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報 2019年08月12日
8月9日,記者來到瀘定縣烹壩鎮馬廠村駱洪梅家時,她正在地里挖香蔥,“這個時候價格好,1.5元1斤,憑著這七分地,收入就有上千元。”香蔥不僅幫助駱洪梅脫了貧,如今更成為她家里重要的收入來源之一。
就在駱洪梅收香蔥的同時,正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產業的康定市時濟鄉若吉村,村黨支部書記唐玉橋在聯系電信公司的人過來安裝網線,好讓每間客房都能上網,讓游客有更好的體驗。
據統計,2018年甘孜州的鄉村戶籍人口有90余萬,占甘孜州戶籍人口80%以上,還有貧困村251個,而脫貧奔康,像駱洪梅、唐玉橋這樣的故事,每天都在甘孜州上演。□本報記者黃大海徐登林
關鍵詞 脫貧
特色產業鼓起貧困戶的錢袋子
以前,馬廠村村民都會在房前屋后種香蔥,但大都規模小、技術落后,最遠也只能賣到附近的鎮里,沒人把香蔥種植當成產業來發展。“要脫貧,發展好產業很關鍵。”烹壩鎮副鎮長曾梁翔說,“在村里找特色產業,不搞強行引進,農民的接受度才會高。”
確定主導產業之后,政府派來農技員并給予資金上的支持。如今,馬廠村共種植香蔥200余畝,每天都有附近市縣的蔬菜商販前來收購。“如果管理得好,每畝地年產值能上萬。”馬廠村黨支部書記李通洋說。與馬廠村不同,對面的固包村是把蘋果產業作為村里的主導產業。脫貧戶嚴時青家里栽種的100余棵蘋果樹,今年將陸續掛果。“預計今年能產1000多斤,明年會更多。”嚴時青說。
甘孜州政府副秘書長、扶貧開發局局長楊慶華介紹,為改變當地農產品小、散、亂現象,甘孜州印發了《甘孜州脫貧奔康百公里綠色生態產業發展示范帶建設方案》,要求堅持質量第一,秉承富民優先,追求效益優質,打造東、南、北部3個百公里產業發展示范帶,著力把“小產品”做成大規模占領大市場。“每個村都有自己的特色,而不是強行規劃發展某一種產業。”
主導產業要選好,經營模式上也要有所突破。目前,甘孜州已建立11個高原現代農業產業融合園區,圍繞主導產業培育農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7690個;圍繞“圣潔甘孜”打造雪域品牌,登記認證“三品一標”農產品185個,17個縣通過無公害農產品產地整體認定,建成生產基地115萬畝,“圣潔甘孜”生態特色農產品走向國內外市場。
受益于特色產業發展,甘孜州貧困人口從22.03萬人減少到18.9萬人、貧困村從1360個減少到251個,2019年完成剩余12個縣“摘帽”、251個村退出。
關鍵詞 奔康
鄉村振興藍圖在大渡河流域展開
8月8日,若吉村的廣場內人頭攢動,熱鬧非凡,本就處于旅游旺季,加之有情歌節的帶動,上百名省內外的游客一下子涌進村。
村民楊林珍在自家的院子里忙前忙后接待游人,“說是自家的院子,其實已經租給了村里的合作社。”楊林珍說,“租金一年5000元,合作社集中打造,我們回來打工,平時再賣些水果,今年收入有幾萬元嘞。”
唐玉橋說,以前,村民只能外出打工、跑跑車,賺些辛苦錢,村里的黨員干部也到省內其他地區考察過,都覺得發展旅游業是最好的出路,但卻沒有實力改變現狀。
轉變發生在去年。得益于援建,村上修了路、鋪了管網,唐玉橋說,“村里也下定決心要抓住這次的機會。村民集資,成立合作社,把村里空下來的房子租過來統一打造,還修了污水處理設施、茶樓、游客接待中心、游泳池等,鄉村旅游一下子就火了起來。”據了解,從若吉村整體打造完畢試營業至今,村子已經有了30多萬元的收入。
順著大渡河向下游大約30公里,在瀘定縣瀘橋鎮海子坪村,旅游生意雖然冷清,但村黨支部書記龔代順卻不懊惱,“我們村里也藏著寶貝呢。”
除了套種的玉米和大豆以外,記者在村里并未看到其他可稱之為寶貝的東西。“秘密就在這片農田里。”瀘定發展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建告訴記者,套種的玉米和大豆是公司與四川農業大學在瀘定縣建設的農業產業孵化園的一部分。“未來這里將起到示范引領作用。”
若吉村和海子坪村,兩村側重的產業不同,但背后的關鍵詞卻是一樣的:鄉村振興。
“去年,甘孜州提出了‘大渡河流域鄉村振興戰略’。”甘孜州農牧農村局副局長陳朝春說,“將探索出一套可以復制的鄉村振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