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4年03月04日
——在2014年州委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中共甘孜州委書記 胡昌升
(2014年2月28日)
同志們:
這次會議的主要任務是貫徹落實中央、省委農村工作會議精神,認真總結去年全州“三農”工作,安排部署2014年農村工作。州長益西達瓦將圍繞我州農村改革,實現農村增收、增效作部署,希望大家認真落實落地。
一、理性分析我州農業農村工作現狀和面臨的形勢
2013年,州委、州政府堅持“三農”重中之重地位不動搖,農業經濟加快發展、農村面貌不斷改變、民生工程加力推進,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435元,同比增長17.9%,增幅再次位居全省第一,也是多年位居全省第一。
成績值得肯定,差距依然不小。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近幾年我州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增幅一直名列全省前列,但農牧民人均純收入與全國、全省和兄弟市州仍有較大差距,僅占全國的61%、全省的68%,較阿壩州低1358元、較涼山州低1942元,在全省排名墊底。農牧業現代化進程依然桎梏著“三化聯動”,農牧區群眾增收依然是“全面小康”的短板。農業基礎差、農村底子薄、農牧民收入低、增收渠道少、扶貧任務重依然是我州“三農”工作的真實寫照。“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甘孜要美麗生態和諧幸福,農牧區必須美麗,農牧業必須生態,農牧民必須和諧幸福,這是甘孜“三農”工作最重大的課題。只有農村、牧區發生新變化,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新甘孜。
破解這一重大課題,關鍵要推動“六個轉變”:一是農牧業生產條件要由刀耕火種、靠天吃飯向依靠科技、提高技術裝備水平轉變;二是農牧業增長方式要由單純追求數量向數量、質量并重轉變;三是農牧業經營方式要由分散的家庭經營向專業化的適度規模經營轉變;四是農牧業發展路徑要由單純注重生產環節向注重加工營銷增值鏈條轉變;五是農牧業勞動者要由傳統經驗型向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牧民轉變;六是農牧區社會結構要由封閉傳統村落向開放文明社區轉變。
破解這一重大課題,要牢牢把握“四個有利條件”:一是保障支持更加有力。西部大開發戰略、新一輪扶貧開發、退耕還林、草原生態補助獎勵機制等惠民政策力度不斷加大,東西協作扶貧、“7+20”對口援助持續推進,將為現代農牧業發展帶來更多的科技人才、市場信息、項目資金、市場主體等方面支持,有助于我們借勢發力、跳起摸高,實現新的增長拉動。二是改革創新更加深入。近期中央和省委出臺的一系列決定、意見等,均著重對深化農村改革作出了突破性、開創性的全面部署,更加注重農民的利益維護和權利賦予,必將破除體制機制弊端,激發農村經濟社會活力,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必將給廣大農牧民帶來更多、更大的實惠。三是交流合作更加緊密。33個“市州”、“廳州”、“院州”、“校州”戰略合作協議的深入推進,將更好地促進甘孜與沿海、與內地、與周邊、與高校的交流和合作,有助于學習借鑒先進的農牧業發展理念和發展模式,有助于引進發達地區現代農業企業,有助于做大做強我州特色優勢產業,有助于培育壯大自身龍頭企業。四是自身基礎更加夯實。“2423”發展思路不斷完善,發展方向更加明確,特別是群眾工作全覆蓋的縱深推進,有力地整合了各種資源轉向農村、投向農業、服務農民,基層組織引領“三農”、服務“三農”更加堅強有力、保障到位,營造了和諧穩定的發展環境。加之交通三年集中攻堅、“電力天路”等重大工程的深入推進,全州基礎設施得到根本性改善。我們堅信,甘孜州現代農牧業必將迎來蓬勃的生機發展的春天!
