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新聞 >> 黨政要聞 >> 瀏覽文章

康定縣創建省級文明城市紀實(上)

《甘孜日報》    2014年03月11日

  ■ 李可 魏麗雯 李銘暇 龔志英 文/圖
  2013年10月,康定縣創建省級文明城市工作接受了省文明創建檢查組的檢查驗收。日前,省委、省政府下發《關于表揚第三屆四川省文明城市、文明村鎮(社區)、文明單位的通報》,正式命名康定縣為四川省第三屆文明城市,并在全省進行了通報表揚。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靈魂,是一座城市的名片。康定縣創建四川省第三屆文明城市的歷程,是康定文明程度逐步提升、廣大群眾共享發展成果的的發展歷程。在創建省級文明城市過程中,隨著惠民措施的實施、城市功能的完善、市民素質的提高,文明之花盛開在康定的每個角落,煥發出勃勃生機,向世人展現了一個和諧美麗的高原小城。
  圍繞創建目標 推進專項整治
  以城市建設管理年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創建文明縣城,不是為了拿一塊牌子,而是要把創建活動變成推進經濟發展、優化城市環境、造福人民群眾的過程。我們要以‘省級文明城市’為標尺,著眼于更高起點來建設城市;以創建省級文明城市工作為杠桿,撬動全縣社會力量,著眼于高標準、嚴要求來管理城市,力爭交給全縣人民一座文明、和諧的新康定”。原州委常委、康定縣委書記段毅君在該縣創建省級文明城市工作動員大會上指出。
  2012年,康定縣按照“全域規劃年”要求,編制全域發展戰略規劃、城市總體規劃(修編)、綜合交通體系規劃、新都橋集鎮建設發展規劃等23個規劃。縣級財政先后投入資金6000多萬元,對城市衛生、交通、市政建設進行了改造完善,充實了城市管理人員和設施設備,改進了城市管理機制,城市管理和城市面貌實現較大改觀,2012年康定成功創建為“省級衛生城市”,至此,康定縣創建省級文明城市工作取得“入場券”。
  2013年,康定縣以“城市建設管理年”為主題,實施城鎮建設項目28個。投入資金5.7億元,完成后山公路黑化、新市后街風貌改造和管網路面鋪設,完成新區景觀通廊、5號市政道路建設,啟動南門停車樓、新區地熱供暖項目,完成情歌大廈建設,啟動新城快速通道、公主橋至兩岔路快速通道、公主橋片區、瓦廠溝片區征地拆遷,城市基礎設施得到明顯改變,城市居民幸福指數明顯提升。
  “出行更方便了,街道漂亮了,市場干凈了!”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了康定城市的變化。
  多方聯動大力整治城鄉環境。“打一場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攻堅戰!”在成功創建為省級衛生城市的基礎上,康定決定在全縣上下深入開展“城鄉同治”,把城市當客廳、把農村當花園來打造。康定縣從城市“六亂”治理、公路河道“兩線”治理、農村“三亂”治理入手。該縣在全州率先建立城市綜合管理中心、城市綜合執法大隊,有機整合市政、交警、公安、工商等部門力量,公開招聘城市執法管理人員79名,按照標準化、網格化管理模式,明晰了責任,進一步理順了城市管理體制,加大城市管理執法力度。
  狠抓車輛停放、沿街擺攤、占道經營等綜合整治,相繼完善城區標志、標牌、標識和標線,重新規劃和規范康定城區以及姑咱鎮的停車線;規劃交通標線1500余米,新設置機動車停車點2個;對主街道兩旁及農貿市場的陽光棚、雨棚進行了集中拆除,共拆除1000余平方米;積極推行環衛作業市場化,招聘清潔工120人;建成41個小型垃圾收集站;充分調動州縣機關單位參與城鄉環境綜合治理,按照網格化的管理,將城區各公共區域劃分到州縣機關單位,定期清掃,嚴格督查,及時通報,依托環衛部門的日常保潔和公職人員的定期整治,確保了城鄉環境的整潔美麗;切實加大環境整治綜合宣傳,動員廣大市民積極參與文明創建,全年開展志愿者服務及文明勸導活動30余次、勸導“不文明、不衛生”行為450余人、組織督導(暗訪)檢查100多次、處理群眾投訴7起,通報批評責任單位3個,建立防“六亂”反彈制度8項;制止亂貼、亂畫、亂掛“三亂”行為60余起,有效規范戶外廣告、城區亂停亂放、亂搭亂建、亂倒建垃等突出問題逐步解決,城鄉面貌變化明顯。
