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新聞 >> 黨政要聞 >> 瀏覽文章

綠色 擔當責任 持續筑牢生態屏障

四川日報    2019年10月01日

2018年9月,距甘孜州稻城縣城7公里的色拉鄉八美村山谷,1500余畝格?;ㄩ_成壯美“花?!?。而這里以前曾經是沙化嚴重的低效益牧場。

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黨的十九大報告

  □蒲香琳 川報記者 王成棟

  出入境水質優良天數已持續300天,為近15年來最好!”9月14日,拿著這份監測數據,沱江三皇廟水文站站長王菊香感慨連連。不久前,省級有關部門再次排查沱江流域排污口,進一步確認入河污染物處在環境容量之內。

    變清的不只是沱江。四川優良水質比例連續3年上升,達88.5%;劣V類水質比例連續3年下降,控制到1.1%。

    四川地處長江、黃河上游,是長江、黃河及其主要支流重要水源涵養地和水土保持區,在全國生態安全格局中具有重要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根本遵循,四川堅定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不斷筑牢長江、黃河上游生態屏障,奮力譜寫美麗中國的四川篇章。如今的巴蜀大地,天藍、山綠、水清,日益成為令人向往的“詩與遠方”。

  親歷者的回憶

從“臭不可聞”到水清岸綠

    56歲的王菊香,駐守沱江中下游分界線三皇廟水文站已32年。從1987年開始,王菊香親眼目睹了沱江水質與水量的變化。

    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沱江水質逐漸惡化。甚至某些年份的枯水期,淺水流所散發出的氣味讓水文站彌漫著陣陣惡臭。即便從省級到流域市縣紛紛著手治理,但進展并不明顯。

    治理難原因有二:“九龍治水”格局仍在,部門之間、上下游和左右岸“各唱各的調”;流域內生產生活方式照舊,治理減少的存量比不上污染增量。

    轉折,發生在2016年,四川全面啟動污染防治“三大戰役”。沱江流域7市先后拿出行動方案,10條支流明確治理路徑。隨后,四川全面實施河長制,從省級層面開始明確各級河長。以此為基礎,沱江率先建立流域性定期會商機制,實現流域治理“一盤棋”;劃定全流域禁養區,各工業園區完成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沿線化工企業或關停或遷出。

    借助部分市列入全國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與可持續發展試點的契機,7市先后出臺沿線產業負面清單,對高污染高耗能產業“一票否決”,解決了長期困擾的治理成果易反復難題。

    同樣在2016年,大規模綠化全川行動全面打響,流域內累計實現增綠300萬畝。

    3年后,沱江流域在經濟增長不減速的基礎上,基本實現“園區污水不入河,城鎮污水全處理”。去年,實現干流水質優良斷面比例同比上升56.3個百分點,全面消除劣V類斷面。2016年至2019年,沱江流域入河泥沙含量均保持10%左右的降幅,干流流量年際變化逐漸縮小。

    植綠與治污同步推進,共同守護著巴山蜀水的美麗與魅力,不斷夯實長江、黃河上游生態屏障的底座。

  建設者的征程

以問題導向補齊短板

    堅持問題導向、注重實踐,做好生態保護與環境治理加減法“治標”,轉變生產生活方式“治本”,這也是7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四川生態文明建設的主基調。

    1979年,改革開放大幕剛拉開,省委省政府決定實施全民義務植樹,號召“人人多種一棵樹”。隨后,長江防護林工程、天保工程、退耕還林還草等建設漸次啟動。這一系列工程和行動的持續實施,守住了四川乃至長江、黃河上游的生態底線。

    成效體現在數據上,也體現在一處處重披綠裝的荒坡上。至1998年天保工程啟動前夕,全川森林覆蓋率已提升至24%,比1980年代末增加近10個百分點。

    一個山頭的變化,記錄著這段歷史。1981年的攀枝花市鹽邊縣三堆子,暗黃色的山體和腳下渾濁的金沙江融為一體。這里地處干熱河谷,一度被認為是造林絕地。1981年開始,兩代植樹人肩扛手提一點一滴改變著山與江的顏色。到2018年,這里森林覆蓋率升至65%,再次與腳下的江水相映成趣。

    沱江與三堆子,建設者用汗水和雙手塑造的青山綠水,留下川人建設生態文明的印記。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堅定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四川實踐,始終堅持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在貫徹中央部署的基礎上,不斷提煉總結經驗,開展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

    2014年3月,省委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專項領導小組成立,明確政府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導者、生態文明理念的倡導者、生態文明制度的制定者和執行者,在環境治理與生態建設中,市場起決定性作用。截至目前,累計出臺各項改革措施百余項,先后完成河道采砂等省級立法,率先完成生態紅線劃定、試點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和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等。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抓手,不斷推動四川高質量發展。

    從認識轉變上升頂層式設計全面鋪展,四川生態文明建設逐步邁入制度化、法制化軌道;從產業結構的“除舊”到“布新”,四川轉型發展的生態優勢越來越明顯。





  • 上一篇:共享 巴山蜀水吹響脫貧沖鋒號
  • 下一篇:開放 四向拓展 打開全域開放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