二、務實走出高原特色的農牧業現代化之路
我州要走出一條具有高原特色、甘孜特點的農村牧區發展之路,就是要堅持州委、州政府生態立州、產業強州、科教興州、依法治州、和善安州的總體發展戰略不動搖,堅持三化聯動發展路徑不動搖,堅持“2423”高原特色現代農牧業發展思路不動搖,始終圍繞“農業增效、農牧民增收”的核心目標,以深化農村改革為主題,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主線,以幸福美麗新村建設為抓手,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機制,加快發展高原特色現代農牧業,積極構建農村牧區發展新格局。
(一)以特色產業為主導,著力提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
我州作為全國主體生態功能區,發展現代農業就必須堅持“生態經濟發展、綠色產業富民”的道路,做到“三個堅持”:堅持走生態之路。生態農業,就是“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在當今環境污染、生態惡化日益加劇的背景下,人類越來越關注生態農業。從全球看,目前全世界生態農業面積僅3700萬公頃,占世界耕地面積的比例不到2%。我州地處高原,15.37萬平方公里的碧水藍天、青山綠地具備了發展生態農業不可多得的先天優勢。我們一定要善于研究市場、整合資源、把握機遇,打好“綠色、有機、無公害”三張牌,推動產業轉型升級,走出一條綠色生態的現代農牧業發展道路。可以這么說,在當前舉國上下共同呼吁“舌尖上的安全”的時候,正是我們的生態農畜產品進軍內地大市場的最佳時機。堅持走特色之路。什么是特色?特色就是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精。石棉縣立足黃果柑打造了百里金果長廊,廣元市朝天區依托核桃產業成為全國示范基地,漢源縣高速公路兩邊花果飄香,水果、花椒、糧食等立體農業大家有目共睹,助農增收效果十分明顯。事實說明,選準一個產業,就能帶動一方發展,富裕一方百姓。我州農畜產品不乏特色,康定的達杠蘋果、九龍的花椒、稻城的藏豬、道孚的大蔥、得榮的樹椒和核桃都是我們公認的好東西,不論口感、還是品質都得到了大家的一致稱贊,可為什么超市里、飛機上看不到我們的產品?我認為,關鍵還是不成規模、不成氣候,初加工的多、深加工的少,包裝不夠、營銷不夠,沒有擺脫“小而弱”、“零而散”的局面。面對競爭日益激烈的大市場,我們一定要研究分析,揚長避短,圍繞“酒、肉、茶、菌、果”五大特色產品,堅持特色與規模并重,走區域合作、抱團發展的道路,努力做大做強特色優勢產業,真正用特色去占領市場。堅持走品牌之路。品牌是消費者對產品品質和特色的認可,品牌消費正在成為當今市場消費的主要趨勢。我州來看,康定的青藏谷地、丹巴的甲居藏寨、爐霍的雪域俄色、白玉的察青松多在州內也算小有名氣,但還稱不上拳頭產品,代表不了甘孜州。這些年涼山州立足苦蕎、牦牛資源成功打造了“大涼山”系列產品,“大涼山”品牌聲名鵲起,遠遠地走到了全省前面。我想問問大家,我州那么多牛肉干、野生菌產品,究竟哪個牌子最好?哪個縣的最優?答案無從揭曉。關鍵是我們的牌子太多、太雜、太亂,“一縣多品”、重復雷同、有產品無品牌、有品牌無產品的現象十分突出。打造品牌,一定要樹立一盤棋的意識,要圍繞“川藏高原”、“中國松茸之鄉”這兩塊金字招牌,科技、工商、商務、農口等相關部門要認真研究品牌整合辦法,各縣、各企業也要主動參與、積極配合、不冒雜音,這既是一種眼光,也是一種胸懷,還是一種大局。要通過整合資源、整合優勢,努力打造幾個叫得響、叫得亮的大品牌,提高市場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實現由產品經營向品牌經營轉變。
(二)以新村建設為重點,著力提升農牧區人居環境