  集中整治城市交通,改善市民出行環境。近年來,康定縣交通運輸部門緊緊圍繞“創文明城市,建和諧交通,促康定發展”這一主題,深入開展道路交通秩序綜合整治。堅持疏堵結合,老城區新建地下停車場2個,對部分街道單側劃定停車位300余個,增加了停車能力,規范了車輛停放;在群藝館、下橋、將軍橋、新城等重要路口安裝啟用了電子抓拍系統,有效規范了行車秩序;嚴厲打擊非法運營行為,查處“野的”20余臺;加強交通管理體系建設,規范化建設了全縣交通指揮中心,組建了交警協管隊伍,配備了電子罰單、執法崗亭、拖移車輛等管理設施,交通執法管理進一步規范;堅持便民惠民,將城市公交票價從3元降至1元,新購置10輛公交車,發班時間從20分鐘一班縮短至5分鐘一班,運營里程延伸到二道橋、老榆林,方便了市民出行,緩解了道路交通壓力;狠抓公交車、出租車培訓管理,使全縣交通運輸和服務質量有了明顯的改善,市民對交通便捷程度和服務質量滿意度有了明顯提高。
  積極倡導交通文明新風,縣交通管理部門結合文明交通行動,開展交通安全教育宣傳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進單位,引導廣大市民遠離交通違法行為,文明出行,并聯合康定縣創建省級文明城市指揮部制作了230余張“道德守禮”提示牌,在城區各紅綠燈路口、主干道、人員密集區、公共區域設立與環境相融合的“道德守禮”提示牌,引導群眾自覺遵守社會公德,養成文明、自重、守法、遵章的良好習慣。
  現如今在康定,隨處可見公共汽車上禮貌讓座,購物、買票、就餐自覺排隊,過馬路遵守交通法規等行為,細節文明正融入無數人的生活之中。
  改進機關作風,優化政務環境。康定高度重視政務環境建設,狠抓干部隊伍作風建設,深入開展行政效能大提升活動,積極營造風清氣正、廉潔高效的政務服務隊伍,僅2013年,全縣共舉辦黨風廉政及政風行風專項培訓23批次,2500余名公職人員先后接受了廉政及作風教育。辦事效率低下、服務態度差、紀律渙散、“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等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為優化政務服務環境,切實方便廣大群眾辦事,2013年6月,康定縣將政務服務中心從康定新城遷移到老城水井電梯公寓四樓,改建擴容后的政務服務中心比原來的服務大廳布局更合理,功能更完善,使政務服務中心標準化建設再上新臺階。同時新增窗口工作單位6個、工作人員50人,共17個單位60個窗口實現集中辦公,限時辦結,讓企業和群眾最大限度地享受到優質高效服務。“康定絕大多數群眾都集中住在老城區,政務中心從老城搬到新城后,我們不用再往新城跑了,辦事更方便,他們的服務也很規范,我們對他們的政務服務也更加滿意了,政府真正為老百姓作了一件大好事”,前來辦理社保的李阿姨告訴我們。據縣政務服務中心負責人介紹,2013年以來康定縣政府政務服務中心優化資源配置,減少審批環節,共辦理行政審批、行政服務事項31萬件,較2012年增20倍。


  創新活動載體 弘揚傳統美德
  創新開展“市民學校”活動,助推全縣思想道德建設。創建省級文明城市的最根本目標是為市民服務,創建工作的主體是廣大市民,創建工作需要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方可完成。爐城街道、各社區、各鄉鎮均成立了“市民學校”,廣泛動員各部門、學校、鄉鎮街道、村組、社區的力量,對全體市民針對文明創建的目的意義、具體要求及文明禮儀、法律法規等進行再教育、再培訓,引導群眾革除不良陋習,形成健康文明的行為規范,使創建工作深入人心,從而動員社會各方力量參與到創建工作中來。2013年,康定縣結合省級文明城市創建,堅持每季度開展一次集中培訓,目前全縣各鄉鎮、爐城街道通過多種方式,結合中國夢教育、省級文明城市創建、H7N9疫病防治等,舉行市民、村民集中培訓50余次。
