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報 2018年12月18日
航空第四極
成都雙流國際機場是我國內地第四個、中西部地區第一個旅客吞吐量邁上5000萬臺階的機場。目前,該機場已開通航線333條,其中國際(地區)航線112條,航線網絡基本覆蓋全球五大洲。
成都機場年旅客吞吐量突破5000萬人次
“航空第四極”打造開放新高地
5000萬人次——近日,成都雙流國際機場年旅客吞吐量再次刷新。
這也是繼北京首都國際機場、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廣州白云國際機場之后,我國內地第4個、中西部地區第一個邁上5000萬臺階的機場。業內人士指出,成都機場正式躋身全球“5000萬級機場俱樂部”,意味著成都“航空第四極”地位更加凸顯。
2004年,成都機場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000萬人次。從2009年突破2000萬人次算起,成都機場便以“平均每3年增長1000萬人次”的速度發展——2012年突破3000萬、2015年突破4000萬、2018年突破5000萬。
西南交通大學區域經濟與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戴賓認為,成都機場年旅客吞吐量快速上漲,反映出成都乃至四川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升。
“成都是西部內陸地區對外開放水平最高的城市。”他表示,2008年落戶成都的世界500強企業不到200家;而截至今年9月,已有235家世界500強企業在川謀求發展。“開放水平的不斷提升,使成都成為我國與世界交往的重要窗口,通過機場進出成都也越來越頻繁。”
機場構筑的空中航線,讓四川的國際“朋友圈”越來越大。今年以來,成都機場堅持以“深耕歐非、加密美澳、覆蓋亞洲、突出東盟”為方針,規劃航線網絡。新開成都至洛杉磯、紐約、開羅等地的洲際遠程航線,以及成都至蘭卡威、伊爾庫茲克、萬象等地的亞洲短程航線,國際(地區)航線數量在中西部地區位居第一。截至目前,該機場已開通航線333條,其中國際(地區)航線112條,航線網絡基本覆蓋全球五大洲。
成都雙流國際機場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向杰介紹,機場未來將重點拓展洲際10小時航程圈和亞洲5小時航程圈,實現成都與全球主要經濟體的直通互聯。“到2020年,國際(地區)航線數力爭達到130條,旅客吞吐量爭取突破6000萬人次。”
戴賓認為,航空運輸建立的空中大通道能夠打破內陸地區對海洋的依賴,是四川擺脫內陸省區發展困境、融入全球的根本路徑,也必將成為我省構建“四向拓展、全域開放”新格局的重要物質支撐。
中歐班列(成都)
架起快捷暢通的亞歐大陸橋——如今,中歐班列(成都)已累計開行3000余列,占全國中歐班列開行總量的1/5,穩居全國首位。對外形成7條國際鐵路通道和5條國際鐵海聯運通道,連接境外23個城市,境內14個城市,網絡覆蓋全球。
中歐班列(成都)
架起快捷暢通的亞歐大陸橋
12月初,世界500強企業上海綠地商業集團正式簽約入駐成都國際鐵路港。至此,依托中歐班列的通道建設,成都國際鐵路港已入駐包括現代物流、供應鏈、國際貿易等各類企業達1700余家,臨港產業全面崛起。
2013年4月26日,響應“一帶一路”倡議,中歐班列(成都)從成都青白江始發,架起快捷暢通的亞歐大陸橋,根本上打破西部地區發展外向型經濟必須依賴港口的歷史。四川,一躍成為中國內陸開放新高地。經過五年多的運行,如今中歐班列(成都)已累計開行3000余列,占全國中歐班列開行總量的1/5,穩居全國首位。