今年,州委、州政府決定整合州級專項資金1.2億元,在國道317、318及其連接沿線集中打造19個幸福美麗新村。各縣是新村建設的主體,要統籌整合項目、資金、技術等方面力量,確保如期建成。建設幸福美麗新村,關鍵要把握三個環節:首先,要切合旅游需要。國道317、318線被譽為中國景觀大道、世界最佳精品旅游線路,每年來自各地“騎友”、“驢友”絡繹不絕。過去我們搞新農村建設,主要立足于改善農牧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旨在讓他們房子住好一點、生活舒適一點。今天的幸福美麗新村建設,不能簡單的理解為“穿衣戴帽”、“五線下地”,不能就民生抓民生,要把改善民生與促進長效發展結合起來,認真分析旅游整體布局、旅游人群構成、游客路線走向等要素,圍繞旅游市場的需求來準確定位、提煉主題、精心打造,體現不同的產業支撐,努力把19個村打造成為景區、景點和旅游目的地。其次,要注重地域特色。提起新村建設,很多人就認為是拆舊房、蓋新樓、修公路,讓農村和城市“接軌”。其結果就是,鄉村和城市一樣,造成了千村一面。美麗幸福新村建設,絕不是簡單的拆舊建新,而是要體現新與舊的統一,村落與自然的和諧,歷史與現代的交融。318國道雅江沿線農房風貌改造就很成功,房屋色彩搭配協調,內部設施整潔大方,既有現代元素體現,也傳承了過去藏房的特點,在暗色調的大山中鮮艷奪目、富有美感、吸引眼球。各縣要立足于現有的資源稟賦、生態條件和地形地貌,既要借鑒城市規劃的理念和方法,又要盡量避免城市元素在新村的過多體現;既要尊重農牧民的生活習慣和傳統習俗,大力弘揚民族文化傳統,也要有現代元素點綴,做到與時俱進,增強生命力和競爭力。美麗鄉村的美就在于建筑與山水的協調之美,在于建筑材料的本土之美,在于建筑風格的傳統之美,只有尊重自然、融入自然,這種美才是城市可望不可及的美,才是游客向往的獨特之美。要注意的是,新村畢竟還是農村,不是城市的復制品,要充分體現鄉土氣息,確保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最后,要突出文化內涵。建設新村,文化是靈魂。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農村是傳統文明的發源地,鄉土文化的根不能斷,農村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在新村建設中,我們必須承擔起保護和傳承歷史的責任,將孝廉、農耕、雕刻、繪畫、飲食、歌舞等文化融入新村建設之中,保護和恢復好藏房前的一棵古樹、藏寨邊的一座小橋、鄉鄰間的一條小石路、村子中的一個鍋莊,重新塑造文化記憶,不斷提升村寨的文化底蘊,給子孫后代留下田園風光和農村牧區生活情趣,把新村建設成為延續歷史文脈的載體、百姓宜居的美好家園、廣大游客的快樂驛站。
(三)以主體培育為關鍵,著力提升產業化經營水平
發展現代農業,關鍵要培育壯大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市場主體,形成產業化組織與農牧戶之間利益共享的經營機制,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要大力引進培育龍頭企業。首先,要在“引”字上做文章。大家都清楚,利潤最大化是企業追求的核心目標。要想把社會資金、社會資本吸引到大山深處,一靠獨特的光熱水土條件,二靠獨具魅力的特色資源,三靠優惠的政策門檻,四靠和諧的發展環境。為此,我們必須統籌規劃產業布局,走開放之路,引進市場主體,把優勢產業包裝成項目,通過招商引資、對口幫扶、展示展銷等方式吸引企業、吸引社會資金,帶動產業升級發展。其次,要在“扶”字上用力氣。要加強政策扶持,落實國家各項稅收優惠政策,推動金融機構提高對涉農企業的貸款比例和審貸效率,推廣銀擔、銀保合作等方式,解決企業融資難問題。要加強制度扶持,幫助企業掌握市場運作方式,引導企業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并針對市場變化適時調整生產經營策略,做到不拍腦袋決策,不盲目沖動投產。要加強人才扶持,根據企業的人才需求適當調整人才引進政策,培養企業需要的專業人才。