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新聞 >> 黨政要聞 >> 瀏覽文章

文明之風催人奮進

甘孜日報    2018年08月06日

稻城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見聞

一棟棟美麗的藏房被一條條蜿蜒的聯戶路相互串連,宛如一串串灑落草原花海的項鏈;藏房四周,一排排新栽的杉樹和一片片盛開的油菜,恰如項鏈上鑲嵌的寶石與黃金;每一棟藏房的院壩內,都有獨立的太陽能衛生間、美麗的換臺、整齊堆放的木柴和晾曬著的衣物;在藏房聚集的地方,小孩們正在草地上嬉笑追趕,老人們正在陽光下聊著家常,一些剛從旅游大巴上走下來的游客高興得手舞足蹈……。日前,記者來到稻城縣色拉鄉八美村了解該鄉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開展情況,剛到村口就看到了一幅美麗的鄉村畫卷。

脫貧全靠黨的政策好 奔康還要自己加油干

在色拉鄉黨委書記布初的介紹下,記者來到了該鄉泥塑務工隊隊長西繞土登家里,西繞土登的兒子呷瑪丁真爽快地答應了記者的采訪要求。

呷瑪丁真告訴記者,前幾年八美村因為交通不便、經濟落后,村里人把主要精力都用在了解決溫飽上,對環境衛生和個人衛生很不關心。以前村里是牛糞遍地、柴草亂堆,每到夏天就臭氣熏天、揚塵四起;村民家里也是人畜混居、雜物亂放,家里的餐具更是幾乎不洗、反復使用,洗澡、洗手、洗臉、刷牙等個人衛生行為對大家而言更是無比陌生。正是因為環境太差,八美村雖然風光優美卻無人問津,村民長期守著資源受窮。

隨著脫貧攻堅各項工作的不斷推進,八美村修好了硬化路,安好了太陽能路燈,實施了植樹種草工程,今年村里又完成了“五改三建”。外部條件變好后,大家的思想觀念和生活習慣也發生了變化,在鄉黨委政府的反復宣傳和制度引導之下,村里人逐漸養成了講文明、愛衛生的習慣。環境改善后的八美村,逐漸受到了各地游客的青睞,西繞土登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把自家的房屋租給一家旅行社用作接待場所。呷瑪丁真告訴記者,今年高考以后他就從內地回到家中幫著接待各地來的游客,有時一天要接待好幾撥,雖然辛苦但快樂。現在他的夢想就是大學畢業之后回到家鄉帶領村里人一起創業致富。

格繞德西十分支持兒子呷瑪丁真的夢想。她說:“以前我們的追求是吃飽就行,現在條件好了,年輕人就該去創業致富,不然就對不起黨和國家的好政策,農民夜校上都講了‘脫貧全靠黨的政策好、奔康還要自己加油干’!”

從西繞土登家里出來,記者詢問布初,呷瑪丁真一家的情況在色拉鄉是共性還是個例,布初語氣堅定地說,“是共性,他們家的變化就是我們全鄉的縮影!”

群眾思想改變 富民產業飛速發展

據布初介紹,色拉鄉臨近稻城縣城,位于通往亞丁景區的干道之旁,境內有風光優美的色拉大草原,出產青稞、土豆和雪菊。但是由于村民長期沿襲著傳統落后的生產方式且“等靠要”思想嚴重,全鄉346戶、1862人中,86戶、375人成為了貧困戶,全鄉9個行政村中有4個是貧困村。

“又窮又亂還不思進取”是布初2016年輪崗到色拉鄉任職時,對該鄉及其群眾的第一印象。他告訴記者,過去色拉鄉群眾大都靠有限的土地和政策性補助勉強過日,長期窮困的生活讓大家養成了得過且過、心胸狹隘的風氣。村里人大多不講衛生,公共區域和房前屋后完全處于臟亂差的狀態,大多數家庭沒有及時洗碗筷或者整理床鋪的習慣,大多數群眾幾天才洗一次手,幾月才洗一次澡;對于國家的惠民政策和幫扶舉措大家認為是“理所當然、多多益善”,“如果你不懶,政府不會管;要就懶到住,政府有照顧”的消極思想在村民之間一度流行,更有甚者習慣以鉆政策空子為榮;鄰里之間更是錙銖必較、處處爭利,因邊界爭議、口角之爭發生的打鬧事件時有發生,就算兄弟、婆媳之間也經常互不相容。

物質基礎決定思想意識,思想意識影響社會發展。近年來,隨著脫貧攻堅各項政策的落地落實和當地旅游產業的飛速發展,色拉鄉的硬件基礎和經濟條件得到了飛速改善,2017年全鄉的人均收入已突破了萬元大關,比2015年增加了4000余元。為了全面提升當地群眾的生活品質,筑牢全鄉繼續加速發展的堅實基礎,加強對全鄉干部群眾的精神文明建設已成為色拉鄉黨委政府的當務之急。恰好色拉鄉的這一需求也與稻城縣委政府的工作部署不謀而合。

十九大作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部署后,我州在全州范圍內大力實施“潤育工程”,稻城縣把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作為提升農牧區的發展活力、改善農村發展環境、激發農牧民內生動力的重要舉措。經過反復研究探索,今年3月,稻城縣提煉形成了“1356”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方法,即在農村大力實施“潤育工程”,大力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對農村工作和農民群眾提出脫貧成效好、衛生習慣好、遵紀守法好、公益服務好、尊老愛幼好的要求,面向農村干部群眾大力開展政策教育、感恩教育、法紀教育、習慣教育、風氣教育和自尊教育。

色拉鄉因為發展基礎好、發展任務重,成為了全縣推廣踐行“1356”工作法的試點鄉鎮。半年以來,該鄉通過廣泛開展宣講宣傳,嚴格執行環境衛生治理考核制度,逗硬落實家庭(個人)衛生評比獎懲制度,大力開展植樹種花工作,認真落實結對幫扶舉措,大量發放生活衛生用品等方式,“軟硬齊施”不斷推進“1356”工作法落地見效。

“現在,貧困群眾‘等靠要’的思想已基本消除,講衛生、守法紀的思想已深入人心,鄰里之間動輒爭吵打鬧的情況已經完全沒了。”采訪中,布初這樣向記者描述色拉鄉踐行“1356”工作法半年以來發生的變化。

群眾思想改善以后,色拉鄉的富民產業也飛速發展。今年,該鄉抓住稻城縣連片發展特色農牧業和中藏藥業的機遇,按照“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模式,通過與龍頭企業簽署合作協議,種植了1000畝黑青稞、108畝雪上一枝蒿和100畝紅皮土豆;另外,該鄉群眾還踴躍到色拉花海基地務工,已經實現務工收入16萬多元;同時,該鄉還組建了石匠務工隊、木匠務工隊、雕刻務工隊、泥塑務工隊和普工務工隊,把全鄉的富裕勞動力轉移到了省內外務工增收。

“通過踐行‘1356’工作法,群眾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得到了很大改善,鄉村干部的精氣神也得到了很大振奮。現在全鄉上下都是一心一意謀發展,鼓足干勁奔小康。我們離建設‘綠色、和諧、繁榮色拉’的目標是越來越近了!”采訪最后,布初這樣概括了“1356”工作法對色拉鄉的影響。

謝臣仁 記者 劉小兵 見習記者 包小玉


  • 上一篇: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指導意見改革完善醫療衛生行業綜合監管制度
  • 下一篇: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定不移推進深化改革述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