車輪滾滾前行。以成都國際鐵路港為原點,中歐班列(成都)已對外形成7條國際鐵路通道和5條國際鐵海聯運通道,聯接境外23個城市,境內14個城市,網絡覆蓋全球。國際端西向通道實現經羅茲至歐洲主要城市和經阿拉木圖至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的立體網絡;北向通道至俄羅斯、白俄羅斯;東向通道拓展“蓉歐+”鐵路班列貨運通道,聯結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經濟區,輻射日韓及美洲地區;南向通道鐵海聯運班列經欽州至新加坡、曼谷等東南亞、中東、非洲國家港口。
運輸時間是海運的1/4,成本是空運的1/8,憑借時效、成本方面的優勢,這條“黃金通道”帶動了貿易產業發展:TCL、戴爾等企業在成都的產業增量顯著提升,同比分別增長99%、140%,一大批省外、國外產能紛紛布局成都;成都鞋帽、電子產品、攀枝花水果蔬菜等,越來越多的“四川造”走出去積極搶占開拓國際市場;成都鐵路口岸相繼開通木材口岸、肉類口岸、平行進口車口岸功能,糧食口岸即將驗收,2018年進出口貨物總值將全面突破50億美元……
在中歐班列(成都)的推波助瀾下,目前成都已在捷克、德國等地掛牌成立“歐洲辦事處”,和波蘭羅茲經濟開發區、西班牙薩拉戈薩物流園區、白俄羅斯中白工業園等分別建立了國際物流合作關系。國內與上海、欽州、烏魯木齊、德陽、宜賓等地實現全國通關一體化,共享多式聯運物流通道。
打造聯通歐亞的干線通道網絡和輻射亞太的集散網絡,中歐班列(成都)還有更大謀劃:到2020年,成都國際班列年度開行量達到3000列,成為歐亞貿易的橋頭堡,同步完善口岸功能,強化西南區域集散中心優勢,打造國際物流、城際配送、城市配送等多圈層的綜合物流體系,形成通達全球、功能強大、陸海內外聯動的國際化內陸樞紐。
廣安(深圳)產業園
廣安,小平故里;深圳,開放前沿。深圳與世界沒有距離,廣安與深圳沒有邊界。廣安(深圳)產業園是深圳在四川的“飛地”,是深圳的“第十二個區”。在這里,廣安將不斷加強國際交流合作,為東西部合作提供案例和樣本。
廣安(深圳)產業園
讓深圳理念、深圳速度在廣安開花結果
12月8日,四川深廣合作產業投資開發有限公司與四川啟迪萬博科技服務有限公司簽訂協議,雙方將以廣安(深圳)產業園渠江云谷為載體,共同建設啟迪之星(廣安)孵化基地,在創新人才培養、創業企業孵化、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開展全面合作,逐步在廣安構建區域科技創新體系。
廣安(深圳)產業園是川粵兩地合作的重要內容之一。
2016年,廣安和深圳簽署《合作共建廣安(深圳)產業園協議》,廣安發展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和深圳市特區建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組建合資公司,首期擬注冊資金近20億元,深圳方入股占51%,廣安方入股占49%,以產業園為兩市合作平臺進行市場化運作。
合作一開始,廣安(深圳)產業園就改變了多數園區的“管委會+園區”做法,用公司的模式經營管理園區。同時,廣安(深圳)產業園還通過建立深圳與廣安兩市利益共享和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探索出了政府引導、市場運作、企業主體的管理運營模式,確保發展方向可持續化。此外,該產業園還推動廣安出臺了產業發展19條政策、土地作價出資管理辦法、招投標評定辦法等政策措施。
如今,深圳理念正在廣安開花結果。廣安(深圳)產業園已吸引比亞迪、深圳能源等企業入駐。深圳速度也在廣安成為了現實。據介紹,廣安(深圳)產業園首期項目——深廣·渠江云谷項目主體建筑7個月實現封頂,尤其是深廣大廈,平均每5天修2層。
最近,隨著深廣·渠江云谷項目34棟主體工程的基本完工,廣安又吸引了一大批企業。“一香港上市公司將其中國總部落子廣安(深圳)產業園,豬八戒網也和公司簽訂了合作協議。此外,希爾頓酒店和格林星光電影院也將于近期簽約。”四川深廣合作產業投資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清峰介紹,希望廣安(深圳)產業園能在市場化區域合作共建、“飛地”經濟模式等方面探索出一套在全國范圍可借鑒、可推廣的模式和經驗,為東西部合作提供案例和樣本。