特別要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政策、智力和技術扶持力度,引導企業加快技術開發和技術創新,改進加工工藝,不斷提高農產品深加工水平,提升產品檔次和品牌形象。最后,要在“銷”字上下功夫。沒有競爭力的產品,必將被市場淘汰。要認真研究市場消費趨勢和市場承受程度,指導企業轉變生產發展方式,在對照市場需求、對接消費群體、對味消費習慣上做文章,準確定位產品、定位價格、定位消費群體,為賣而產,為賺而賣。去年有的縣洋蔥出現滯銷,可能有些人不理解,甚至懷疑、嘲笑。我認為這既不是產品的原因,也不是市場的原因,恰恰反映出我們營銷理念的缺失、營銷隊伍的弱小,倉儲物流的滯后。酒香也怕巷子深,要變“等客上門”為“主動出擊”,拓展銷售方式,通過展會展銷、定點直銷、網絡銷售等多種平臺,努力打開市場,擴大銷路,讓我們甘孜的農產品走出大山,走進“北上廣”,走向全國。要大力發展提升農民合作組織。農民合作社作為新興的市場經濟主體,是發展現代農業和助農增收的重要組織形式,是連接千家萬戶小生產與千變萬化大市場的橋梁紐帶,是創新農村發展體制機制的有效載體。我州農民合作社起步晚,規范運行差、管理人才缺、特色產品少、帶動能力弱等問題還比較突出。成立農民合作社,不是簡單的人員拼湊,不是吃大鍋飯,必須要有明確職責分工,生產、管理、營銷人才缺一不可,否則就可能出現“掛牌合作社”、“空殼合作社”。我們提出到2015年農民合作社發展至500家,關鍵是要加強引導、規范管理、著力提升,發揮其“為農服務、教農學技、帶農入市、助農增收”的主力軍作用,增強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的能力,努力實現由數量型向質量型、由松散型向緊密型轉變。要大力培育新型農民。建設新農村、發展現代農業,核心是人。縱觀德國、荷蘭、韓國等農業發達國家,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共同點就是培育職業農民。作為欠發達地區,我們要實現追趕跨越、跳起摸高,當務之急就是抓緊培養大量的“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新型農民。要圍繞旅游全域化和高原特色現代農牧業發展,結合農牧民文化基礎、產業基礎和實際需求,分門別類進行培訓,促進農民向農業業主轉變、向產業工人轉變、向三產經營者轉變,讓農牧民真正成為體面的職業!讓農牧業真正成為有奔頭的產業!
(四)以體制創新為驅動,著力增強農村改革活力
就農村改革,中央和省委提出了許多突破性、開創性的新思路、新要求,各縣各相關部門必須認真學習領會,及時消化吸收,切實穩妥推進。一是要推進土地確權頒證。土地流轉、抵押、轉包、轉租,確權頒證是前提。廣大農牧民不富裕,一個關鍵原因就是土地、林地、草場等資產所有權不完整、不清晰,生產要素不能流轉,不能市場化配置。去年,我州開展了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集體土地使用權、國有土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試點工作,有效維護了土地權利人合法權益。今年,各縣要將確權登記工作經費納入縣級財政預算,全力推進農村集體用地使用權和宅基地確權登記頒證和草原確權承包、基本草原劃定工作,引導、支持農牧民依法自愿流轉,實現既增加農民財產性收益,又促進適度規模經營發展的雙贏目標。二是要抓好產權制度改革。去年全州農民人均純收入構成中,農民財產性收入僅19元,占0.35%,而沿海地區或大中城市農民財產性收入已占到純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差距巨大,同時意味著增長的空間和潛力也十分巨大。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的統一部署,不搶跑、不拖延、不蠻干,以農旅互動、美麗新村建設為載體,推進農民房屋、生產要素為主的產權流轉改革試點,研究探索農房、宅基地等資產以轉讓、合作、出租等形式進行流轉,讓這些資產變成商品、變成股份、變成資本,發揮更大的效益,創造更大的價值,促進農牧民增收致富。