  “市民學校開課了,大家都高興,縣上專門為我們街道辦的居民辦學校,給我們市民提供了集中學習的環境,還要選派專業人員給我們講解國家的方針政策、惠民政策等,讓我們學習很多知識,了解很多國家政策。”水井社區張大媽告訴記者。
  創新開展“康定故事會”活動,樹立文明新風。以“傳播主流價值、豐富文化生活、提升文明素養、展示康定精神”為基本定位,康定縣將“康定故事會”作為“愛國守法感恩團結”主題教育和農牧區文明創建的主要抓手,結合群眾工作全覆蓋,開辦“康定故事會·我和親戚們曬工作”,通過群眾工作全覆蓋發動大家去找故事,找自己的故事,找別人的故事;組織縣電視臺記者、宣傳部通訊員、文聯創作人員深入鄉村、農戶尋找故事線索,挖掘創作提升故事100余個,并編印了《康定故事會·我和親戚們曬工作》一書;每個村至少培養一名講故事的人,每村(社區)每月結合群眾會、一月一讀報日、文藝下鄉、放電影等活動開展一場基層百姓故事會;鄉鎮、縣舉辦講故事會PK賽,結合“五下鄉”活動,選拔優秀選手巡回宣講,以講故事傳播正能量;同時,我縣部分群眾工作感人故事被《人民日報》選登,在《四川新聞網》、《甘孜日報》開辟了“康定故事會·我和親戚曬工作”專欄,康定電視臺以“康定故事會”為主線,開播了反映康定歷史文化及風土人情節目30多集,其創新做法被《四川日報》、《四川新聞網》、《四川經濟日報》等媒體進行了宣傳報道,受到州縣領導和干部群眾的好評。
  深入推進“川藏線文明走廊”活動,創新農牧區精神文明建設。全力推進“川藏線千里文明走廊”創建活動,在全縣21個鄉鎮和爐城街道開展送文化、科技、衛生、法律、理論五下鄉活動共計81場,覆蓋了全縣17個鄉鎮163個行政村,25400余人次農牧民群眾、寺廟僧侶、青少年學生參加了送文化活動。同時,為提升農村精神文明創建的水平,全面建設和諧小康新農村,助推康定縣創建省級文明城市,縣文明辦在全縣21個鄉鎮、爐城街道黨工委開展文明村鎮、文明社區評選活動。活動中,圍繞構建文明和諧新家庭,廣泛開展“三戶一村”、“文明市民、文明村民”等創評活動,引導農牧民群眾勤勞致富、勤儉持家、孝老愛親、鄰里互助、誠實守信,自覺抵制封建迷信等愚昧落后觀念和陳規陋習的影響,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2013年,康定縣建成雅拉鄉二道橋村、捧塔鄉兩河口村等12個文明村,爐城街道子耳社區、爐城街道向陽社區等4個文明社區,甲根壩鄉提吾村等3個村成功創建為省級“環境優美示范村”;建成遵紀守法戶760戶,五好家庭戶280戶,雙文明戶64戶,評選出“文明市民、文明村民”93人。
  創新開展“父母家長學校”活動,深化未成年人工作。康定在全州首創開展父母家長學校,分學校、分年級對學生家長進行培訓,每學期進行2至3次,由成功家長、教育主管部門、學校向培訓家長怎樣關心孩子、管理孩子、配合學校教育,完善家庭教育體系。父母家長學校的開辦,獲得了社會各界的好評,對素質教育提升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時,該縣還在全縣中小學中深入開展“黨旗輝映團旗紅”、“文明禮儀伴我行”、“小手拉大手”等主題活動,舉辦了“小主持大賽”、“ 國學經典詩詞誦讀”等道德實踐活動。深入開展學校環境安全檢查活動,凈化社會文化環境,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保駕護航。深入開展“崇尚科學、珍愛生命”主題科普教育,完成送文化進校園10場次,在春節、五四、六一等節慶活動期間,在全縣中小學校開展“我們的節日”和“康巴兒女心向黨”、“喜迎黨的十八大、康定少年感黨恩”等主題活動40余場,建成10所學校少年宮。
