“懸崖村”,將成為一個集觀光、休閑、度假、戶外運動為一體的體育旅游特色小鎮。
目前,“懸崖村”每周吸引近千名游客來體驗天梯之旅。今年3月,“懸崖村”第一家農家樂開業了。農家樂采用村集體經濟部分入股的形式,將帶動村民的養殖業和蔬菜種植發展。成都天友旅游集團昭覺項目部總經理何勁杉介紹,公司計劃年內開展觀光纜車的基礎性施工,爭取明年完成建造。“觀光纜車既可讓游客很快到達‘懸崖村’,也能解決村民的出行問題。”
形成好風氣
宜賓市屏山縣“歇幫”歇出主動脫貧
■梁小琴
8月的川南熱浪蒸騰。宜賓市屏山縣五峰村貧困戶羅澤海顧不上毒日頭,把曬糧食的竹席一點點拖進新家。今年7月初,他通過易地扶貧搬遷住進新房,還新砌了豬圈。不過,這樣的新生活是“遲到”的,原因在于羅澤海被“歇幫”3個月。
“‘歇幫’是指針對脫貧不積極、違法亂紀的貧困戶,暫停所有幫扶的懲戒性措施。”五峰村第一書記許智介紹,“歇幫”期間,村里拒絕了羅澤海發展產業的貸款申請。而他也只能住在土墻傾斜的老屋里。
去年10月,村里就曾催他選址動工。但羅澤海認為,拖得久一點,搬遷補助會提高,于是故意拖延。多次催促無果后,今年2月,村里決定對羅澤海“歇幫”3個月。
看到其他貧困戶順利住進新房,羅澤海的思想一點點松動。最后他主動找到許智,承認自己脫貧不積極的錯誤。經過考察,五峰村恢復對其幫扶。他也如愿借到4000元產業周轉金,買豬仔發展養殖業。有人問他以后還會“拖一陣”嗎?羅澤海擺擺手,連說“不得嘍!不得嘍!脫貧還得靠自己嘛!”
2016年6月,屏山在全縣78個貧困村試點建立“歇幫”機制,執行周期3到6個月,并以負面清單的形式列出婚喪嫁娶大操大辦、賭博酗酒等24項“歇幫”指標。在此基礎上,各貧困村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本村“歇幫”辦法。如五峰村明確要求“不按照技術要求養殖和種植”的貧困戶被“歇幫”;大乘鎮雙峰村則規定,賭博金額500元以上的“歇幫”半年等。
截至目前,屏山縣共“歇幫”89戶,已“復幫”86戶。“‘歇幫’強化了對貧困戶的約束、管理,營造出感恩奮進、主動脫貧的好風氣。”屏山縣扶貧移民局相關負責人說。
養成好習慣
甘孜州鄉城縣“垃圾銀行”換來新景觀
■張 文
“這么多廢紙可以換兩根鉛筆。”8月2日,在甘孜藏族自治州鄉城縣城區小學科技環保室內,“垃圾銀行”工作人員一邊收垃圾,一邊給正在排隊的學生兌換鉛筆、本子、橡皮等學習用品。
走進鄉城縣城區小學,干凈的校園環境、整潔的教室,給人很深的印象。課間,學生自覺拾撿垃圾已然成為校園“新景觀”。
“用這些垃圾可以去換學習用品啊。”被問到為何拾撿垃圾,4年級2班的學生拉姆用稚嫩的聲音回答。今年3月開始,學校建立起“垃圾銀行”,學生可以把學校內收集到的垃圾存入“銀行”,然后兌換“利息”——學習用品。
“通過這種方式,我們逐步把環保理念融入孩子們的學習生活中。”校長傾忠介紹,以前孩子們有了垃圾就到處丟。老師們一起出謀劃策,建立起“垃圾銀行”,有效提高了孩子們愛護環境衛生的意識。
記者注意到,學生每次兌換的物品數量登記得清清楚楚,回收的垃圾按類別集中堆放。
“垃圾銀行”負責人宋生呷介紹,每滿1個星期,學校就會聯系附近的廢舊物品回收站將有用垃圾運走,然后用這些資金買回學習用品。
“娃娃以前挺浪費的,橡皮擦用一半就不曉得扔哪了。”家長扎姆說,“有了‘垃圾銀行’,孩子變得節省了。”
為帶動更多人愛護環境和勤儉節約,學校還開展小手拉大手的家長參與拾撿垃圾活動。“很多時候娃娃在街上看到垃圾,都會拉著我一起去撿,我現在也養成了不亂扔垃圾的習慣。”家長彭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