三是要抓好金融支農。要加大財政支農力度,在貼息、擔保、保費補助等方面給予更大的支持,發揮好財政資金“四兩撥千金”的作用,撬動社會資本、金融資本投向農村、投入農業。發展農業農村經濟,光靠政府投入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借助金融的力量。成都市農商銀行、內江市農村產權交易中心、儀隴縣惠民村鎮銀行,在創新農村金融服務方面都進行了成功探索,值得我們學習借鑒。農行、信用社等金融機構要認真研究政策,特別是在農村產權抵押貸款方面,要結合農牧區實際,降低門檻,拓展服務項目,探索創新抵押方式,試點開展土地、房屋、牦牛等資產抵押融資,把這些“沉睡的資本”激活成農牧民的創業資金。要著力建設誠信社會,切實加強對農牧民的誠信教育,妥善解決牧民定居還貸問題,確保信貸資金安全。要大力發展農業保險,積極學習別人的成功經驗,進一步擴大險種和覆蓋面,提高參保率,降低農牧民和企業發展種養業的風險,增強農業抵御自然和市場雙重風險的能力。
(五)以夯實基礎為支撐,著力提高農業發展能力
發展現代農牧業,基礎在農田水利和草地建設,動力在科技進步,目的是脫貧致富。要加強農田水利基礎建設。農田水利是農業發展的命脈。即將動工的瀘定順河堰、康定力曲河、巴塘巴楚河、爐霍易日河等一批水利工程,一定要汲取甘孜打火溝、石渠洛須等水利工程的教訓,本著對歷史負責、對群眾負責、對長遠負責的態度,做好地勘、設計、投資概算等前期工作,確保動工一個、建成一個、造福一方。條件不成熟、準備不充分的,堅決不準開工。建設中一旦出現質量問題、設計問題,要嚴肅追究責任,絕不姑息遷就。對于渠系配套資金問題,一方面要整合涉農項目,同時,水務、發改等相關部門也要積極向上呼吁爭取,確保不成為“曬太陽”工程。要抓好草地建設項目。我州災多、災頻,牧區面積大,推進草業建設,是保障畜牧產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前提。要加快康東、康南、康北以及色達五七牧場四個示范基地建設,大力推進臥圈種草、小圍欄割草地、舍飼棚圈、人工飼草地等建設。同時,對草料綜合開發利用要認真研究,力爭實現生態效益、基礎保障、經濟效益三合一。要強化科技支撐作用。科技興,則農業強。人工種植羊肚菌,過去我們不敢想象,但現在已經試驗成功;馬鈴薯脫毒技術,很多人未曾聽聞,但現在脫毒種薯已經在部分地區得到推廣;糧食實現“六連增”,既凝結了廣大百姓的辛勤汗水,更離不開科技的支撐。科技為農牧業發展帶來了福音,讓農牧民看到了希望,科技興農已成為大勢所趨、民心所向。大家一定要相信科技、依靠科技、運用科技,借助“院州”、“校州”、“廳州”合作平臺,深入開展“技術走基層”活動,將科研成果轉化運用到生產發展上,將技術要領傳授給廣大群眾,努力實現農牧業科技成果與農牧業現代化進程各環節的無縫對接和有效轉化,切實解決好科技在農業農村運用的“最后一公里”問題。鼓勵科技人員圍繞特色產業發展,在龍頭企業、專合組織之間進行兼職或流動,對其技術要素參與分配等實行激勵;支持他們領辦、創辦、合辦企業,抓轉化、抓示范、抓推廣,帶增收。要加快脫貧致富步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點在農村,難點在貧困地區。我州作為全國、全省重點連片扶貧開發區之一,區位特殊、地位重要。抓好新一輪扶貧攻堅,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莊嚴承諾,事關黨在藏區的執政根基,事關百萬康巴兒女的民生福祉,必須增強做好扶貧開發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圍繞“兩不愁、三保障”(到2020年,穩定實現扶貧對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的總體目標,扎實開展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三位一體的綜合扶貧,努力甩掉貧窮的帽子。