  廣泛開展創建 動員全民參與
  啟動全城倡議。廣大市民既是城市文明的創造者,更是城市文明的受益者,每個市民都有責任、有義務為文明城市創建出一份力,增一份光,添一份彩。活動啟動之初,創建指揮部編印發放《康定市民手冊》21000余份,并通過縣電視臺、LED大屏幕、宣傳車、志愿者等,廣泛宣傳文明創建的重大意義,向全城人民公開發出創建倡議,號召廣大市民積極投身文明城市創建活動,以優美的城市形象、良好的生活秩序、開放的人文環境、文明的市民素質為創建“省級文明城市”添磚加瓦。通過宣傳,實現文明創建知曉率達到99%以上,群眾支持率達到95%。
  宣傳覆蓋延展。為動員廣大市民積極支持、主動參與文明創建,康定實行定點與動態相結合的宣傳方式,全縣在單位辦公樓、主要交通路口、廣場和商業區等重點地段懸掛藏漢雙語橫幅、電子屏幕要滾動省級文明城市創建宣傳標語、開辦文明創建宣傳展板、墻報、板報、櫥窗等方式大力宣傳文明創建工作;縣工商局、工商聯等部門組織企業、個體工商戶、賓館酒店在電子顯示屏滾動播出文明創建宣傳標語并張貼《創建省級文明城市倡議書》;縣公交公司利用公交汽車電子顯示屏和車載電視,高密度滾動播放文明創建宣傳標語和文明創建宣傳片,最大限度提高了干部群眾和市民對創建省級文明城市工作的知曉率和參與度。縣委宣傳部與創建辦編輯出版了《康定文明周刊》,重點宣傳創建工作先進典型,也及時曝光與創建工作格格不入的人與事。一時間,全縣干部職工踴躍參與,人人爭做創建先鋒、個個勇挑創建重擔。
  全民積極參與。自康定縣開展創城工作以來,越來越多的市民堅持從我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從一言一行做起,用行動詮釋著文明,使美麗的康定更加和諧。康定以群眾會、市民學校、道德模范與康定故事會現場交流活動等載體,在全縣干部群眾中深入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等知識培訓,著力提升干部群眾的文明素質。去年3月,組織開展了以“弘揚雷鋒精神、開展志愿服務、創建文明城市、建設幸福、富裕、和諧、秀美康定”為主題學雷鋒活動,由社區居民、軍警、干部職工、青少年學生、企業工商界人士650余人組成20只志愿服務隊,在文明創建中開展志愿服務活動40余次。舉辦了全縣文明禮儀知識競賽活動,廣泛普及文明禮儀知識,倡導知榮辱、重禮儀、講文明的良好風尚,營造文明和諧的社會氛圍。開展“做文明人、建文明城”主題征文活動,表彰優秀文章17篇。舉辦“創建省級文明城市共建和諧美好家園”暨全民健身日廣場文藝演出。各種活動的開展調動了全體市民參與創建省級文明城市的積極性,進一步推動康定縣創建文明城市的氛圍。
  正是有了濃厚的創建氛圍,正是有了全員的參與,正是有了廣大市民的積極支持,才奠定了康定成功創建省級文明城市的堅實基礎。康定的成功創建,離不開省、州、縣各級領導、各級部門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離不開康定各族人民的積極參與和傾情奉獻。省級文明城市的榮譽,是13萬康定兒女的血汗凝聚。
  如今,康定正以自己充滿活力的經濟、優美的城市環境、獨特的民族風情和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展示出特有的魅力;康定人民正以令人滿意的幸福指數詮釋著“富裕幸福和諧秀美”康定的新內涵,共享著康定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成果,共譜著康定跨越發展和長治久安的新篇章。


 
  • 上一篇:王東明:轉型發展 后發也要高點起步
  • 下一篇:全國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將于今日閉幕