自貢彩燈
有著800多年歷史的自貢彩燈,于1990年開啟了走向全球的步伐,首次走出國門。2017年,自貢燈會升級為“全球燈會”,已先后在60多個國家和地區及國內500多個大中城市展出,吸引4億多中外游客觀燈,成為國際品牌。
以“燈”為媒
拓寬“朋友圈”
最近,自貢燈會頻繁“走出去”:“東方彩燈·點亮世界”之“2018華盛頓環球燈會”“世界之光圖森彩燈嘉年華”在美國華盛頓和圖森開幕。
燈會以“中美文化特色”為主線,講述世界的故事,有童話世界的夢幻、民間故事的傳說、琴棋書畫的儒雅,構成一幅由中國延伸至美國的完美畫卷,其間點綴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時尚歌舞秀、雜技表演、兒童嘉年華和中華傳統特色商品展會等,為美國民眾打開了一扇了解中國的窗口。此外,在日本,以“冰雪世界”為主題的35個造型各異、精致浪漫的燈組“點亮”埼玉縣西武游樂園,為日本帶來一個曼妙燈光世界;在加拿大,“北境之光——溫尼伯中華彩燈嘉年華”在溫尼伯亮燈……
自貢有800多年的彩燈文化歷史。1990年自貢燈會赴新加坡展出,首次走出國門,開啟了全球綻放的步伐。
2017年,自貢燈會升級為“全球燈會”:未來,自貢將在國內外100個城市舉辦至少100場次燈會,已在美國、英國、法國、愛爾蘭、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等21個國家47個城市舉辦燈會53場次,貿易額達2500萬美元。
今年,自貢啟動“2018華燈耀絲路·點亮全球暨中華彩燈藝術展”,除自貢、成都、北京、哥本哈根、洛杉磯等城市外,陸續“點亮”澳大利亞悉尼、荷蘭海牙、新西蘭奧克蘭、埃及開羅、斯里蘭卡科倫坡等國家和地區的大中城市,在不同國家、用不同語言點亮中華彩燈,講述中國故事、弘揚民族文化。
一條“一帶一路”燈會巡展路線逐漸清晰:繼續深耕東南亞、歐美市場,拓展俄羅斯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自貢以“燈”為媒,商貿文化同臺唱戲,“走出去”擴大“朋友圈”,“引進來”增強開放發展活力。數據顯示,自貢燈會先后在60多個國家和地區及國內500多個大中城市展出,占據國內市場80%左右、國際市場90%左右的份額,年產值超20億元,共吸引4億多中外游客觀燈,成為國際品牌。自貢72戶企業與“一帶一路”沿線43個國家有經貿往來,去年進出口總額實現30.75億元、增長18.44%,其中對歐盟貿易增長幅度較大,占自貢外貿總額的四成。
﹃領館第三城﹄
從1到17——1985年,美國駐成都總領事館開館,在近20年時間里“一枝獨秀”;隨后,德國、韓國、泰國、法國、新加坡、巴基斯坦等國家相繼設領。目前,成都的領館數量達到17家,僅次于上海和廣州。
從“一枝獨秀”到接踵入川
“領館第三城”的開放之路
12月8日,時隔十年,德國總統施泰因邁爾再次踏上了巴蜀大地。
不僅是德國總統,近年來,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美國前副總統拜登、德國總理默克爾、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等外國政要率領的高訪團接連訪川……在他們身后,離不開這些國家駐成都總領事館的推動和促進。
今年4月,奧地利駐成都總領事館開館。由此,外國獲批在川設立領事機構達到17家,成都“領館第三城”的定位得到進一步鞏固。
把時間的指針往回撥,1985年,美國駐成都總領事館開館,在近20年時間里“一枝獨秀”。隨后,德國、韓國、泰國、法國、新加坡、巴基斯坦等國相繼設領事機構。2013年以來,外國領事機構以每年一到兩家的速度接踵入川。
領館數量僅次于對外開放悠久歷史的上海和廣州,身處內陸腹地的四川有何吸引力?