值得提醒的是,現在國家的政策越來越好,各種惠農補貼越來越多,一些人寧愿躺在國家補貼資助下自滿度日、不思進取,也不愿借助政策的力量自力更生、謀求發展。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要探索形成農業補貼同糧食生產掛鉤機制,讓多生產糧食者多得補貼”。習近平總書記也提出要實施精準扶貧,變“大水漫灌”為“精確滴灌”,扶貧項目資金不搞“普惠制”。一定要讓那些坐享其成的人知道,惠民政策是用來扶持發展的,而不是救濟懶人的,“守株待兔”只會坐吃山空。要喚醒農民樹立不等不靠、艱苦奮斗的思想自覺,激發改變現狀、戰勝貧困、建設家鄉的信心和決心,主動參與到“五大扶貧工程”(基礎扶貧、產業扶貧、新村扶貧、能力扶貧和生態扶貧)、“六到農家”(水、電、路、氣、房和環境改善扶助資金)建設中,形成百萬康巴兒女共建甘孜、共同脫貧、共奔小康的生動局面。
三、傾情服務美麗幸福農牧區建設
(一)傾情幫助解決實際問題。瀘定橋碑記載:“夫事無小大,期于利民”。今天的會議作為“兩會”后的第一個大會,表明了我們抓“三農”工作的態度和決心。全州廣大黨員干部要始終飽含真情、滿懷激情、充滿感情開展“三農”工作,多到農牧區走一走、多到群眾中聽一聽,多到田邊地頭看一看,真正了解他們的訴求和期盼,幫助解決實際問題。各縣書記、縣長、分管同志以及部門、鄉鎮干部要學習掌握農作物的種類、品質、節氣等方面基本知識,熟悉農業、了解農業,提升指導農牧民發展生產的能力。特別是書記、縣長作為助農增收第一責任人,要時刻把農牧民增收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對收入構成、增收目標、增收途徑等問題要親自研究、親自部署、親自督查,摸清家底,心中有數,正確決策,確保農牧民增收有支撐、有渠道、有來源。各位縣委書記、縣長要牢牢記住:找一條助農增收的路子比數據排名更重要。
(二)傾情做好農牧民培訓。要加強技術技能培訓。圍繞旅游發展、特色產業、城鎮建設和新村打造等重點工作,以深入推進“百千萬康巴英才”工程、“9+3”免費職業教育等工程為載體,對普通農牧民群眾,要廣泛開展普及性、實用性培訓,讓其熟練掌握農業生產技術;對規模化種養專業戶、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經紀人等,要進行系統化的職業技能培訓,不斷發展壯大家庭農場、家庭牧場等職業農牧民隊伍;對文化水平較高、有一定產業基礎、有創業愿望的,要進行專業創業培訓,幫助他們掌握創業技巧,提升創業能力。要加大轉移輸出力度,緊緊抓住旅游全域化、新型城鎮化、農牧業現代化的發展機遇,引導農村剩余勞動力在州內就地就近轉移就業。同時,要充分發揮政府的橋梁紐帶作用,借助廣東、浙江等對口援助平臺,建立勞務輸出長期合作關系,主動為老百姓尋求就業門路,有序轉移輸出勞動力。
(三)傾情開展農牧區群眾工作。群眾工作是永恒的主題,必須持之以恒、常抓不懈。結對認親要突出“真”。真心實意幫助群眾在發展思路上多用心,在發展產業上多用勁,積極尋找增收致富的新路子。愛心幫扶要突出“親”。農牧區老弱病殘等困難群體始終是黨和政府的心頭牽掛,更需要用心去溝通,用情去關愛,讓他們真正感受到大家庭的溫馨。共建共創要突出“帶”。機關黨支部要帶動促進基層黨支部提檔升級,攜手共創基層服務型黨組織,不斷提高服務農村、服務農民、服務農業的能力和水平。宣傳教育要突出“深”。宣傳好、講解好、落實好黨的每一項惠民政策,讓廣大群眾時刻能看到黨員干部的身影,聽到黨的聲音、感受到黨的恩澤。幸福工程要突出“實”。抓緊抓實幸福工程十大行動,不斷改善民生,讓廣大農牧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增強民族幸福感和自豪感。
同志們:農業興才百業興,農民富才共同富。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我們要理性思考、務實作為、傾情服務農業農村工作,切實走出一條甘孜特色的農牧業現代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