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報 2019年01月20日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化擴權強縣、擴權強鎮改革,賦予縣級更多自主權。”
作為全國縣級行政區數量最多的省份,2007年7月,我省正式啟動擴權強縣試點,前后共分3批次將78個縣納入試點范圍。
當前,加快構建“一干多支、五區協同”區域發展新格局中,被視為發展基石的縣域經濟如何找準發力方向?已探路10余年的擴權強縣改革又該如何“再出發”?今年省兩會上,代表委員們就此展開了探討。
□袁敏 徐莉莎
看現狀
存在“兩個婆婆”現象
在保持現有行政區劃不變的前提下,將與地級市相同的部分經濟和社會管理權限賦予擴權縣,激發縣域經濟發展的新活力和內生動力,是擴權強縣改革的內涵。
渠縣是全省第三人口大縣,2007年被納入全省首批擴權強縣試點名單。省人大代表、渠縣縣長王飛虎認為,擴權強縣試點為我省縣域經濟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渠縣也從中收獲了很多實惠。
政策效果初步顯現,問題也同樣浮現。在省人大代表、南充市發展改革委主任劉松眼里,擴權強縣是一套自上而下的政策組合拳。“拳打得是否漂亮,還得看落地效果。”
省政協委員、西南財經大學教授陳健生在調查研究中發現,“一些審批程序還是繞不過市一級。”他坦言,在具體實踐中,不少管理體制上的邏輯沒被理順,“事權界定模糊”“財權與事權不對稱”等現象仍然存在。省-市-縣三級行政管理體制并未發生根本性變化,縣級政府出現了省和市“兩個婆婆”。
下深水
進一步加大“放管服”力度
陳健生建議,在深化擴權強縣中,要明確實踐中的各級權限邊界,還需要系統推進行政審批、電子政務等配套改革任務,徹底打開擴權縣發展的現實束縛。
縣域主體也在呼吁進一步加大“放管服”力度。王飛虎認為,“放”方面,希望推動項目、土地、環保等審批權力下沉;“管”方面,可大力推行承諾制、備案制,重點加強審批事項的事中事后監管;“服”方面,指導擴權縣做好產業和項目規劃,優先將環保等補短板項目布局到擴權縣,并出臺政策支持擴權縣資源轉化利用。
要進一步向下放權,需市級密切配合。省人大代表、省人大預算委員會委員易敏利建議,省級層面可以加強對各市縣域經濟發展的相關統計,加重各市在縣域經濟發展方面的考核比重。
省財政廳在對省人大代表、遂寧市農業技術推廣站高級經濟師楊茂君所提建議的反饋中提到,我省將建立起資金、任務、權力、責任“四到縣”制度,充分賦予縣級對農業項目的決策權和資金管理權,因地制宜,統籌推進現代農業發展。
接手更多下放的市級管理權限,充分調動了地方政府的主觀能動性。省人大代表、武勝縣委書記毛加慶介紹,“今年,武勝將重點發展壯大文化旅游經濟,主動對接省級部門,爭取更多項目和資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