今年夏天,一場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辦的四川省全面開放合作暨深化南向區域合作座談會在成都舉行,駐蓉領事機構官員代表成為座上賓。
“不要把目光局限在沿海,現在是進入四川以及中國西南地區最好的時機。”以色列駐成都總領事館首任總領事藍天銘說。
“四川提出突出南向深化開放合作,這給新加坡和四川都將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新加坡駐成都總領事館總領事彭志威話音未落,新川創新科技園新加坡創新中心很快揭牌。
在領館數量不斷增加的背后,則是四川與這些領館所在國在高層互訪、經貿合作、文化交流、人員往來等方面的密切聯系,“領館第三城”的效應進一步放大。
本月,由法國商務投資署發起的“中法創新發現之旅”首次赴蓉,9家法國企業來川尋找合作伙伴;上月,波蘭駐成都經貿代表處掛牌成立,這是繼上海后,波蘭在中國設立的第二個代表處;9月,成都直飛特拉維夫航線正式開通,在已經開通直航的國內城市中,成都到以色列距離最短;在先后開通成都直飛泰國7條航線后,四川赴泰國旅游人數去年超過44.5萬人次……不僅如此,中法生態園、中德中小企業產業園、中韓創新創業園等三大國家級國際合作平臺也相繼落戶四川并加快建設。西博會
老會展、新會展、西博城,四川最重要的展會——中國西部國際博覽會,從誕生之后三遷其址。地址變遷的背后,是西博會規模的提升,質量的提升,開放的提升,更是四川從內陸腹地轉變為開放前沿的歷史見證。
不斷釋放“催化”能效
會展業打造開放大舞臺
天府大道一路向南,距成都市中心天府廣場20余公里,V形建筑中國西部國際博覽城(簡稱西博城),格外顯眼。
老會展、新會展、西博城,四川最重要的展會——中國西部國際博覽會,從誕生之后三遷其址。
地址變遷的背后,是西博會規模的提升,質量的提升,開放的提升,更是四川從內陸腹地轉變為開放前沿的歷史見證。
成都在我省會展業的發展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今年上半年數據,成都平原經濟區展覽總面積330.1萬平方米,占全省比重71.2%。
不只是西博會。
糖酒會、茶博會、農博會等一系列重要會展項目,都選擇在成都落地。國際國內的目光,不斷在這一連續奪得“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的地點匯聚。
選擇成都,采購商、生產商們,看中的是這里會展業的新形態——不僅僅是單純擺展覽、看成果、說概念,而是貫通產、供、銷的全段鏈條,用會展促銷售、強企業、升業態。
2008年,數十名伊拉克人,在西博會上列出了包含裝備制造、服裝鞋帽在內的10億美元采購列表;本打算在巴基斯坦投資的美國采購商齊口烏拉,在中國四川采購商大會上,只用了一小時的觀察加思考,就更改了之前的決策,選擇與四川供應商結成對子。
10年之后,更多國際商人將與成都的合作列為首選,因為中歐班列(成都)和四川南向通道的建設,能夠幫他們用最高效、經濟的方式,將貨物運送回去。
數據,最能說明這一系列變遷所帶來的價值:今年上半年,四川省通過會展業拉動經濟收入,達804.7億元。
不僅僅是成都,全省各地,都在向會展業積極借力。
今年3月,1200多家企業,攜5000余款產品參展瀘州舉辦的酒博會;12月,8國企業匯聚達州,第八屆秦巴地區商品交易會的展場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唱起主角。
還有藥博會、竹博會……各個市州,正根據本土產業特色,借力會展的“催化”能效,讓發展向高質量不斷靠攏。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